“新鄉土”景觀營建淺析
——以杭州富陽三個村落的調查為例
文|浙江省金華市浙江師范大學 葉勝華 施沐陽 葛旭寧
【摘要】鄉村景觀營建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一項。隨著“鄉土中國”逐漸向“新鄉土中國”轉型,農民生活環境和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引發了鄉村景觀中諸多矛盾的產生。本文結合杭州市富陽區三村景觀建造實例,對新時代背景下“新鄉土”理念的鄉村振興方式進行樣本研究,探索出一條以傳承、轉化、融合為特征的“新鄉土”景觀營建新途徑。
【關鍵詞】新鄉土;景觀;營建
費孝通將傳統中國概念化為“鄉土中國”,農民與土地不可分割,由于土地難以移動,社會保持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形成一種“熟人社會”。近代以來,中國由傳統農業國向現代工業化國家轉型,鄉村的樣貌隨之轉變,鄉土性淡出,現代化元素融入鄉土。面對社會現代化,“鄉土中國”的概念也需要被重新審視。
賀雪峰在《新鄉土中國》里為“鄉土中國”賦予新的概念,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農村勞動力再生產方式改進,“新鄉土中國”依然是捆綁在土地上的中國,但有了更強的面對全球化和市場化的應對能力。隨后王露璐也對此進行剖析:新鄉土中國之“新”,在于已然呈現的開放性和市場性特征。農業的工業技術化、農村的城鎮化和農民的市民化的鄉村社會變遷,使鄉土社會步入現代化轉型階段,簡而言之,“新鄉土中國”就是一個具有現代性的鄉土社會。
“新鄉土主義”發端于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是后現代主義運動中興起的一個分支,其與中國新時代的鄉建碰撞融合,進而有了新的意義。呂新雨對于“新鄉土主義”進行了初步的闡述:“新的鄉土主義是在今天的歷史條件下,重新建立城鄉互動的、相互哺育的良性關系……使得鄉村能夠成為更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p>
楊貴慶教授在一系列有關于新鄉土的實踐之后,提出“新鄉土主義”的基本理念,總結出“三位一體”“三適原則”“三個層面”“三式規劃”四條原則,強調了鄉建應適合環境、適用技術、適宜人居。
源于對“鄉土性”的認識,中國的鄉村建設歷史悠久,任重道遠。在“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等相關政策引導下,新農村建設取得巨大進展。鄉村成為城市居民的向往之地,“鄉土”的吸引力增強了,但面對傳統與現代的矛盾沖擊,目前的鄉建進程中依然存在諸多矛盾。
1.鄉村傳統人居環境與現代生活需求之間的矛盾
傳統鄉村景觀不適應現代需求。鄉村擁有優質的生態資源、慢生活節奏、地域文化等,能給人以精神撫慰。然而大多數村落的基礎設施不夠完備,交通、電氣、消防、污水處理、電纜通信等設備的完善程度遠不如城市。
2.鄉村的本土文化傳承與多元的現代潮流沖擊之間的矛盾
現代的多元潮流使鄉村景觀雜糅多變,不成體系。一些村落景觀營建盲目迎合城市居民的物質和審美,“復刻”城市景觀、大范圍種植觀賞花草,鄉村街道商業味道濃重……致使鄉土味道流失,造成鄉建同質化。此外,城市豐富的資源吸引農村人口流向城市,導致鄉村的本土文化無人傳承,一些傳統村落無聲消弭于時代發展的洪流中。
3.現代村落保留傳統文脈和尋求發展之間的矛盾
在自上而下的傳統村落保護工作中,基層組織對于保護傳統村落大都選擇原址原貌保存,導致了村落保護與村民生產生活發展脫節,大大影響了村落的發展潛力;另一方面,鄉村旅游業的興起吸引的商業資本和社會力量盲目開發傳統村落,致使鄉土文化畸形發展,傳統文脈受到侵蝕。
新時代背景下,營建主體應迎合時代特征,探索出一種平衡以上所述矛盾的路徑,以求進一步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
新鄉土景觀營建在“新鄉土主義”指導下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它強調“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凝聚了現代社會對鄉村生長綜合性的思考,注重宜居因素,并要求可持續發展,傳承村落文脈,熔鑄時代精神,是具有時代特性的新型景觀營建理念。
根據前期收集的資料和實地調研的30個浙江“美麗鄉村”,課題組在杭州市富陽區內選取了三個在“新鄉土”背景下鄉村景觀營建卓有成效的現代鄉村:東梓關村、文村和望仙村進行系統的對比研究。

圖1 (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圖2 (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圖3 (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村莊景觀的營建首先要與本土同源,從村落傳統的文脈和肌理中生長出來。在打造村落物質空間的同時重視鄉土文脈的傳承,讓村民記得住鄉愁,外來客讀得懂故事。
