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瑤
摘 要:《自然辯證法》一書,是恩格斯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學辯證法問題的重要著作,通過分析恩格斯對自然界的發展過程、人類的產生過程以及物質的運動形式等方面的論述,可以發現其中所蘊藏著的豐富的農業科學辯證法思想,即“農業的產生是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結果”,“物質的運動及相互作用是農業生態系統運行的重要法則”,以及“要著眼于農業生態系統的長遠發展”,另外,還要重視科學實驗與哲學思維的結合。重讀《自然辯證法》,對新時代背景下的農業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恩格斯;農業科學辯證法;《自然辯證法》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0)10 — 0043 — 03
在《自然辯證法》中,恩格斯探索并總結了多門科學及其辯證內容,雖說沒有專門列出一個章節探討農業,但書中很多地方無不顯露著農業科學辯證法的思想痕跡。從古至今,農業在我國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也十分重視農業領域的理論及實踐研究,新時代背景下,農業發展已被置于新的時代語境,面臨著新的機遇及挑戰。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對農業作出了具體部署,指出要想解決農業發展中的深層次問題,便需要從農業現代化水平上發力。現階段,若想實現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則必須系統掌握經濟及自然規律,用理論武裝頭腦,以農業科學辯證法為指導,開展農業領域的科學研究及現實實踐。因此,重讀《自然辯證法》,分析、總結其中的農業科學辯證法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論及現實意義。
一、農業的產生是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結果
恩格斯通過對人類生成過程的說明,揭示了人的有意識的勞動是農業產生與發展的根本原因。“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1〕,在猿向人的進化過程中,手的發展、語言的產生、腦的發育以及感覺器官的完善等,都是從勞動中產生出來的。人類誕生于自然,也在勞動中不斷認識、改造著自然,恩格斯認為勞動是人類區別于動物的重要特征,就拿對待食物的方式來說,動物常常“不加思索”地便將尚處于成長期的食物毀掉,這種“掠奪行為”經常使它們被迫適應不同于自己慣用食物的食物,長此以往,動物可食用的食物種類增多,自身的血液成分及身體結構也在發生著變化,我們的祖先也在這一過程中完成了向人的轉變。
人的勞動具有計劃性和目的性,農業正是在這種勞動中產生的。勞動是從制造工具開始的〔2〕,出于打獵和捕魚的需要,工具產生了,食肉習慣的養成不僅對人體和人腦的發展水平具有重要提升作用,還帶來了火的使用和動物的馴養,畜牧業由此產生和發展。隨著人腦的越來越發達,人對自然有了一定認識并逐漸提出更高目的時,農業便產生了,隨之而來的是紡紗、織布、航海等活動的發展。“人通過他所作出的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3〕同樣是毀壞植物,動物沒有具體的行為意識,人卻清楚地知道這么做是為種植谷物、樹木騰出更多土地以獲得更多的收成,在人的改造下,自然界明顯打上了“人的意志”的烙印。
為了更好地生存,人類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創造了農業,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新時代背景下,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就是要加強人類對自然界的統治,這是以科學認識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為前提的,因此,對農業的追根溯源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二、物質的運動及相互作用是農業生態系統運行的重要法則
自然界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其中,物質的運動及相互作用便是一條重要的基本原理。恩格斯指出,“在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發生的。每個事物都作用于別的事物,反之亦然”〔4〕,就農業而言,生物、水、土壤、氣候等與農業有關的自然資源皆處于運動之中,它們之間不斷地進行著物質交換和能量循環,彼此共同構成了一個龐大的農業生態系統。土壤是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它首先為生物有機體(植物和動物)的生產提供了最為重要的“空間立足點”。其次,土壤和水及微生物也是密不可分的,生命的存在就在于新陳代謝,新陳代謝一旦停止,生命就隨之消亡了,土壤中的微生物通過對生命蛋白質的分解活動有效促進了土壤的物質循環及肥力演變,為植物根系的成長提供養料。在農業生態這個大環境中,植物、動物、微生物、環境等有機相連、環環相扣,在自然的物質循環及能量轉換中,它們可以實現農業生態結構和功能上的平衡穩定。
