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水利科學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88;2.安徽省水利水資源重點實驗室,安徽 合肥 230088;3.山東綠景生態工程設計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000)
近年來,我國工業園區迅速發展,各種類型、各種級別的園區數量逐步增加,園區經濟總量不斷擴大,園區的生產運營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持續升高[1],在宏觀經濟快速發展的形勢下形成了有效的產業聚集和各產業之間以供給與需求、投入與產出為紐帶的產業鏈條,對推動國家以及地方經濟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隨著我國工業園區建設的高速擴展,工業園區用水量占區域總用水量的比例也在不斷增加,由此導致區域用水結構發生較大變化,涉水行為日益復雜。為貫徹落實“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優化工業園區水資源配置,強化園區水資源節約保護,協調好園區經濟發展與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承載能力之間的關系[2],本文選取我國部分省份的高新制造業、煤化工兩種類型工業園區為研究對象,評價工業園區在建設發展過程中的取退水情況及先進性,分析園區用水變化規律及在水資源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對加強工業園區取用水管理提出相關建議。
本文選取9個工業園區進行分析,涉及江蘇、山東、河北、內蒙古4個省份,包括常熟經濟技術開發區、江陰市高新技術開發區青陽園區、山東滕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先進制造業產業園區、河北定州經濟開發區、滕州魯南高科技化工園區、兗州經濟化工產業園、鄂爾多斯蘇里格經濟開發區、鄂爾多斯大路煤化工基地。各園區規劃面積、人口、主導產業類型等基本情況見表1。

表1 工業園區基本情況
各工業園區現狀供水水源見表2,高新制造業工業園區根據水源條件及與市區的距離,其生產水源可分為城市自來水和園區統一供水兩大類,此外還有個別用水量大的企業采用自備水源進行供水。而煤化工工業園區的位置多遠離城區,其用水量大且相對集中,園區用水除個別老企業采用自備水源外,均采用園區統一建設的引水工程進行供水。

表2 工業園區供水水源
在高新制造業工業園區中,由于企業用水較為獨立,相互之間關聯程度較小,基本不構成企業間循環用水;而對于煤化工工業園區來說,由于產煤地區集中在我國西北部,水資源緊缺,園區內各企業每道工藝用水要求不同,企業之間較容易形成循環用水,水資源利用率相對較高。同時,相同類型的園區,不同省份的水資源利用率也有不同,一般南方地區各園區水資源利用率相對較低,而北方缺水地區利用率相對較高,管理也較為嚴格[3]。
經綜合分析對比,煤化工、高新制造業兩類工業園區的退水構成、處理方法及管理模式存在較大差異。高新制造業工業園區廢污水主要來自制造業的排放,經過簡單的處理,中水可用來作為制造業的冷卻用水,廢水經處理達標后方可排放;煤化工工業園區廢污水處理更為嚴格,部分園區污水處理水平較高,且已經實現廢污水零排放,例如鄂爾多斯大路煤化工基地,企業有自建污水處理廠,處理后大部分回用,少部分不能利用的濃鹽水(電導率2000~5000μs/cm),排入園區的反滲透污水處理廠,進行完全脫鹽處理,固體廢鹽再由園區統一按照固廢填埋處理,真正做到零排放。
在用水效率方面,江蘇常熟經濟技術開發區在項目引進過程中優先引進國內外先進節水企業,特別注意引進國外先進的環保、節水技術,并通過定額管理、劃定效率紅線,迫使企業主動改進生產工藝,降低產品生產用水定額,以實現園區節約用水、提高用水效率的目的[4]。
在水資源保護方面,一些中東部地區的工業園區的廢污水一般在收集處理達標后,除部分用于綠化用水外較少回用于生產部門。例如滕州魯南高科技化工園區收集各企業排放的廢污水,統一接入園區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達標后,一部分用于園區綠化用水,另一部分由小沂河河道排入人工濕地和淵子崖橡膠壩濕地,經濕地生態系統自然凈化處理后回歸河道。北方缺水地區的園區則在廢污水處理后,均考慮回用,部分園區已經實現了“近零排放”。例如鄂爾多斯蘇里格經濟開發區和鄂爾多斯大路煤化工基地通過園區與企業合作,建設園區濃鹽水再生利用工程,收集園區內各個煤化工企業排出的高含鹽水(電導率2000~4000μs/cm),采用反滲透膜處理工藝進行除鹽處理,將處理后的水再次回用于企業生產,同時將濃縮后的高鹽水返回企業,在企業內部采用焚燒結晶等方式處理為混合固體鹽外運。通過這一運行模式,一方面實現了高鹽廢水的重復利用,另一方面降低了各煤化工企業自建高含鹽廢水處理設施的費用,也避免了重復建設,降低了各企業初期投資;同時,企業以排污費的方式向高鹽水處理廠繳納處理費用,保證處理廠的運行。
a.工業園區水資源管理體制不夠完善。目前絕大部分工業園區并未設置專門的水資源管理機構,未對園區的取用水進行統一管理。園區取用水數據管理隸屬于多個部門,以取水為例:取用市政供水系統的用水企業,其取水量數據由自來水公司管理;使用自備水源的用水企業,數據在水務部門;由園區統一供水的企業,用戶數據在園區供水公司。水務部門難以完全掌握園區實際取用水狀況,也難以從取水源頭把控園區企業的節水水平,促進園區的水資源節約保護。
b.園區規劃建設進度超前、目標偏大。園區規劃建設過程中存在進度超前、目標偏大現象,使得園區在建設期中較長一段時間內規劃需水量顯著高于園區的實際用水量,直到園區建設后期這一偏差才逐漸減小,水量偏差最大的時間節點多出現在園區近期或中期規劃水平年[5]。以2016年數據為例,一些工業園區的規劃經濟數據及需水量與實際結果存在較大偏差,統計結果見表3,園區工業增加值規劃值與實際值的最大偏離比例為2.64倍,最小為0.19倍,平均偏離比例為1.35倍。需水量規劃值與實際值最大的偏離比例達到4.16倍,最小為0.21倍,平均偏離比例為1.32倍。

