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飄

確診病人就住在這個樓里

小區入口設立的檢查崗
自從新型冠狀病毒肆虐開始,我和家人一直沒有出門,每日宅在家里過日子。我以為,疫情離我們很遠,數據就是數字,做好防護,不恐慌就可以了。直到有一天……
家里養了只小狗,雖然疫情肆虐,我依然每天固定時間遛狗,不過時間縮短了很多。那天,我依然帶著小狗走到常去的街心花園,遠遠地遇到了熟悉的狗友李哥。疫情開始后,我們見到也是隔著至少兩米遠的距離聊幾句,然后各走各的。我看他牽著狗走過來,就舉手跟他打招呼,他走到離我5米遠的地方大聲說:“你看咱們社區遛狗群發的消息了嗎?咱們小區有確認病例了!”什么!我大吃一驚。匆忙告別李哥,帶著狗小跑回家。群里已經有聊天條數300多條了。我一條條看過去,從震驚到不信,再到恐慌,最后不知所措。
原來,我們社區真的有了一例確診病人。我趕緊給居委會打電話咨詢具體情況。居委會電話一直占線,我堅持不懈一直撥,直到撥通。經過詢問,我才得知,原來得病的人發病的時候并不住在我們小區里,但他的房產和戶口信息都在我們小區。
得知了這樣的結果,大家都松了一口氣,感覺輕松不少。群里又恢復了平靜。這一天是2月12日。
2月14日中午11點,社區遛狗群里一片熱鬧。拿起手機,我一看,原來有個鄰居住在病發的那棟樓邊上的高層樓里,她看到有一輛救護車開到了病發的那棟樓下,隨后,病發的那個單元里被扶出了3個人,一個老人,一個孩子,還有一個中年男人。群里人開始猜測:“怎么了?是又有病發的嗎?”“還是那個單元的?這危險了呀!”“不是說不是在這兒發病的嗎?怎么回事?”“我的天啊,啥情況?”“誰給居委會或者物業打個電話問問啊?”……大家全都慌亂起來。有人打通了居委會的電話,居委會的人回答對此事尚不清楚。這一回答,造成了進一步的慌亂。漸漸地,社區其他群也都有人知道了這件事,一時間,全小區陷入恐慌之中。
14日晚間,居委會在社區業主群里發布了新的消息,證明被救護車拉走的人,是我們小區發現的第2例確診病例。與首例發病的是一個樓里的一個單元的住戶。居委會提醒業主要注意做好防護,不要恐慌。
不恐慌,真的很難。所有人都不再淡定。最大的疑問就是——首例不是不在這里住嗎?不是說之前只回來過一兩次嗎?然而,所有人都知道,新冠肺炎病毒的潛伏期很長,飛沫傳染、觸摸傳染,住在一個單元,如果沒有做好防護,被傳染上是很有可能的。社區里的消毒工作一直做得不好,樓道說是每天消毒,但實際上,保潔人員只不過每天擦一下門禁的把手,除了高樓以外的板樓樓道從沒有進行過消毒。發病的樓是一幢6層的板樓,從沒有消毒的樓道經過,確實很容易被傳染上。
這之后,隔了兩天,這個單元又有一個確診病例。我們小區一共有了3例確診病例,成了昌平區“災情”最嚴重的社區。
我們這個社區是北京最大的社區,據說也是亞洲最大的社區,常住人口比很多歐洲小國的國民總人數都要多。社區根據樓的分布又分為十幾個區域。我們屬于東二區。我們的西面是東一區,北面是東三區。發現疫情病例的那棟樓位置在我們東二區的西門,隔一條小馬路就是東一區的東門。小區封閉以來,這兩個門是我們兩個小區車輛和行人的出入門,所有小區的快遞都被安排在這里送貨。網上買菜的取菜點也在這里,每天這里的人都很多。居委會也在這個門的門外辦理出入證。發病的樓離西門太近了,每個從此走過的人都不由自主地會多想、會害怕。
微信群里大家對此很擔心。離這個樓這么近,會不會有問題?于是,大家派遣幾個能說會道的人給居委會、物業打電話,要求開放小區南門和北門,關閉西門,增加安全系數。然而,所有打電話的人全部鎩羽而歸。居委會的理由是因為小區太大人手太少,南門、北門都打開,無法管理。只開南門或北門,住南邊和北邊的人出入太不方便,而且出了門以后的馬路太窄,容易造成車輛擁堵。說心里話,這個理由讓人不明白,更無法讓大家滿意。
于是,群里人繼續努力,把電話打到了市長熱線。市長熱線將問題轉交回居委會,讓居委會的人進行解決。結果依然沒有變。小區的人們沒有了辦法,漸漸情緒平靜下來。居委會于當天晚上在業主群發布新的消息,解釋了一下為何只能開西門,并對大家說了一句語重心長的話:“我們每個堅守崗位的人都在西門每天值班,請大家信任我們,支持我們?!?/p>
是啊,最辛苦的人是誰?是物業的保安、居委會的工作人員。我們不過是從樓前走過,他們卻要每天堅守在那里,為進出的人測體溫、為從外地返程的人做登記、為小區居民辦理出入證、為因確診病例而封閉的單元里的人送物品倒垃圾……

