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部門: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
3月3日,科技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和自然科學基金委五部門聯合發文,采取多項舉措加強“從0到1”的原創性基礎研究。五部門聯合制定的《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旨在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充分發揮基礎研究對科技創新的源頭供給和引領作用,解決我國基礎研究缺少“從0到1”原創性成果的問題。據悉,《方案》從優化原始創新環境、強化國家科技計劃原創導向、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創新科學研究方法手段、強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原始創新、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強管理服務7個方面提出多項具體措施。在優化原始創新環境方面,將建立有利于原始創新的評價制度。
三部門:鼓勵企業參與制定研究生培養方案
近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關于“雙一流”建設高校促進學科融合 加快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生培養的若干意見》。其中明確提出:擴大人工智能相關學科研究生培養規模,將人工智能納入“國家關鍵領域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招生計劃”支持范圍。在校企合作方面,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產業聯盟和骨干企業、新型研發機構等合作建設面向重大研究方向或重點行業應用的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應用場景平臺、聯合實驗室(技術研發中心)和實訓基地,共建示范性人工智能學院或研究院。鼓勵企業參與制定研究生培養方案,組織開展人工智能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和技能競賽,引導學生以企業實際問題開展創新創業實踐。
教育部:首次頒布中職三科課程標準
近期,教育部頒布了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語文、歷史三科課程標準,對現行的課程進行了三方面調整。其中,將“德育”的課程名稱調整為“思想政治”,與普通高中保持一致;將原來必修的“經濟政治與社會”“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與法律”“哲學與人生”和選修的“心理健康”調整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哲學與人生”“職業道德與法治”。同時,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內容,并從體例、內容、話語體系等方面完成從教學大綱到課程標準的轉換,以專題的形式組織課程內容,兼顧字、詞、句、段、篇的組織形式。另外,增設歷史課程。歷史成為中等職業學校一門公共基礎必修課,安排72學時。
教育部:原則上高考前不組織現場校考
3月12日,教育部召開視頻會議,部署2020年藝術類專業招生考試工作。會議指出:2020年全國藝術類專業報名人數預計為115萬人,為防止校考引發大規模的人員流動和聚集,原則上2020年高考前不組織現場校考。校考組織方式包括現場考核和非現場考核兩種。教育部要求,對于擬采取現場考核的高校,原則上2020年高考前不組織現場校考,應安排在高考結束后、高考成績公布前組織。對于擬采取提交作品、網上視頻面試等非現場考核方式高校,要盡快確定考核時間,便于考生提早規劃備考安排。面對提交作品、網上視頻面試等選拔方式,教育部特別強調,“對于一些農村和貧困地區等不具備網絡和智能終端的考生,要求高校積極采取多項措施進行兜底保障,比如根據考生申請,協調生源所在地省級招生考試機構提供免費錄制視頻服務。”
教育部:開展縣域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導評估
教育部近日印發《縣域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導評估辦法》,在普惠水平、政府保障情況、幼兒園保教質量保障情況三個方面提出17條具體指標,以督導評估促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規范發展。督導評估將按照“縣級自評、市級初核、省級評估、國家認定”的程序開展。其中,國家認定包括四個程序:一是指標審核;二是社會認可度調查,抽查縣社會認可度須高于85%;三是實地核查,督導組隨機抽取一定比例的申報縣,采用明察與暗訪相結合的方式;四是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根據掌握的數據、資料、舉報情況、實地核查情況對申報縣形成最終評估認定結論,提請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審核后,確定國家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名單。
教育部:“停課不停學”要科學防控近視
近日,教育部組織領導的全國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專家宣講團,發揮專業和平臺優勢,從多層面、多渠道參與抗擊疫情工作,推進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工作,保障疫情期間兒童青少年眼健康。據介紹,宣講團成員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制作了《寒假防控近視謹防5個誤區》《新型冠狀病毒眼科防護全指導》《視光門診院感防控手冊》《兒童青少年居家近視防控須知》等近百個適用于自媒體和新媒體傳播的文稿、視頻,覆蓋各省、市、自治區,總點擊量過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