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士平

【摘 要】目的:了解朝陽區南磨房社區孕產婦分級管理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為提高孕產婦保健管理水平,完善孕產婦分級管理制度提供依據。方法:回顧分析2012-2016年南磨房社區登記在案的6644名孕產婦自建立母子健康檔案到產后42天的臨床資料。結果:6644名建冊孕產婦中,21-30歲婦女占56.53%,首次妊娠占49.71%,首次分娩占75.13%;選擇三級以上醫院就診的孕產婦占66.99%,遠大于二級醫院就診率32.98%,妊娠高危患病率為0.63%。結論:孕產婦缺乏分級就診流程的認知,且未按孕期危險等級分級診療。應加大針對孕產婦的宣傳教育,同時提高社區醫院產科診療及保健管理水平,以形成基層首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的就醫模式。
【關鍵詞】孕產期保健;分級管理
【中圖分類號】R715.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6--01
孕產期保健是指各級各類醫療保健機構為準備妊娠至產后42天的婦女及胎嬰兒提供全程系列的醫療保健服務[1]。此階段的保健質量高低直接關系到母嬰的健康與安全[2],如何保證孕產期的保健質量,管理尤為重要,它是確保母嬰安全,提高人口素質,降低母嬰發病率及死亡率的重要舉措。北京市朝陽區于2012年即實行了孕產期保健分級管理制度,為了更好地了解孕產期分級管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本文對南磨房社區建檔在冊的6644名孕產婦相關資料進行了分析。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北京市孕產婦健康管理》二期信息系統中,選擇2012年11月-2016年10月南磨房社區建冊的6644名孕產婦為調查對象。
1.2 研究方法: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對全部登記在案的6644名孕產婦自建立母子健康檔案到產后42天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
1.3 統計方法:采用spss21.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并對計數資料進行卡方分析。
2 結果
2.1 孕產婦年齡構成情況:21歲至30歲是婦女最佳生育年齡,本資料中該年齡組孕產婦占56.53%。見表1。
2.2 孕產婦文化程度:從文化程度程度上看高學歷居多,其中大學及以上學歷人員占56.12%。見表2。
2.3 孕產情況:6644位孕產婦中,首次妊娠的為3303人,占49.71%;首次分娩的4992人,占75.13%。
2.4 高危情況:從孕產期高危情況分布看,嚴重高危及以上的病例僅占0.63%。見表3。
2.5 分娩醫院情況:48.38%的孕產婦選擇三級甲等醫院分娩,顯著高于其他級別醫院。見表4。
3 討論:
3.1 基本情況:從2012年10月開始,北京市孕產婦健康管理納入婦幼二期信息系統。在孕產期保健管理工作中,我們發現目前的孕婦分級就診流程存在問題,特別是孕婦在選擇分娩醫院上問題更加突出。從本項調查的6644份數據來看,孕產期婦女雖然學歷高,但是她們多為首次妊娠、首次分娩,加之孕前宣教力度薄弱,使得她們缺乏對孕期就診流程的認知。她們中的大多數發現妊娠,并不知道首次診斷篩查及建立《北京市母子健康檔案》應在社區醫院,而是直接到她們想要分娩的產科醫院就診。當產科醫院告知,需要重新返回轄區社區醫院建立《北京市母子健康檔案》后才能建產科病歷時,她們又十分辛苦地返回社區醫院。這種“倒三角”的就診秩序,給患者就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也加重了產科醫院的工作負擔,目前的分級就診模式還不完善,尚需改進。
3.2 高危情況分析:本調查資料顯示,無任何高危因素的3440名孕婦中,選擇三級甲等醫院分娩的占67%,而選擇二級及以下醫院分娩的僅占33%。由此可見,無任何高危因素的孕產婦并未按孕產期高危等級合理選擇分娩醫院,而是紛紛擠入三甲醫院就診。三甲醫院產科正是由于大量初診患者的涌入,而形成一號難求的局面。這對于嚴重高危孕產婦來講,無疑是雪上加霜,她們因掛號難而無法得到高級別醫院的及時救治,大大增加了孕產婦的死亡風險。
孕產婦高危因素分為一般高危、嚴重高危、極嚴重與不宜妊娠四個級別,對于不同級別高危因素的孕產婦應選擇相應的分娩醫院進行分娩(京衛老婦幼字[2014]8號)。孕婦應當首診社區醫院作初步診斷和妊娠風險篩查,并建立《北京市母子健康檔案》,再由社區醫院醫生根據孕婦高危因素等級轉至相應產科醫院。
4 建議與對策
4.1 孕婦分級就診機制,應利用媒體、網絡進行廣泛宣傳。育齡婦女確定早期妊娠并打算生育的,須在轄區的社區中心就診。當社區醫生發現孕早期的孕婦,應及時就地進行宣教,告知建立《北京市母子健康檔案》的意義,從而避免孕婦往返大醫院的麻煩,也緩解大醫院就醫難的問題。
4.2 社區醫院應當提供完善的妊娠風險篩查項目服務。目前,社區醫院就診建立《北京市母子健康檔案》的孕產婦,多數只有一個尿妊娩(或血HCG)的檢查,并沒有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超聲等檢查。多數孕婦以產科醫院還要進行相同檢查項目為由,而不愿在社區醫院重復檢查,特別是超聲檢查。而艾滋,梅毒,乙型肝炎如果未早期檢查,也會使孕中期治療難度大大增加,造成對孕婦及胎兒的不利影響。因此,妊娠首診在社區醫院,應加大宣傳教育,使孕產婦消除重復檢查會對胎兒造成傷害的顧慮,使之充分理解首診檢查的目的及意義,并通過完善且必要的各項檢查,及早對孕婦進行初步評估,及早篩查高危因素,以便為孕婦后續早期治療提供依據。
4.3 社區醫院建立《北京市母子健康檔案》,應根據孕婦高危因素的種類及級別,對孕婦進行初步評估,加蓋“孕婦高危級別”診斷章,為孕產婦選擇分娩醫院提供依據。婦幼保健機構統籌規劃管理轄區的分娩醫院及產科床位資源,利用婦幼二期信息系統平臺,動態公布給社區醫院。社區醫院根據孕產婦初診篩查的危險等級,利用婦幼二期信息系統平臺提供的醫療資源信息,將其轉診至相應分娩醫院。同時還可以利用價格杠桿作用,通過醫保報銷比例的差異,引導孕婦更多的在二級及以下的產科醫院就診分娩。以基層社區首診、依據危險等級分級診療模式,將有效地避免孕婦及家屬自行尋找分娩醫院的辛苦,也杜絕了那些拉關系,找熟人擠三甲醫院的現象。
4.5 建立良好的社區醫院與產科醫院雙向轉診機制。孕婦首診社區醫院,依據危險等級,將孕婦轉診至相對應的分娩醫院。分娩醫院對孕婦進行初步評估后建立產科病歷,再由分娩醫院將孕婦的產科病歷轉回相對應轄區社區醫院,由社區醫院醫生完成孕20周以下的產科復診(嚴重高危的孕婦除外)。如發現異常,再及時與產科醫院聯系轉回,從制度上有序引導患者就醫,從而形成“雙向轉診”,“分級就診”的有序格局,這不但可以緩解產科醫院的工作壓力,也避免了社區醫療資源的浪費。
參考文獻
孕產期保健工作管理辦法
熊慶 王臨虹.婦女保健學 第2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 107.
鐘紅秀,汪桂艷 分級診療模式在廈門婦幼保健工作領域的探索性嘗試 中國婦幼保健,2015年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