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旺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是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語言交流和寫作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積累文學素養,了解祖國的優秀文化傳統,并以此激勵自己學習、掌握和傳承祖國語言文化知識。其實,語文教學與生活息息相關,人們在生活中的交流、表達、閱讀、演講等都離不開語文知識;所以,我們的語文教學應該注重讓學生把知識與生活緊密相連。也就是說,語文教學必須要走出課堂,走進生活。但是,在長期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只注重課堂的教學效果,而忽視了應用的重要性。
把握語文與情景的要義
語文課堂教學要關注生活,也就是語文教學要與情景教學緊密聯系起來。情景,通俗地講,也就是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的內容,設置一定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把生活與語文有效結合起來。只有這樣的課堂,語文教學才有真實的效果。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中,特別是偏遠山區學校的語文教學,對知識的掌握過于注重,特別是注重讓學生學習字詞,但卻忽視了這些字詞的運用;注重對句子的組織,但卻忽視了這句子如何才能表達出準確的效果,這幾乎是語文教學的通病。
學生在寫作的時候,難以下筆,并不是學生沒有素材。相對而言,現在的學生素材繁多,但他們就是缺少語言的運用環境。學習過的詞語和句子不知道用在什么地方,這就是課堂教學的失敗。從小學開始,語文教學在教會學生識字組詞的同時,更要特別關注句子的訓練,當學生學習到一個陌生的詞語后,教師要馬上引導學生這個詞語應該用在什么句子中,這個句子應該放在什么樣的環境中,久而久之,學生的語言習慣和語言環境就形成了,當學生以后遇到相應的環境時,自己的語言并不需要經過搜索,就自然而然地出現了。相反,如果平時的教學沒有相應的語言環境,學生在特定的場合,在詞語的運用上,就要經過搜索比對,這樣顯然難以提升。實際上,學生這種語言習慣的養成,也是自己人文素養的提升。
理解語文與情景的實質
把語文教學與情景結合起來,并不是說每堂課都要設置相應的情景,而只是說,在必要的時候,我們要把學生引導到相應的情景中去,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的時候提前確定好教學環境。其實,語文教學環境或者說情景特別簡單,課堂教學的方式多種多樣,我們可以設置“演講教學”“市場教學”“閱讀教學”“辯論教學”等,這樣的課堂既可以讓學生學會課堂教學內容,又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可以把生活中的情景搬到課堂中,可以說是一舉三得,我們又為什么何樂而不為呢?
教師要學生知道今后語文在什么地方能夠有效運用。當然,更多時候語文的運用十分廣泛,比如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這是語文最基本的生活運用;如果語文學習不好,人的語言不能夠完全表達出來,意思表述不明白,說者說不清,聽者聽不明白,那么這樣的交流就是徒然的;層次再高一點,在特定的場合的演講等,除了個人的應變能力以外,更需要扎實的語文功底。當然,語文素養更多的時候并不是能夠特別顯眼的看到,而是在一個人的氣質中體現。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認為,語文是生活中運用最廣泛、最直接的一門學科,最主要就是體現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上,所以語文教學中要特別注重與生活實際的聯系與結合,讓學生明白生活與語文的關系,知道生活與語文的聯系,把生活搬進課堂,可以說是語文最好的一種教學方法,把生活與情況緊緊結合起來,可以展現語文最好的教學效果。
推進語文與情景的進程
生活與語文緊密相連,語文也要與情景緊密相接,這就要求教師在這方面做更多的努力,把語文的情景教學推向縱深發展。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教師要關注身邊的情景,了解哪些情景更可以讓學生接受,明白學生容易接受哪些情景;同時,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用學生身邊最淺顯易懂的事例進行教學,這樣的教學才是完整的;再者,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手段要不斷進行更新,既要把多媒體搬進課堂,也要把生活搬進課堂,更要把多媒體與生活結合起來,因為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生活已經離不開信息技術的發展。
當然,教師在把情景與生活結合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情景的實用性,千萬不能隨意設置情景而對學生有錯誤的導向。情景教學也是為了對學生的思維進行開發,對他們的創造力進行提升,為他們在今后的生活與學習的過程中搭建一個平臺,并且引導他們在更深層次上的探索。情景教學最主要的目的,是把師生從常規、繁重的教學與學習中解脫出來,讓他們在寬松的環境中進行知識的掌握,進而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習慣。
結束語
語文情景教學只是教學的一個手段或者說一個方法,它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萬能的。因此,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要進行有意識地選擇,不能要求每位教師每節課都采用這種教學方法。其實,只要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積累的方法,都是比較好的教學方法。但是,不管用何種教學方法,教師一定要注重語文與生活的結合,把語文從真正意義上看成一種生活的工具,變為一種生活的手段,只有這樣的語文教學,才是實質上的語文教學。
(作者單位: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