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釔
摘 要:滇西邊境山區是脫貧攻堅戰的主戰場和難啃的硬骨頭。通過對滇西邊境山區縣域—鎮沅縣的脫貧攻堅工作調查研究,從以人民為中心的邏輯起點出發,從幫扶主體多元化、幫扶工具多樣化和幫扶對象精準化的實踐經驗中,探究適合滇西邊境山區脫貧攻堅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習近平扶貧重要論述;滇西邊境山區;脫貧攻堅;實踐經驗;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D61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0)10 — 0014 — 03
新中國成立七十年的反貧困歷程中,黨和國家始終把消除貧困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形成了一系列中國特色扶貧減貧理論,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致力于消除貧困提出了“精準扶貧”的重要論斷,在這一理念的引領下,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年均減少1000多萬人,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1.6%,這意味著我國已逐步消除了多維度、大規模的絕對貧困,意味著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意味著“全面小康”已經實現。鑒于此,本文主要從滇西邊境山區脫貧攻堅的邏輯起點、基本經驗、實踐路徑三個角度出發,來探討滇西邊境山區脫貧攻堅的實踐經驗,對具有共性的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扶貧工作提供思路。
一、邏輯起點: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擺脫貧困,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全人類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馬克思主義人民性特征的直接體現。兩百多年前,馬克思、恩格斯致力于剖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劣根性,指明了人類社會發展的道路,為貧困潦倒的無產階級消除貧困提供了思想武器。五四運動以來,毛澤東同志沿著這條道路領導著人民立國安邦,實現了人民從奴役壓迫到當家做主的“身份”轉變,為消除貧困提供了政治前提。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同志提出了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將“共同富裕”視為社會主義的根本價值目標,為消除貧困提供了根本的理論遵循。此后,黨的歷代領導人在此基礎上堅持以人民利益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的治國理念,形成了系統化的中國特色扶貧理論體系,不斷推動中國式扶貧工作邁向更加成熟更加穩定的新階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臨著我國主要矛盾的變化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扶貧工作進入了深水期。習近平總書記審時度勢,在堅定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中提出了新的扶貧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如果貧困地區長期貧困,面貌長期得不到改變,群眾生活長期得不到明顯提高,那就沒有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那就不是社會主義。”“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減貧交流合作關系,是消除貧困的重要保障。”〔1〕這一系列論述表明,消除貧困,既是中國共產黨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又是中華民族各族兒女的共同理想;既是黨和國家治國理政的重要任務,又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舉措;既是科學社會主義歷史邏輯和理論邏輯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
二、基本經驗:追根溯源拔“窮根”,靶向施策助“摘帽”
(一)滇西邊境山區的基本情況
滇西邊境山區(又稱:滇西邊境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是我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位于我國云南省西部,是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南方絲綢之路”經濟大走廊的中樞,是云南全面參與“一帶一路”的戰略的陣地。鎮沅是滇西邊境山區48個民族自治縣之一,山區面積占全縣總面積97.7%,是一個山區、農業、民族、貧困為一體的國家級貧困縣。2000年被國家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列為共同實施財政支持科技扶貧項目的全國13個省區25個試點縣之一。2019年4月,經第三方實地評估審核,已達到貧困縣退出標準,成功“摘帽”。
