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升
上回說到,短短半年,閩浙總督左宗棠完成了外國技術與人才的直接引進,搭建了完善的管理架構和經費保障,選擇了優秀的主政人選并賦予其相對獨立的權力,特別是船政學堂的籌建,是當時歷史條件下,中國近代工業發展上的創舉。
左宗棠和船政大臣沈葆楨都十分重視培養中國自己的造船和駕駛人才,左宗棠與法國人簽訂的合同中就曾規定合同期滿后,要教會中國工人各種造船工藝。1873年,沈葆楨開始逐廠考核,要求中國匠徒自行按圖制造,不許洋匠在旁。船政根本在于學堂,離閩前左宗棠在福州城內專門設立“求是堂藝局”,挑選本地“資性聰穎,粗通文義”的子弟入學,1866年末,福建船政學堂的前身“求是堂藝局”開始在福州城內張榜招生。在首批投考的考生中,大多都是福州家境貧寒之士,藝局包食宿而且每月發放4兩銀子以供家用。學生中,也有一些接觸過西洋文明的開明之士,他們大多來自廣東,粗通英文,或是華僑子弟,另有少數幾人出身于開明的官僚家庭。1867年夏,全部搬遷至馬尾,這時藝局已分為“英語學校”和“法語學校”,而后逐漸演變為包括造船專業、設計專業和學徒班在內的法文前學堂,以及英文授課、專授駕駛與輪機技能的后學堂。
學堂授課全用英法文原版書,語言首先是最大的障礙,然而根據一位參觀過船政學堂的法國工程師的記錄,他們顯然非常用功。“我看到一些年輕人只上了4天課,就顯示出他們極為敏捷的智力,8天以后,他們流利地拼讀各種單詞,在石板上寫出所有的字母。無疑,6個星期以后,他們都會拼讀,有好些人還將會寫。”英語教師嘉樂爾也稱贊自己的學生說:“這些年輕人的資質和勤勉的結果,應該對他們同胞的冷淡態度起到酵母般的影響?!睂W堂的規章制度異常嚴格,1867年11月到職的嘉樂爾曾提出“從7月中旬一直到8月中旬,學生有一個月假期”,但并未被沈葆楨采用。嚴格的淘汰制度也是學生有所成就的原因之一。章程規定,連考三次三等者退學。藝局開辦之初,共有學生300余人,到1874年,學生已不到200人。嚴復、劉步蟾、林泰曾、鄧世昌等皆在其中。船政前后學堂是洋務運動中成績最為顯著、影響最為深遠的的近代學校,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為中國近代船政的生產和發展,為中國近代海軍的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最可怕的困難成為平易,最險惡的情況成為靜謐……我們的愛國心將不減少。
1876年4月,英國戰艦田鳧號抵達福州,海軍軍官壽爾參觀了馬尾的船政學堂。他看到了大約50多個學生,第一班在做代數作業,簡單的方程式,第二班正在一位本校培養出來的老師的指導下,研習歐幾里德幾何學,都是英語授課。他翻閱了幾本學生的筆記,“他們的整潔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壽爾認為這些學生的智力和西方學生不相上下,“不過在其它各方面則遠不如后者”。因為下課之后,這些學生從來也不懂得娛樂。
除日常授課外,學生還需上艦出海實習。1871年,部分學生登上建威艦,由洋教習帶領前往南洋出海實習之前,23個學生聯合署名給他們敬重的英語教師嘉樂爾寫了一封告別信:“從今而后,我們要去對付颶風,控制狂浪,窺測日星的行動,了解暴風的規律,勘查海島,調查巖石的性質。我們從老師所學到的一切,在日后生活的經驗中將被證實為真確。這樣地,最可怕的困難成為平易,最險惡的情況成為靜謐……我們的愛國心將不減少,我們的離去,老師,將為你所喜悅和贊許……”他們中的一些人以獻出生命的方式證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