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小玲 韓躍武 趙煥玲

【摘 ?要】基于對德國雙元制教育的理解,論文結合高職院校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的實際情況,對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課程體系的建設、校企合作的融合方面進行思考,借鑒雙元制教育的先進經驗,結合地區經濟實際,探索培養對接行業、企業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相關策略。
【Abstract】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German dual system education,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mechatronics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nsiders the reform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draws on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dual system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explores the relevant strategies of training high-quality skilled talents that meet the needs of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關鍵詞】雙元制;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建設
【Keywords】dual system; mechatronics technology; specialty 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G710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0)01-0106-02
1 引言
德國的雙元制教育是全球的典范,其發達的職業教育為社會輸送了一批又一批技術性人才,促進了德國經濟的發展。目前,我國正在推進“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迫切需要大量應用型人才和復合型、創新型技能人才,職業教育也需要“引進來、走出去”。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是高職院校實踐性較強的工科類專業,本文對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應用于具體工科專業進行探討,借鑒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2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考
德國雙元制教育,是由國家立法支持、高等院校和企業共同建立辦學制度,由學校和企業共同承擔培養人才任務,共同合作對學生進行雙管齊下的教育和實踐的體制。其培養出的人才更加側重于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其為產業結構的高層次人才需求和社會發展的應用研究提供了支持和保障[1]。
我國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一般由各個學院根據地區經濟發展與市場需求自行制定,人才培養規格與課程體系的建設有一定的自主性,變化因素多。例如,在培養途徑方面,教學方式較傳統、校企合作不深入;在培養方案方面,培養目標趨同和定位不明確、人才需求調研較少、教學計劃執行缺少彈性。貴州廣播電視大學通過對德國高等職業教育雙元制培養特點的分析,吸取有利因素,調研本地區經濟發展的人才需求情況,找準人才需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借鑒雙元制的相關培養模式與特點,學院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采取“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融入“現代學徒制”或“訂單式”等實用的特色培養模式。學生在學校學習、交替到企業進行專業實習、頂崗實習、企業文化熏陶和課程綜合技能實訓,同時,從思想政治素質、業務能力、語言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身心素質多方面進行人才的培養,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職業素質和綜合技能[2]。
3 課程體系建設的思考
德國雙元制教育在課程體系和課程設置方面是根據實際情況研究和制定的,以工作崗位上的職業活動為核心,按照模塊劃分為階梯式課程架構。在課程設置方面具有明顯的專業性和適應性特點,專業化是指盡可能照顧到產業分工的方向進行課程設置,而適應性是指能夠根據產業發展變化進行調整和設置相適應的對應具體課程[3]。
貴州廣播電視大學機電一體機技術專業為了深化專業內涵建設,借鑒德國相關職業的《框架教學計劃》和《職業培訓規則》,結合地區產業及企業相關崗位實際要求,以及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職業技能資格證書內容,建設符合學院發展及學生就業崗位需求的理實一體化課程體系。專業理論課程由淺入深,實踐課程的選擇參考實踐經驗豐富的企業專家的建議,更注重直接性的職業經驗。如課程設置包括以下學習領域:
表1為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課程學習領域,要求學生具備電氣控制、機械加工等知識與技能,具有與他人溝通能力,有閱讀圖紙、圖表的能力。故對應開設的課程有機械基礎、機械制圖、AUTOCAD等相關課程。學生除了需要掌握其原理、操作等知識外,還需要掌握其防護體系、機電一體化系統和電氣系統的內部元件,都必須遵守所有的安全規定,在對其進行安裝的過程中,還必須學會電量計算,知道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對應開設的課程有電工電子技術、電機與電力拖動、傳感器與檢測技術等課程。在計算機應用技術學習領域,要求學生具備數據處理的能力,學習如何使用行業的標準軟件。對應課程有電氣控制與PLC、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等課程。按照職業素質、職業技能、職業發展的建設思路,搭建符合學生職業發展的課程體系。
4 校企合作融合的思考
德國除了職業學校以外,大量企業都建立有培訓中心,依賴由政府、企業行會或個人出資建設的培訓中心進行職業實踐技能培訓。在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培訓中,職業學校學習的時間約占30%,企業內進行的實踐培訓約占整個學習時間的70%。教學工廠的建立是一種最接近企業實踐的職業培訓模式。其模擬真實企業的生產工作環境,在這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按要求生產真正的產品,并有真實的客戶。
借鑒德國的校企合作模式,貴州廣播電視大學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在實踐教學、頂崗實習等多方面與企業開展交流合作。整合并充分利用校企雙方資源,開展工學交替形式教學,在實訓室建設、實訓教學等方面參照企業標準,以培養學生職業行動能力為主的教學理念構建實訓場地和標準化考場。在實訓教學過程和教學管理中,對接職業資格標準和專業標準,結合行業和企業的崗位需求,注重專業技能、職業素養、團隊意識、工匠精神、創新思維的培養。實施“教師與師傅互同,學生與學徒互同,教室與車間互同,作業與作品互同”的教學方式,顯著提高了在校學生的實踐技能,學生頂崗實習完成后就能上崗操作,實現了畢業與就業的無縫對接[4]。
5 結語
總之,通過對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先進理念、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建設、校企合作融合等方面的分析,本文結合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的實際,進行思考并用之于實踐,使學生在從事工業機器人技術、PLC控制技術等機電一體化設備的安裝、維護或設備管理等工作中,不僅能較出色地勝任崗位,而且知識層次、職業素養以及職業能力均獲得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陳元招,鐘曉虹,吳新業,等.區域經濟視域下專業群實施“二元制”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9(6):54-58+68.
【2】鄭婉平.二元制視角下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8):43-46.
【3】鄭春華,楊海賢,高壯峰.基于“二元制”培養模式下的實踐教學質量診改體系的探究[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18(2):54-55+68.
【4】王樹生.“二元”視角下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教育評論,2017(7):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