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子
這段時間人們為了抵抗新冠肺炎疫情,大多宅家忙碌,尋求娛樂的話無非看書刷劇了。講北平解放前夕故事的《新世界》還是很吸引人的。我被電視劇里沒有人束縛、不需要干活、溫順呆萌、在胡同里自由來去的駱駝吸睛了。北京城里真有過這樣的神獸出沒嗎?
查書發現,從元代到清朝,北京城里一直有專門靠買賣駱駝、搞運輸商貿而生的一批人。著名回族學者改敬禮先生所著的《話說北京牛街》就提到,牛街附近住著的這批人,他們不但買賣駱駝,用駱駝搞運輸,還有專門屠宰老弱駱駝、販賣駱肉和駱駝掌的。
關于北京城里依靠駱駝隊運輸做買賣的事情,林海音的小說《城南舊事》出版后記里就有提及。寫英子站在駝隊前面,“看他們吃草料咀嚼的樣子:那丑陋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安靜的態度……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了起來。”呵呵,再到老電影《城南舊事》里看一下,果真能看到一隊隊的駱駝經過盧溝橋,在城里排成隊列安詳緩慢地走動,等到了地方就被拴在巷子口,反芻吃草。每每到了夏天,城里就看不見駱駝了。原來它們也怕熱,駝戶們就委托人把這些駱駝集中起來,帶到張家口附近的草原上放養,兼顧避暑休假。
定睛細看,凹凸的駝峰果真明顯,看來在那個時候,駱駝和馬匹就有了分工,但感覺駱駝似乎沒有馬兒受寵。
不久前在山西博物院看“壁上乾坤——山西北朝墓葬壁畫藝術展”,其中北朝婁叡墓壁畫里也有駝隊。當看到整齊莊嚴的馬隊之上有運輸隊伍,就想當然地以為是馬匹。講解員特意指出來那是駝隊,說看它們的蹄子就可以看出來。定睛細看,凹凸的駝峰果真明顯,看來在那個時候,駱駝和馬匹就有了分工,但感覺駱駝似乎沒有馬兒受寵。
駱駝從什么時候就被人們馴化了呢,史料記載早在漢代,人們去往西域,是依靠駱駝運送士兵和商品通過戈壁荒漠的。唐代出土過很多駱駝俑和駱駝雕塑,比如陜西西安發掘的唐孫承嗣夫婦墓出土了陶駱駝 15 件,其中包含雙峰駝、單峰駝與無峰駝,形態也各式各樣。
敦煌莫高窟的壁畫里有很多動物,其中也不乏對駱駝的描摹。《法華經變》 中的“商旅圖”能看到的是一排排駱駝在行進,西南交通大學的劉璐、劉春堯對敦煌壁畫中《駝運圖》的藝術特點進行了研究,發現“駝隊是由點、線、面表現出來的。駱駝眼睛、耳朵分別抽象變形為圓形和橢圓形的點;頭部與脖頸簡化成較為關鍵的S形線條,既展現了動態,又強化了結構特征,連接四肢與桃形駝掌,充滿了行云流水般的輕快感。畫面從實體形象中提煉出較為抽象的形體符號并加以整合,具有符號化、抽象化的視覺感受。”
原來如此!從生活到藝術,國人都對駱駝青睞有加。但是隨著歷史的前進,城市化的加速,自由自在的駱駝們逐漸從城里的街道消失了。于是我們只能從古人的筆下去認識駱駝。日本畫家葛飾北齋的漫畫里,也專門畫過被馴養的駱駝,非常寫實。畫的是單峰駝,皮毛豐潤,脖子彎曲細長,耳朵短小貼服頭頂,眼神溫順,蹄腳尖尖。其中一匹駱駝得到三個人的照料,飼養人專門把筐里的塊狀食物送到它嘴里,一派親昵無間的感覺。
安靜祥和、堅韌能干的駱駝,曾經與人們親密相處、溫暖相伴,它們一度還是城市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今卻慢慢地隱藏在歷史的塵埃中了。現在,要想近距離接觸駱駝,除了旅游景點、動物園外,已無處可尋。
電視劇《新世界》里導演讓駱駝瀟灑來去、自由自在,也只是一種美麗幻想吧。人和動物,都喜歡自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