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是恩格斯農業生態思想的核心要義。農業是人與自然關系的產物,與其他動物一樣,人也依靠新陳代謝維持自身的生命體征。作為農業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從物質循環的角度來說,人類從農業生產中獲得食物,食物中的部分元素被人體同化,其殘余部分則同人體生命活動所產生的其他分解物一起排泄出去,成為農作物成長的天然肥料。植物界和動物界互相提供彼此所需要的東西,如若沒有人的有意識的生產活動,那么有機界的每個部分都將合作的恰到好處,但與此同時,農業也就無從發展了,因為農業是人對自然的能動性改造。人的活動是農業生態系統的重要因素,因此,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是農業生態系統運行的關鍵所在。
新時代背景下,正確認識并運用物質運動及相互作用的原理,有利于維護當下農業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全面、科學地認識規律,才能充分地利用規律,農業的形成與發展便是人與自然“交流”的最好印記。
三、要著眼于農業生態系統的長遠發展
人類對利益的過度追求會導致農業生態系統的破壞。在自然界中,一切物體的相互作用既有和諧也有斗爭,區別在于,無生命的和部分有生命的物體的和諧與斗爭是無意識的,只有人,是出于自身目的和計劃來行事的。“到目前為止的一切生產方式,都僅僅以取得勞動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為目的。”〔5〕農業生產便是如此,為了得到更多耕地,人們將森林毀掉,卻未曾想過森林是防風固沙、貯藏水分的重要寶藏。恩格斯指出,受眼前利益所控而破壞生態的行為是與那些目光短淺的人們的發展狀態相適應的,他們還沒有掌握自然發展的辯證規律,無法運用辯證的方法來分析自身行為的長遠影響,因而在大自然的報復下吃了不少苦頭。這一點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體現的最為明顯,對于資本家來說,土地作何用途完全取決于帶來收益的多少,而土壤的承受能力及其對環境的破壞程度卻絲毫不在他們的考慮范圍之內。
徹底改變利益至上的生產方式及其相應的社會制度是實現農業生態系統長遠發展的根本路徑。恩格斯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6〕是以,在利益的驅使下,人類不留余地的榨取土地價值,并且在當下也確實獲得了預期的效益,但從長遠來看,這種忽視客觀規律的行為無疑是對生態的極大破壞,水土流失、沙塵暴、洪水等災難接踵而至,人類最終還是自食其果。所幸的是,人類有認識自然規律的能力,能夠從長期的、痛苦的經歷中吸取教訓,逐漸認識到生產方式對生態的間接的、較遠的影響,并運用自然辯證法適時調控這些影響。“為此需要對我們的直到目前為止的生產方式,以及同這種生產方式一起對我們的現今的整個社會制度實行完全的變革。”〔7〕社會主義在農業生產方面的優越性便體現于“統籌兼顧”的制度優勢,在制定農業經濟領域的政策時,以科學為依據,以現實為基礎,對政策作出短期和長期、局部和整體利益的綜合考量,在實踐中走出一條符合自然辯證法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四、農業科技工作者要用自然辯證法武裝頭腦
自然科學為哲學提供經驗材料,哲學為自然科學提供思維方法。恩格斯指出,掌握現有材料是自然科學發展初期的主要任務,而自然科學發展至今,已經積累了龐大數量的實證的知識材料,因此,在各自領域中系統整理這些材料、同時確立各個知識領域之間的正確關系已迫在眉睫。然而,在理論領域中,自然科學的實證的研究方法是行不通的,在這里,只有理論思維才管用。思維是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中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內容,關于思維的科學即辯證法也是如此,人的思維是動態發展著的歷史進程,其發展程度與人類對自然的改造程度相吻合,也就是說,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并總結出了自然的發展規律,其思維能力也從簡單變得復雜化,因此,實踐活動對人類認識的發展具有決定作用。辯證法是思維的科學,它說明了自然界中的普遍聯系,并“為一個研究領域向另一個研究領域過渡提供類比,從而提供說明方法”〔8〕,恩格斯把它視為現今自然科學發展的重要思維武器。是以,自然科學家與理論研究者們要想取得成就,就必須加強學科之間的溝通與聯系。
農業是人類改造自然的最早產物,農業科學是人類對農業發展的自然及經濟規律的總結。我國農業歷史悠久,積累了豐富的農業生產實踐經驗〔9〕,農業科學技術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中,這些實踐經驗和科學技術由于沒有得到系統整理而丟失慘重,實在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中的一大損失。正如恩格斯所說,自然科學家的眼中如果只有自然界而缺乏辯證的理論思維,便容易陷入形而上學的理論困境,哲學家如果之沉溺于思辨的海洋而忽視對自然科學的研究,其理論便會陷入抽象的空洞,甚至被迷信的思想趁虛而入。當前,我國正處于農業發展現代化的關鍵時期,農業發展現代化水平的提高不僅需要依靠科技,還需要理論為支撐。作為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農業科技工作者在提升自身科學技術的同時,也要重視辯證思維的培養,廣大農民也要掌握好農業生產的一般規律,用理論指導實踐,這樣才能促進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有效提高。
〔參 考 文 獻〕
〔1〕〔2〕〔3〕〔4〕〔5〕〔6〕〔7〕〔8〕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03、309、313、311、315、313、315、42.
〔9〕楊明亮.恩格斯《自然辯證法》中的農業科學辯證法思想〔J〕.河南農學院學報,1982,(02):140-147.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