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

借助VR技術將逝者“重現” ■ 資料圖
用技術“復活”去世的人,這個以前看起來很科幻的想法,在現在人工智能驅動的科技時代,正在變成現實。
近日,很多人因社交網站上流傳的一段視頻淚目。視頻中一位韓國母親借助VR(虛擬現實)技術實現了壓抑在心頭多年的愿望——再見一次2016年患病離世的女兒,給她過一個遲來的7歲生日。女兒的“死而復生”給了這位母親極大慰藉。
“這場重逢得以實現,主要依靠了VR動作捕捉、人工智能等技術。”天津大學智能與計算學部翁仲銘教授介紹,通過對小女孩的形象、動作、聲音進行建模,VR技術能夠重建一個三維的虛擬人物,還原小女孩生前的音容笑貌。由于小女孩已經去世了,因此建模有一定難度,特別是動作建模。
重逢場面雖感人,但也留有遺憾。在視頻中,母親雖然能看到自己的手和女兒的手貼在一起,但卻完全感受不到女兒手的存在。
“VR手套只起到了定位和動作捕捉的作用,如果想要實現物理的觸碰感,還需要在手套上增加具有觸碰關系的產品。目前VR技術可以很好地還原人類五感中的視覺和聽覺,但對于觸覺、嗅覺和味覺的還原仍然存在著許多難題。”翁仲銘略帶遺憾地說,我們觸碰或者抓握一個物體,會在物體和手掌、手指之間形成很多接觸點,我們要了解每一個接觸點的受力情況,而后做力反饋。目前的技術還無法做到復雜的多點力反饋傳達。此外,還要還原所觸碰物體表面的材質、溫度、形狀等,這些因素涉及的觸覺更加復雜,難度也更大。
除了無法滿足人的五感需求外,運用VR技術讓親人“死而復生”這個項目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媽媽看到的女兒、女兒經歷的各種場景以及女兒說的話,都是按照提前編排好的劇本來演繹的,就好像母親和女兒合演了一個話劇。”天津瀚海星云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高振元表示,“未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可以把人工智能與VR技術結合起來。比如母親用語言表達自己情感的時候,女兒會實時地回復,這就會用到語音識別、交互、深度機器學習等更加復雜的技術,實時互動才會讓逝去的人真正‘活過來。”高振元說。
此外,目前實現“死而復生”的VR項目需要根據具體案例私人定制,開發成本非常高,就像此次“母女重逢”,從立項到完成長達8個月。
“VR技術由來已久,但是因為硬件成本非常高,因此發展相對緩慢。直到2016年——VR元年,隨著專業級硬件推向市場后,硬件成本降低很多,有關VR的應用才逐漸多起來。”高振元介紹,“目前VR的應用領域多集中于娛樂、教育、醫療、工業、旅游、軍事等。”
“目前VR的渲染、建模等技術軟件發展得非常快,但是硬件價格還是貴,有點跟不上軟件的發展,比如一套VR設備目前在2萬元左右。因為開發一款VR產品,需要大量的軟件專業人才,這是導致成本難以降下來的重要原因。”翁仲銘表示,“近幾年推出的手機VR雖然價格比較便宜,但是效果不好。使用VR就是要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便宜的VR設備很難實現,還不如直接看手機、看電視。目前制作VR周期長、成本高,根據腳本內容,一個項目最少需要20天到1個月,如果內容復雜,可能花費的時間會更久。所以目前VR主要應用于企業端,很難在用戶端普及。”
盡管VR技術的發展還存在著一些因素制約,但是5G技術的推廣應用,也給VR市場注入了一絲活水,讓人覺得VR未來可期。“因為VR都是三維場景,而且需要實時渲染,因此需要有強大的網絡資源支撐,比如帶寬、云端存儲等。目前由于遠程傳輸受阻礙,因此都是計算機本地化運行。”翁仲銘充滿期待地表示,應用5G技術后,就可以快速通過遠程傳輸和云端支持,快速渲染,解決畫面延遲等一系列問題,比如遠程醫療,就已經可以實現VR技術的應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