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早上,我去參加教研活動。因去得比較早,就托學校的一位老師幫我買了4個包子。老師告訴我,不知道我喜歡吃什么包子,所以4個包子的餡是不一樣的。因要趕時間,第一個包子,三下五除二就被我“消滅”了,至于是什么餡,沒在意,只是感覺有一點點辣。那第二個包子是什么餡的?肉包?我邊咬邊猜,結(jié)果,咬開一口,發(fā)現(xiàn)猜對了。那第三個包子會是什么餡的呢?蘿卜絲包?粉絲包?當?shù)谌齻€包子被我咬開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是霉干菜包。我有些迫不及待:第四個包子是什么餡的呢?菜包,應(yīng)該是菜包!咬開了第4個包子——我真猜對了,果然是菜包!此刻,我覺得比吃飽更有成就感的是我猜對了第4個包子是什么餡的。即便此時,回想起那場景,我都覺得挺有趣好玩;同時,我又發(fā)現(xiàn),吃包子的過程,與學習的過程有異曲同工之妙。
學習需要什么?
學習,需要始終具有好奇心。學習時,好奇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老師告訴我4個包子是不一樣的,誘發(fā)了我的好奇心。好的教學,一定是保護、培養(yǎng)學生的好奇心;糟糕的教學,是遮蔽、扼殺學生的好奇心。愛因斯坦說,好奇的存在是有原因的,重要的是不停止提問。猜的過程,提問的過程,互相促進,共為一體。好奇心,能夠激發(fā)學習和探索的興趣,使接下來的學習過程成為有動力、有趣味的過程;好奇心,能夠打開自我學習系統(tǒng),在新的場景中催生新的困惑。結(jié)果的未知,結(jié)果的不確定性,讓學習有了方向,積極的情感因素伴隨學習的全程。
學習,需要在學習過程中對自己的想法進行監(jiān)控。就像在吃包子過程中始終猜測、驗證包子是什么餡一樣,因為看見自己的想法,學習變得清晰可見。墨爾本大學約翰·哈蒂教授提出“可見的學習”原則。“可見”,首先讓學生的學對教師可見,確保教師能夠明確辨析出對學生學習產(chǎn)生顯著作用的因素;“可見”,指使教學對學生可見,從而使學生學會成為自己的教師——這是終身學習或自我調(diào)節(jié)的核心屬性,也是熱愛學習的核心屬性。當學生成為自己的教師時,他們便表現(xiàn)出自我調(diào)節(jié)特征,而這一特征似乎也是學習者最渴求的自我監(jiān)控、自我評價、自我測評、自我教學。
學習,需要讓學習者有獲得感。學習,不可能都是成功的,也不能一直都失敗。4個包子,邊猜邊吃,猜就是對問題做出假設(shè)性回答,吃就是通過實踐做出驗證。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提出問題,自己去找出問題的答案,這一過程所帶來的成就感與滿足感,是最令人興奮的。吃完4個包子之后,我急切地與幫我買包子的老師交流,就是因為有成就感,要與他人交流、分享。
學習,需要回味與反思。吃包子對我來說不止一次,為何這次如此難忘?因為吃的不僅是包子,還有一種別樣的過程與體驗。同樣的,學習,帶來的不僅僅是知道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會了什么,還應(yīng)當有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如何讓這些已經(jīng)成為過去的體驗不是簡單地消逝,學習之后的回味與反思就顯得非常重要與必要。反思,是對學習過程的再認識,讓學習結(jié)果與學習過程有故事的內(nèi)涵,這樣的學習變得很有趣味。
吃包子,是我的一段真實經(jīng)歷。吃包子與學習,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吃包子的經(jīng)歷讓我對學習多了一些省視與思考,即:與好奇心相伴的學習進程,不僅能給人收獲,更帶來很多驚喜和回味。而這,能讓自己的學習“看得見”。
(賁友林,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特級教師,210018)
責任編輯:楊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