(二)滇西邊境山區脫貧攻堅的實踐經驗
運籌于帷幄之中,方能決勝千里之外。鎮沅在貫徹習近平扶貧重要論述的過程中,加強頂層設計,秉承幫扶主體多元化、幫扶手段多樣化和幫扶對象精準化的格局,圍繞“要幫誰、誰來幫、怎樣幫、如何富、管長久”來構建滇西邊境山區脫貧攻堅的實踐路徑。鎮沅縣提供了滇西邊境山區脫貧致富的“縣級樣本”。
1.堅持幫扶主體多元化,提高治理貧困水平
滇西邊境山區的致貧原因錯綜復雜,呈現出多維性、復雜性等特點,這需要改變之前以提高貧困人口增收為主的單一化社會幫扶模式,而應該創新治理模式,朝著幫扶主體多元化的方向進行。一是堅持黨統攬全局,發揮政府主導,統籌干部力量的治理主體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打贏脫貧攻堅戰,組織領導是保證”“致富不致富,關鍵看支部”〔1〕。鎮沅縣在脫貧實踐中實施以“3個50%”干部實干為民促攻堅的舉措,派出50%縣處級領導、50%的縣直部門科級干部、50%的縣直部門工作人員駐鄉鎮、駐村組、駐農戶開展精準幫扶,切實把“誰來扶”精準化。二是堅持引導社會力量協同治理,構建以產業扶貧促全面脫貧的治理主體多元新格局。鎮沅縣搭建“萬企幫萬村”的社會協同參與脫貧攻堅的平臺,讓全社會群策群力扶貧濟困,如在提升畜禽養殖業方面,鎮沅以生豬、山地雞(瓢雞)養殖產業示范區、生豬基地建設發展支撐為主,集中發展適度規模標準化養殖,結合特色畜禽養殖產業培育,強化對龍頭企業政策支持,通過“在縣內注冊的涉農企業+村級組織+農戶”發展畜禽產業。三是聚焦“我要富”,激發貧困群自我發展的治理主體格局。貧困人口既是脫貧攻堅幫扶的對象也是參與脫貧工作的主體,因此激發貧困群眾參與脫貧攻堅的積極性,才能讓貧困群眾的自身努力和外界助力形成合力,真正實現全面脫貧,鎮沅縣開展“自強、誠信、感恩”教育,組織“干部回家”講政策、講變化、講發展,引導群眾樹立脫貧光榮、守貧可恥的觀念。與此同時,針對貧困地區的貧困情況鎮沅縣對癥下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構建治理主體多元化,充分發揮各類治理主體的作用是實施脫貧攻堅的有效途徑。
2.堅持幫扶手段多樣化,提高脫貧攻堅成效
幫扶手段即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的方法手段,新時代的扶貧工作就應該摒棄以往一元化治標不治本的手段,探索多樣化的治理工具進行精準治理。特別是在滇西邊境山區這樣致貧原因復雜的背景下,更應該在創新社會治理能力的基礎上堅持治理工作多樣化,識別致貧原因,把好病脈,開好藥方,才能去除傷痛,實現“真扶貧”。鎮沅縣在脫貧實踐中走了一條以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前提,以產業發展、農民增收為核心,以提高勞動者素質,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為根本,以全面落實各項惠民惠農政策為導向,以壓實責任為保障的扶貧工作新路徑。
第一,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鎮沅縣統籌推進異地扶貧搬遷及農村危房改造、道路建設、人畜飲水、鄉村衛生室建設、垃圾池及鄉(鎮)垃圾中轉站建設、基層活動場所建設、通電、通廣播電視、通網絡寬帶等9項重點項目建設,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目標全方位的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推出產業、教育、醫療保險、社會養老、生態補償、宣傳教育和技能培訓、政府兜底、項目覆蓋等8項政策協同基礎設施建設共同助力全面脫貧。
第二,以黨建促產業發展新路徑。習總書記指出:“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是貫徹落實黨的扶貧開發工作部署的戰斗堡壘。”〔1〕滇西邊境山區復雜的自然地理環境是導致該地區貧困的重要因素,鎮沅縣因地制宜,實施“黨建+扶貧+N”的黨建促脫貧攻堅體系和“1361”山區農產業穩固提升發展思路,采取“黨支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企業+農戶”的方式建立起利益聯結機制,靈活多樣的推進產業發展,促進農戶持續增收,企業、合作社不斷壯大。例如,鎮沅縣按板鎮在該政策的指引下,與當地企業農康公司合作,于2019年7月前建成年出欄生豬12000以上的生豬養殖示范區,占地面積19980平方米,建設面積4432平方米,內設養殖圈3棟154間,為當地脫貧攻堅注入了新動力。
第三,提高勞動者素質,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文化貧困是滇西邊境山區致貧的深層次因素,鎮沅以獨創性的視角具有針對性地成立“深度貧困人口培訓中心”,集中破解了文化貧困的難題,致力于培育脫貧“動能”激活致富“本能”,為滇西邊境山區脫貧攻堅提供了新思路。主要舉措為堅持政府主導、關注特殊人群、設置精品課程、對受訓群眾進行軍事化管理、創新培訓模式、規范認定管理強化跟蹤服務、以市場為導向、以點帶面的模式,解決貧困群眾精神匱乏、文化素質偏低、內生動力不足、無技能等文化貧困難題。
