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濤
2019年底武漢暴發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并向其他地區蔓延。為共同抗擊疫情,國家采取了限制人口大規模流動和聚集等隔離防控措施,短期內部分行業需求將受到較嚴重的沖擊,短期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也會隨著企業生產停滯有所下降。此外,世界衛生組織2020年1月31日宣布將本次疫情列為“國際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在當前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這將持續加重我國出口乏力問題。同時,疫情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將動搖資本市場投資者的信心,降低上市公司的投融資能力,進而對部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構成重大挑戰。因此,將類似外部危機的管理運用于上市公司ESG相關領域,有助于監管部門和公司管理者更好地了解風險所在,有效地制定和執行相關風險的管理與信息披露政策,進而維護我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
當前正值我國深化金融改革開放的關鍵節點,無論是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還是逐步放開外資進入資本市場的準入條件,都體現了監管部門對堅持建設一個開放、多元和以市場為導向的資本市場的決心。上市審核注冊制的核心在于信息披露的質量,而僅披露財務信息已經不能滿足市場參與主體對信息完整性的要求。ESG指標涵蓋了環境、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三大維度,并被大部分境外機構投資者認定為一個重要的投資評價指標。所以,市場監管部門、企業管理者應把對ESG信息披露的重視程度上升到戰略層面,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等類似風險時起到穩定市場信心的作用。
本次疫情之前,國內上市公司對ESG信息披露的內容理解有所偏差,多數只是為了滿足合規要求,或是為了包裝公司良好的社會形象,并沒有客觀地披露相關問題對公司可持續發展產生的影響,導致外部投資機構、資本市場對信息披露質量的認可度偏低。在舉國共同阻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時刻,上市公司作為重要的社會組織,既要保證其內部治理的有序性,也要竭盡全力地履行好其社會責任,以適應國家公共危機管理的客觀要求。上市公司為抵抗危機所作的貢獻在社會上能產生一定的示范效應,應及時、準確地進行披露。同時,也要毫無隱瞞地將危機可能給公司短期經營業績、長期可持續發展造成的不利影響進行披露,使可能受影響的主體能夠及時對風險進行評估,以共同籌劃出合理有效的解決方案。待危機解除后,監管部門和市場參與主體對ESG信息披露的理解、重視程度都將提升到新的高度,對長期優化企業的外部治理環境起到加速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包括信息公開透明、應急管理等諸多社會治理問題,也暴露了企業對相關風險管理的重視不足,所以疫情事件對企業管理者是很好的清醒劑。提升ESG風控理念在上市公司風險管理中的地位,需要相關的內部治理機制持續地對ESG風險指標進行收集與評價,并確保這個機制體系能夠有效運轉。這個流程不僅需要理論的指導,還需通過實踐的檢驗不斷地進行調整。
本次危機惡化了企業經營的外部環境,嚴重影響了企業的資金流轉,加劇了財務風險管理的難度。但在已經識別的風險中,大部分上市公司已經意識到優先考慮、解決ESG風險問題是維持企業生存的必須選擇。ESG風險管理維護的是與企業密切相關的一系列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包括:股東、債權人、客戶等外部利益相關者,董事會、管理層和普通員工等內部利益相關者,以及企業所處的環境與社會。這些主體不僅是公司治理的參與者,也是社會治理的參與者,主體之間對ESG相關風險的理解、溝通有助于維護公司核心價值鏈的完整性。例如:配合實施監管部門在公共危機管理中制定的政策、與客戶協商延長契約履行周期、落實員工在不可抗力下不能復工的帶薪休假制度、以及與公司股東和債權人對資金流轉周期進行調整與配置。所以,強化ESG風險管理意識,有助于向世界展示我國公眾企業對化解重大風險的防控能力,提升境外投資者對我國資本市場的長期風險偏好。
為避免再次發生類似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人類社會必須對自然環境抱有敬畏之心,在資源的索取上保持合理適度,建立一條和諧發展之路。然而面對自然環境的嚴峻挑戰,科技創新又是克服困難建立文明社會的手段。在信息科技時代,以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為核心驅動力的企業管理模式,已經植入國內上市公司的企業文化中。在本次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國內大型企業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解決了諸多社會難題。例如:達摩院聯合阿里云研發的全新AI診斷技術,解決了在線遠程診斷的難題,大幅提升了診斷效率;蘇寧易購的智能倉儲控制系統實現了整個倉儲管理的無人化運作,一些大型現代物流、冷鏈科技企業為民生、疫區支援等物資的運輸提供了保障;在線辦公、在線教育等技術也在疫情中被運用得淋漓盡致。
本次疫情將使整個社會更加堅信科技進步的重要性,也激勵了國內上市公司去不斷完善科技-ESG管理體系的建設,進一步提升在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三方面的科技運用能力和水平,在國際上樹立現代化的ESG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