樓下進行消毒的綠化人員
也是從這天開始,我們整個小區進入了消毒模式。每天,綠化工人穿著隔離服,戴著口罩、手套,拿著手持式噴霧消毒器從每幢樓前走過,對道路、車輛進行消毒。出現確診病例的樓區一天消毒6次,其他區域一天消毒4次。第一次消毒的時候,我在樓上聽到巨大的嗡嗡聲由遠及近,以為有飛機從樓上飛過,聽聽聲音是從樓下發出的,趕緊扒著窗戶往外看,才知道,原來這東西動靜這么大!我離這么遠還覺得聲音巨大,那些工作人員的辛苦可想而知。樓道里每天也是噴灑4次到6次84消毒液,社區的每一個地方都充滿了消毒水的味道。

小區花園的空地上,由物業組織并設立的送菜點
鄰居們在群里開始互相安慰,互相為彼此做好防護建立信心。大家會一起說出需要消毒、做防護的注意事項,將以前不注意的地方也都想出來互相提醒。比如,從超市或者網絡上買回來的東西,外面的塑料袋一定要扔掉,每件物品最好用稀釋過的84消毒液或者酒精擦拭;能不遛狗就不遛,如果覺得狗狗太憋屈了,或者狗狗堅決不在家如廁,必須出門的話,回來一定要用酒精濕巾擦拭全身毛發;出入小區交車輛停車費的時候盡量手機支付,不要留停車費憑據……慢慢地,大家越來越平靜,群里開始發各種好玩的視頻的越來越多,沒事的時候大家展示一下廚藝,哪怕喝個小酒也要和群里的朋友打個招呼,互相視頻遙祝一下平安。在這樣的歲月里,小小的溫馨通過手機傳遞到每個人的心里。以前在群里不說話只“潛水”的人,漸漸“浮出水面”,互通有無,互相用視頻和語音打發無聊的時間。
與此相比,一眼望去,整個小區比發現確診病例前的過年期間還要空曠。當很多其他小區的人們戴著口罩在樓下玩球,帶著孩子在兒童樂園運動的時候,我們的小區里依然空空蕩蕩,只有行人匆匆而過、車輛出出進進、消毒工人忙碌的身影……鄰居們堅持宅在家里,與病毒隔離。

隨著時間的過去,外地人返京上班的越來越多了。作為一個大型社區,我們這里是外地人居住地,返城回京的人數龐大,小區管理越發嚴格。所有外地回來的人要到西門登記,并簽署14天居家隔離保證書。原來每戶住戶只需一張出入證,現在需要每個人都要辦理。雖然大部分人都很支持嚴格管理,但總有人存在僥幸心理。
2月24日下午3點5分,與我們北門隔了一條馬路的東三區居民,拍到有一男一女拉著行李箱從封閉的北門低矮處翻過,進入了我們東二區。社區群里熱鬧起來,拍到視頻的人不停@東二區的鄰居:“東二區的居民注意了,有人從你們北門翻過去了,鄰居們快看看同單元有沒有人剛回來!”一時間,所有人都發動起來,有人立刻與居委會、物業的人打電話聯系。下午4點過后,物業派遣修理工到北門進行加高處理,并發視頻到社區群。居委會的人及時報警,在警察的監督下,物業主管4點半開始搜索所有監控錄像,終于在5點左右找出了偷偷翻墻回來的住戶。當天晚上,警察、物業人員、居委會工作人員一起上門,敲開這家人的大門,對這家人進行了教育,做了登記,并讓這家人手拿保證書拍了照片。晚上8點,社區群里轉發了這張照片。所有人看著那家人戴著口罩把保證書拿到胸前的照片,全都笑了!這就是大家團結起來的力量。有人說:“這種自私的人想偷偷回來,就得公布照片讓大家都認一認他們。他們不是怕被人發現嗎?好啊,這下臉丟大了,全社區的人都認識他們了?!?/p>
我們的社區很大,大家都住在樓房里,一直以來,關上門誰也不認識誰。疫情之下,每個人都息息相關,過往的生疏,在一次次的互動中煙消云散。共同抗擊病毒的信念下,鄰居們彼此支持、彼此安慰。誰說我們宅在家里就只有無聊,沒有了溫暖,我們的小區里發生的故事,只會告訴你,團結才是力量。疫情面前,心與心依然緊緊相連。
(編輯·宋冰華)
ice705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