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義鴻 季明
大家未能預料到這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會如此嚴重地肆虐神州大地。突如其來的疫情宛如一張從天而降的考卷,上考全國應對突發危機的治理能力,下考每一位老百姓的素質。然而,在所有考生中,有一類實體面臨著特別突出的壓力,那就是企業。它們上要應對國家穩定經濟發展的壓力,下要照顧廣大在疫情中深受煎熬的員工,自身還面臨著巨大的生存挑戰。那么,這場突發的疫情對企業來說真的只是一種災難嗎?從企業ESG的角度,我們可以有不同的發現。
ESG是Environment(環境)、Social(社會)和Governance(治理)的縮寫,是一種關注企業環境、社會、治理績效而非財務績效的投資理念和企業評價標準。ESG的核心是要求企業在這三大領域中,在中長期時間尺度上,做好風險和機遇的管理。本次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是一次典型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與ESG的核心關注非常的契合。風險和機遇從來都是辯證統一的,企業從ESG的角度來看,是否有機會對于這樣的突發事件早做準備,甚至規避風險?疫情過去后,又如何能夠化危為機?
從事先的角度來看,ESG要求企業對于重大的突發性公共事件有充分的預期、應對的預案。因為ESG關注的是中長期的時間尺度,所以,對于那些通常是小概率的突發性事件,在這樣的時間尺度下則不應被忽視,而是需要進行充分的研究和準備。此次疫情中,最直接的危機就是當前員工由于各種原因(被隔離、無法返回工作地等)無法復工的情況下,對于企業生產和運營的沖擊。從ESG的角度而言,突發事件的風險本身就應當納入企業運營的考量范疇。如果企業有充分的遠程辦公準備,并對特殊情況無法復工有相關的預案,那么企業就有可能更早地恢復生產,領先競爭者一籌:在競爭的環境中,成功地將危機轉變成機遇。更廣泛來看,ESG與一般的企業管理的差異在于,除了常見的財務和運營風險,ESG要求企業應當對可能發生的各類自然環境災害、社會突發事件都有預期及準備。例如企業在選址時,如選在沿海城市應當考量臺風等對生產造成的影響;如選在內陸地區,應當考量地震、周邊山體是否存在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對企業運營造成影響。如果企業充分考量了這些風險對企業運營可能造成的沖擊,并準備相關應對方案,則在其它企業被動地應對危機時,就能更好地應對這些危機,甚至將此轉變成企業的機遇。
從事中和事后的疫情后續應對來看,ESG要求企業對于趨勢性的變化充分關注。無論是新形成的趨勢,抑或是已有趨勢的變化(速度、強度等),都是企業透過ESG視角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以本次疫情來看,疫情的生物學源頭很大可能與野生動物相關。野生動物屬于環境部分也就是ESG中的E。ESG要求企業對于自身的運營和環境中的各個部分的相關性,進行認真有效的分析。不難預見,在疫情之后,可能的趨勢變化之一,就是野生動物市場將遭受極大的沖擊。不僅是食用領域,其他如藥用領域和制造領域(如皮草制造等)同樣會受到影響。不管是野生動物的流通、保護甚至公民對野生動物的態度都將發生改變,并因此促使行業格局的改變,對于高度依賴野生動物的企業可能構成重大危機。如果該類企業在進行ESG分析時,充分將野生動物作為非常重要的環境因素予以考量,并進行了該因素未來趨勢分析、對可能發生的趨勢突變做好準備,那在這樣的危機中企業也許能夠應對得更加從容。除了顯而易見的野生動物市場之外,從長遠來看,這次疫情也將對公眾的生活習慣等造成影響,改變一些已有趨勢的變化速度。例如:一系列已有的線上商業模式可能發展提速,如遠程辦公、線上教育、無人化工廠等。這些新趨勢、新業態都將對整個社會的未來發展產生影響,充分地應用ESG的理念,有助于企業主動去思考這些潛在的風險和機遇,并為其做好準備。
通過這次突發事件,企業必將更加意識到ESG理念的價值,無論是突發事件還是長期趨勢,無論是風險還是機遇,ESG可以幫助企業從更為廣闊的視角審視自身。正所謂“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是也。
郁義鴻系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
季明系有知廬 執行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