東梓關村和望仙村的建筑延續了水墨江南的整體基調。從傳統建筑中衍生,新建的安置房與保留的古建筑風格一脈相承,遠遠望去,村落與山、水融為一體,正如吳冠中筆下青墻黛瓦、鱗次櫛比的江南建筑,“白屋連綿成片,黛瓦參差錯落”。
建筑布局延續了舊村組團群落式特征(如圖1)。由多個建筑圍合一個開放的空間,并組成曲折多變的道路。群落空間的營建使鄰里交互擴展到社區交互,有利于鄉風文明的傳承與發展。
富陽文村的新民居以村落原有的弄堂通道為肌理,選取14座老民居進行修復和重構。新民居所用的建筑材料和技藝均取自于當地老建筑,延續了舊建筑的形態、氣質和材料之美。
新的事物注入能喚起鄉村景觀的活力。運用“轉化創造”的手法對于鄉村本土元素進行提煉、重構、整合,可以達到活化和升華村落傳統樣貌的效果。
文村新民居的外立面設計通過不同材料的整合重構,形成風格一致但各有其自證的建筑樣貌,達成建筑材料和技藝的升華。將鄉村天然質樸的構筑材料組合,或用青色條石壘起墻體,或在粉墻黛瓦中嵌入實木結構,又或直接使用本村黃黏土構筑立面,與老建筑相映成趣。
東梓關村的新民居選擇從江南水色的意境上升華。將國畫大師吳冠中的水墨江南作為搭接新舊建筑的橋梁,在提煉江南民居“形”的基礎上體現“象”,寫意地表達江南詩意溫婉的氣質。在屋頂形式上創新性地將山脈的起伏走勢與傳統民居人字屋面中微曲、起翹的造型巧妙整合,再通過抽象與重構策略將屋頂做成不對稱坡和連續坡(如圖2),幾個單元相互連接,使得屋面關系相互呼應,深灰色屋頂與白色墻體相互映襯,提煉出傳統意象并完成其現代化轉譯。
望仙村呈現出不同于東梓關村的景觀特色——一種“小橋流水人家”的詩意情境。傳統民居的黑白基調被靈活運用,運用杭灰石的深灰顏色和材質肌理在建筑立面或圍墻進行裝飾,形成自身特色,再現徽派古民居的神韻,實現了江南民居一般性與個性化的承接。
文村、東梓關和望仙村的新居在建造上都做到了對鄉村文化的轉譯,它不刻板復制文化,而是通過空間、形體和細節上的處理,用隱喻、象征等手法,塑造“可識別”環境,表現地域文化和精神文明。
1.新舊交融
東梓關和望仙村的新民居探索著現代工業化模式和傳統元素之間的辯證關系。杭派民居的建造采用現代工藝,新型材料巧妙地將工業感和手工感融合,沿襲舊建筑的氣質,凝練新材料的優勢。通過對傳統住宅形式的要素加以提煉與轉譯,呈現出江南白墻黛瓦大基調下的肌理質感的變化,表達了新舊交融、和諧共生的理念。
與之類似,富陽文村的新民居在沿襲傳統材料的基礎上結合現代人居新的需求進行了重構,富有新意且無斷層感。新與舊的相互碰撞、鏈接、疊加與映射,體現了新建筑與傳統建筑的有機融合(如圖3)。
2.現代宜居
村民是村落的主體,村落景觀營建的終極服務對象就是村民,景觀營建策略需要迎合村民的使用需求,與時俱進,及時調整。
交通規劃方面,東梓關村和望仙村的巷道延續曲折的空間形態,又保證巷道的寬敞(如圖4),通行便捷、可識別性強。為滿足村民出行的需要,設置機動車道和三處停車場,滿足汽車在村內的通達(如圖5)。院落空間營建方面,東梓關村的新民居分別在建筑中設置開放、半開放、私密的三種不同性質院落,滿足了停放小車、綠化和堆放柴火農耕工具、公共交流等需求。除此之外,圍墻運用鏤空砌磚的手法打開封閉的院落,引進對流的空氣和光照,更加符合現代人居的需求。文村新式民居充分考慮了農民生產生活的習慣,新居進門處設有存放農具的儲藏空間,且安置天井,滿足建筑內部采光和通風,提供居民自由的造景空間以及公共的活動區域。
3.城鄉共享

圖4 (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圖5 (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如今的鄉村,已經逐漸擺脫落后面貌,不僅是一處居所,還是人們暫時離開城市浮華,尋求回歸的精神故土。它既要滿足本土居民對于城市生活環境的向往,又要滿足城市旅客對于一處桃源凈土的追求,由此,村落的城鄉融合成為迫切之需。
東梓關村、文村和望仙村做出系列整治舉措,為鄉土注入城市活力。原先農戶自行打理的菜園子被統一改成了規整的鄉間綠化,垃圾分類、污水處理、村域亮化的情況也逐漸改善,村莊的基礎設施建設逐漸完善,農家樂、酒作坊、咖啡廳等生活配套功能的逐步跟進,在一定程度上創造了就業機會,逐漸向城鎮靠攏的同時保留了自己的鄉土味道。此外,村內精美的房屋被很多村民利用改造成民宿,以富春江邊的詩意棲息和鄉土生活的慢節奏為宣傳點,吸引了大量城市居民前來體驗入住。
“新鄉土”景觀從本土文脈肌理中生長出來,保留了鄉土景觀的歷史性與文化性,符合本土個性化;采用新技術新材料,也更加滿足現代人居的高要求。不僅如此,它們還有利于緩解因當代城市景觀對傳統村落的沖擊而導致的鄉建異質化,以及徽派建筑大肆泛濫而形成的江南鄉建同質化等問題,體現區域特色,形成長久的、良好的效益,無疑是當今鄉建發展的一大潮流。
東梓關村、望仙村和文村的新鄉村景觀營建模式,是鄉村振興背景下,以“新鄉土主義”為指導對新農村建設的前沿性探索。它們的出生代表著新舊文化與思想的碰撞,在“新”與“舊”的磨合過程中,“新鄉土主義”也需要接受辯證的思考與各種挑戰。在社會快速更迭的時代,鄉村振興也要與時俱進,緊跟潮流,而唯有開放人們的思想,在保存鄉村記憶的同時為現代人提供更高質量的生活水平,鄉村振興才能經久彌新,長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