3.堅持扶貧對象精準化,提高脫貧攻堅精準度
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考察湖南湘西時提出了“精準扶貧”的理念,主要是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貧困村和貧困戶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面對滇西邊境山區農村情況的復雜性、農民收入難以算清,堅持治理客體精準化是順利開展扶貧工作的關鍵。
首先,提高扶貧對象的精準度。鎮沅縣圍繞“要幫誰”借鑒了貴州省威寧縣脫貧實踐的“四看法”:一看房、二看梁、三看勞動力強不強、四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創造性地提出了“六看識貧法”分別從農戶住房、健康、教育、勞動人數、產業狀況、收入情況6方面精確理清貧困情況,圍繞因病、因災、因學等返貧情況進行了精準化識別、精準化幫扶。其次,針對治理客體精準化切實推進治理方式精準化,以創新分類管理農戶為精準扶貧的有力支點。鎮沅縣采取“三板一記錄一體系”精準扶貧的農戶分類管理體系,對建檔立卡戶實施精準扶貧“明白板”管理;對收入已達標但自身發展有一定困難仍需要幫助保障的農戶實行脫貧保障“激勵板”管理;面對發展較好的農戶實行“小康板”管理,對貧困農戶脫貧過程進行動態跟蹤、動態管理。
三、實踐路徑:補齊短板固“成效”,因勢利導建“小康”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滇西邊境山區脫貧攻堅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補齊短板,鞏固現有的脫貧攻堅成效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
(一)脫貧攻堅面臨的主要短板
其一,滇西邊境山區深度貧困縣域全面脫貧任務艱巨。截至2018年底,滇西邊境山區56個貧困縣實現“摘帽”的共有35個,占比62.5%,仍有21個深度貧困縣域仍未退出,這些集中連片貧困縣域自然地理環境更加惡劣,群眾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更加不足。其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任重道遠。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不僅要聚焦于鞏固現階段已經解決的“兩不愁、三保障”的底線要求和“摘帽不摘政策”的基本要求,而要聚焦于解決因災、因病返貧的突出問題。其三,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仍有發展空間。部分地區的困難群眾依然存在“等靠要”等好吃懶做心態,缺乏自我發展的意識。在治理方面部分地方缺乏有利于提高貧困群眾自我發展的有效政策和舉措。其四,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仍需要不斷探索。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2〕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是管長久、管根本的保障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制度設計,現階段脫貧攻堅質量參差不齊,穩定性有待提高,形成長效機制是一個創新性和實踐性相結合的復雜過程。
(二)穩定脫貧的實踐路徑
2020年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云南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決戰脫貧攻堅,聚焦深度貧困地區,聚焦工作難度大的縣鄉村。”“要堅持‘富腦袋和‘富口袋并重,加強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加強開發式扶貧同保障性扶貧相銜接。”〔3〕上述指示為滇西邊境山區脫貧攻堅指明了方向。其一,堅持習近平扶貧重要論述引領扶貧開發工作。根據一系列論述的要求理清脫貧攻堅的源流脈絡和方法論原則,確保各地扶貧工作朝著解決絕對貧困到解決相對貧困有序推進。其二,聚焦深度貧困和工作難度大的區域。面對深度貧困地區的扶貧工作應該聚焦“精準”,因地制宜地創新治理方式,在實踐中借鑒成功脫貧地區的經驗。其三,驅動貧困群眾“造血”功能,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一方面,加強貧困地區群眾的綜合素質培訓力度,提升群眾的自我發展意識從而逐步消除精神貧困和素質貧困;另一方面,加大青壯年的技能和產業培訓,拓寬貧困人口的就業渠道。
〔參 考 文 獻〕
〔1〕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2〕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9-11-05(01).
〔3〕習近平春節前夕赴云南看望慰問各族干部群眾向全國各族人民致以美好的春祝福祝各族人民生活越來越好祝祖國欣欣向榮〔N〕.人民日報,2020-01-22(01).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