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光艷
幼兒處于心智發育階段,因此,在開展幼兒教育時,幼兒園教師需深入分析幼兒的心理特性。而課程游戲化正是立足于幼兒心理特性所提出的教學方法。游戲化教學,可實現寓教于樂,也可滿足幼兒活動需求,從而全方位地提升幼兒園教育教學質量。
立足心理特性,調動游戲興趣
課程游戲化的關鍵是掌握幼兒心理特性,在此前提下,才能更好地發揚游戲精神。因此,在課程游戲化實踐過程中,應立足于幼兒心理特性,讓幼兒教育回歸童趣。根據幼兒教育心理學,幼兒認識事物主要依賴于其事物的表象特征,如將橘子等數分為兩部分,但由于橘子大小不一致,從視覺上看,幼兒會認定體積較大的橘子堆里橘子數目更多一些。而從另一個角度分析,幼兒對于視覺的依賴性較強,或者說,視覺感受能更好地調動幼兒情緒。因此,在開展游戲活動時,應當盡量選擇視覺沖擊較為強烈的元素,以視角享受激發幼兒興趣,從而調動幼兒積極性,確保每個幼兒都能參與游戲。在此基礎上,可進一步分析幼兒心理,觀察幼兒對不同游戲元素的反應,如音樂、圖畫等,通過對不同幼兒心理的分析,可較好地開展游戲教學。
此外,在開展游戲教學時,也需注重游戲語言的使用,這從觀察幼兒日常表現可知,不同的語言對其心理的引導作用也具有明顯差別。如在游戲過程中,當教師發現幼兒做出危險舉動時,如果采取命令式語言,盡管可以在短時間規范幼兒行為,但是同時也會打擊幼兒心理,使其學習積極性下降;而如果教師選擇告訴幼兒不能這樣做的原因,幼兒則會跟隨教師的思維進行自我思考,其學習興趣也會有所加強。因此,在開展游戲教學時,教師應當從幼兒心理特性出發,使用能調動幼兒積極性的元素及教學語言,從而發揮課程游戲化的積極作用。
豐富游戲精神,培養良好品德
幼兒階段是黃金教育時期,在此階段所養成的良好習慣,將會使幼兒受益終身。因此,在課程游戲化過程中,教師需豐富游戲精神內容,培養幼兒良好品德。在此過程中,教師首先可明確健全的人格中應當包含的精神品質,如自信、冒險精神、正義感、孝順、誠信等。對此,在倡導游戲精神時,需結合社會要求完善游戲精神內涵,使得幼兒能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及思維習慣。同時,教師也需明確幼兒教學應當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游戲精神內涵也應結合幼兒發展需求進行完善。
在豐富游戲精神內涵的同時,教師可以為每位幼兒創設一個品德小檔案。每當幼兒獲取一項新技能時,則可記錄在檔案上,進而以此為依據,完善精神內涵的內容。相應的,當幼兒表現出品德缺陷時,則應及時完善課程體系,并同時加強對相應方面的精神培養。在此基礎上,需充分發揮游戲精神的作用,使得幼兒能在游戲精神的引領下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并讓幼兒在游戲過程中逐漸健全自身人格。在素質教育日漸深入的情況下,課程游戲化更應注重幼兒品德培養,如創設相關游戲情境,或者在游戲過程中引入道德教育的相關視頻,強化幼兒道德認知,讓幼兒逐漸領悟到真正的游戲精神。
優化游戲互動,提升自主能力
在課程游戲化實踐過程中,相關活動通常以集體為單位,既可培養幼兒合作能力,也可提升幼兒交際能力。但在此基礎上,也應為幼兒預留出一個自主思考的空間。因此,在此期間,可優化游戲互動方式,在集體游戲之外也可加入自我表達模塊,使得幼兒在與他人互動的同時,也能與自己的思想進行一個精神的互動。幼兒正處于心理成長的重要時期,同時也是人格發展的關鍵時期,該階段幼兒對外界是充滿好奇的,他們往往會不自覺地模擬社會活動或者電視上的某些行為,其原因之一便是幼兒自主判斷能力偏低,容易受外界影響。因此,在開展課程游戲化時,教師應當注重幼兒自主判斷能力的培養,使幼兒能夠辨別是非。比如,可以采用“你問我答”的模式開展游戲,讓幼兒學會質疑,在質疑的過程中學會自我思考。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在游戲活動后為幼兒預留出5分鐘至10分鐘的時間,使其回味游戲過程。同時,也可以開展自主游戲,即讓幼兒自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游戲,如科學類、故事類等。通過不同形式的自主游戲,可以較好地培養幼兒獨立思考能力,從而降低外界環境對幼兒的不良影響。
此外,也可以加強家校合作,讓幼兒在家長的陪伴下進行游戲,強化幼兒對家長的認知。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當幼兒遇到自身無法判斷的事件時,就會主動向家長求助,這也是自主判斷能力的一種體現。
結束語
幼兒教育在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既是心理教育的關鍵時期,也是技能培養的黃金時段。課程游戲化的教育理念可以更好地貼近幼兒心靈,從而提升幼兒綜合素質。在此期間,教師需從幼兒心理特性出發,提升幼兒活動積極性,并應當不斷豐富游戲精神的內涵,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及思維習慣。在此基礎上,教師也應當完善游戲互動模式,注重幼兒自主判斷能力的培養,從而全方位地提升幼兒的心理素質及生活認知水平。
(作者單位:吉林省榆樹市第三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