表3 部分調研園區規劃指標與實際指標對比情況
c.園區內企業用水缺少考核機構和考核指標[6]。取水許可經批準后,企業的用水是結余還是不足,并沒有相關的機構對此進行跟蹤調查并據此作出調整。但在工業園區規劃水資源論證工作中,需水量計算多數仍是按照規劃給出的園區各個水平年的規劃目標為依據,沒有對產業目標的合理性進行分析,使得園區需水量預測結果偏大,與園區實際發展情況不符,造成了用水指標的浪費。
通過對我國高新制造業和煤化工兩類工業園區的取用水情況進行分析與評價,可以看出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在對工業園區的取、用、耗、排水等過程的管理中發揮了積極有效作用。但目前工業園區水資源管理及園區規劃水資源論證仍存在一些問題,為進一步規范工業園區用水,優化園區水資源配置,強化園區水資源節約保護,對園區取用水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a.進一步完善園區水資源管理體制。園區管委會應增設部門或專人進行園區水資源管理,形成水務部門管理到園區、園區對企業用水進行直接管理的模式,使水務部門能夠實時掌握園區的總用水量、退水動態和用水效率等,確保“三條紅線”在園區的生產建設過程中能夠得到落實,改變由水務部門直接管到企業,但又管理不完整的狀況。
b.加強工業園區水資源管理及考核制度建設[7]。將各級園區作為獨立責任單位進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考核,并制定專門用于園區水資源管理專項考核的管理辦法,由各級政府對本級直管園區與其所轄行政區進行同步考核。
c.大力開展工業園區規劃水資源論證工作。由于目前規劃水資源論證工作開展的主要依據為園區規劃報告書,而不同類型的園區規劃報告書之間差異較大,有的規劃報告書具有詳細的土地、產業規模規劃,有的僅是一個框架性規劃。考慮到規劃報告書的差異性及不確定性,建議對規劃報告書進行三級分類:當規劃內容清晰明確、規劃經濟目標精度較高時,可選用數值較低的規劃用水指標;當規劃內容比較粗略時,則選用數值較高的規劃用水指標;對于處在中間水平的規劃報告書,則采用中間值的規劃用水指標。
d.定期開展工業園區取用水評估工作。在園區投入運行實施一段時間(5~8年)后,對園區規劃水資源論證成果適時開展后評估。通過對比園區實際的經濟發展情況及用水指標和用水量變化,分析前期規劃論證的合理性。當實際情況偏離規劃結果時,適時對原規劃各水平年產業目標及用水指標進行調整,修正原規劃水資源論證結論,確保園區建設運營過程中高效、合理取用水[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