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瑚 秦銀銀
2019 年 11 月 7 日,在第二十三屆全國發明展覽會的青少年發明展區大連市發明協會展臺前,一位面目慈祥的老者異常忙碌,他時而充當解說者,向評委及觀摩者介紹學生的作品,時而拿起手機,從各個角度為參展學生拍照,時而又變成后勤人員,幫學生擺放作品、收拾展臺……
他就是大家口中的“于老 ”于春杰,在創新領域的一些重要賽事上都能見到他的身影。比如, 2019 年 8 月,他和學生出現在第十五屆宋慶齡少年兒童發明獎評選活動現場; 10 月,他又帶領學生參加第七屆澳門國際創新發明展; 11 月,除了到廣州參加第二十三屆全國發明展覽會,他還出現在了在湖南常德舉辦的“燎原計劃” 2019 全國中小學創新創造教育師資培訓暨中國發明協會中小學創造教育分會第 25 屆年會上。每次見到他,熟悉他的人都會打趣說:“于老,您還沒退休呢。”
“我喜歡做這件事,不想停下來。” 74歲的于春杰早已退休,但他現在仍擔任大連市發明協會副秘書長,大連市第八中學、長春路小學等多所學校的科技輔導員,工作量一點也沒少。
閑不住,果斷轉行做實事
1979 年 3 月 5 日,于春杰走進大連市鑒開中學(原石油子弟學校),開始了他的教師生涯。從機關科室工作人員轉為勞技教師兼電教組組長,他的心情是雀躍的:“以前的工作比較清閑,我坐不住,想做點實事。 ”
于春杰的愿望實現了。上班時,他既給學生講解電學知識,也負責管理學校的電教設備;節假日,他還要帶學生爬山、開展課外活動。 1981 年,他成了學校的第一位科技輔導員,和學生一起做小發明、玩“三模一箭 ”,每天的生活忙碌而充實。1986 年,于春杰指導學生劉鐵發明了錄音機絞帶報警器,一舉奪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原全國青少年發明創造比賽和科學討論會)一等獎。“那段時間很忙,周末也要去學校,中午在校外吃完飯后又和學生接著干。”回想起那段時光,他覺得“特別起勁”。
1987 年,在創新教育領域小有名氣的于春杰擔任大連市甘井子區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副會長、大連市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副秘書長,自此,他的學生遍布大連市各個中小學校。
大連市第八中學學生劉世寧從新聞中得知,有些汽車車主在發生事故后駕車逃逸,導致受害者得不到及時治療而喪生。針對這種情況,他想利用人體感應傳感器、語音提醒模塊、壓力傳感器等組成電路,制作一個汽車事故防逃逸檢測系統。當系統檢測到車體保險杠受到較大壓力,并檢測到人體特征時,系統會鎖定車體,并提示司機及時報警。作品花了大半年的時間終于完成,他認為已經達到預期效果。
于春杰查看作品之后卻提出了疑問:“這個系統既然可以檢測到人體,能否檢測到躲在車底的小動物以及從十字路口經過的車輛?應該做得更完善一些。”經過他的點撥,劉世寧立即對作品進行改進:當系統檢測到車底有障礙物時鎖定車體并發出提示,避免引發碾壓事故;在十字路口轉彎時,系統會自動判斷轉角是否有車輛,避免視野盲區導致的安全隱患。
在于春杰看來,科技創新很能鍛煉學生。“一次科技創新活動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生需有足夠的熱情、耐心和毅力,才能體會其中的樂趣,真正有所收獲。”
細如塵,心之所向為學生
在第二十三屆全國發明展覽會現場,大連市發明協會展臺旁的一個木箱特別搶眼,它的長、寬、高都超過了一米,看上去非常結實。“這是于老師的,我們的作品就裝在這個箱子里,從大連運到廣州,快遞費都花了好幾百呢。 ”一想到別人要抱著作品小心翼翼地在擁擠的人潮中穿梭,而自己的作品安安穩穩地存放在“寶箱”里,大連市的參賽學生忍不住給自己的老師點贊。
這個木箱跟了于春杰八年,在他家里還有一個木箱,工齡已超過十年。這兩個木箱都是為了運輸學生的參賽作品而特意制作的。
于春杰出門在外總是隨身攜帶一個小本子和一支筆,想到什么事情,他就會在本子上隨手記錄下來。打開本子,最新的一頁紙上寫著好幾個待辦事項,他笑著對記者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不能誤了學生的事。”
認識于春杰的人都知道,他辦事大氣,不拘小節,唯有對學生的事不敢掉以輕心。作為大連市發明協會副秘書長,每次的參賽作品都要經過他的篩選。教師和學生共幾百項作品的項目報告交到他手里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將作品按發明創意、實踐活動、科幻畫等分類、排序,然后將每個作品從頭至尾看一遍,篩選出部分作品后,再進行第二次細看,并寫上評語,需要修改的及時與學生聯系……
有人說:“文件分得細不細,資料填寫得規不規范,一看就知道是不是于老師做的。”還有人說:“這些活可以分派給別人來做,但于老師認真負責、默默無聞、從容淡定的做事風格,是別人很難代替的。”
大連市西崗區中小學綜合素質教育中心的劉雪欣老師說:“于老師給我的幫助不止是平時對作品的指導、分析,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鼓舞。除了我,大連市的很多老師都把于老師作為榜樣。”
取舍間,執著教育終不悔
聊工作時,于春杰神采奕奕、笑容滿面,時不時還比劃幾下。一提到家人,他頓時沉默下來。對家人,他心存虧欠。 2015 年 11月 23 號下午,妻子要做手術,而他 11 月 21號一大早就帶學生去了浙江永康參加全國發明展覽會,只能在電話里與醫生溝通妻子的病情。90 多歲的母親為了和他多相處一會兒,不管多晚都要等他回家。他每年出差好幾趟,卻一直沒有時間陪家人出去走走……說起這些,于春杰眼含淚光。
從事科技創新教育近四十年,2006 年退休時,于春杰的職稱只是中學三級教師,可他一點都不在意。曾經有很多次,當科技創新教育與職務晉升發生沖突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科技創新教育工作。
1998 年,鑒開中學為于春杰爭取了一個免試進入大連理工大學進修的名額,于春杰卻一口拒絕了。領導忍不住說:“多好的機會!你是傻了吧,沒有文憑怎么評職稱。”然而,當時的他既是學校科技輔導員、電教組組長,又是大連市甘井子區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副會長、大連市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副秘書長,身兼數職。他說:“我可以走,但我走了,這么多事就沒人做了。”
2001 年,大連市新建了一所藝校,藝校負責人想聘請他為校長。可就在這段時間,大連市青少年宮的負責人也找到了他。原來,大連市青少年宮想開設科技創新班,邀請他當指導老師。權衡之后,于春杰為了不影響大連市科技創新工作,推掉藝校的橄欖枝,來到了青少年宮。“因為我想一心一意做好一件事。”
在于春杰的手機通訊錄里,有一半是學生的名字,有的學生離校多年后仍和他保持聯系。得知學生們都在各自的崗位上奮勇前行、發光發熱,于春杰覺得,“一切都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