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偉 王威 杭州銀湖實驗小學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明確指出教育評價關系到教育的方向,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改進一直以來的結果評價,強化學生的過程評價,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在強化體育評價方面,指出以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為重要基礎,以日常參與、體質監測和運動技能測為考查項目,在日常幫助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錘煉學生的堅強意志,培養多元合作精神。學校要真實客觀記錄學生日常體育參與情況,記錄體質健康監測結果,向家長定期反饋。形成和建立激勵學生加強體育鍛煉的可行和有效機制。
協商式評價是“第四代評價理論”中尤為重要的理念,是在歷經測量、描述、判斷三代評價理論之后,由美國著名教育評價專家庫巴和林肯提出的。他們認為前面的三代評價理論忽視了價值的多元性,有存在管理主義的傾向,對科學主義格式化形式過度推崇,因此需要改變以往評價中的“管理主義的傾向”,強調以“協商”為途徑達成共同的“心理建構”。協商式評價的重視點是把被評價者也參與評價之中,開始關注多元價值的協商與融合,突出被評價者時刻了解自身發展情況,全面、正確的認識自我。
1.協商促進精準性評價
教育界提出最新的第四代評價理論體系有其合理的理論內核,它強調“價值多元”和“協商對話”,強調共同構建,堅持價值多元性,反對管理主義傾向。因為由于其注重強調評價的人文性,形成了與評價的科學性產生了對立性,所以這是第四代評價理論目前尚未研究突破的重大問題。研究團隊提出的將大數據與第四代評價理論的結合,可能為解決評價的科學性與人文性問題帶來了機會。而在當今的體育教學評價中,運用新的評價理念把體育有關的大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分析,與協商式評價結合起來,促進教育評價改革。大數據占領的領域也越來越大,未來教育的發展也會越來越依靠于大數據的科學分析、觀察、趨勢的判斷。在目前大環境下,如何讓體育素養的數據和觀察與當下的第四代評價理論有效結合,且運用多元協商式評價的方式,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更好的私人訂制化服務,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
2.協商成就增值性發展
作為協商者從一開始關注個體的基礎體育情況進行評估,關注每個節點的進步情況,聯系先前的基礎情況進行分析,比的是進步和努力,注重個人成長過程中的變化、實踐和個人創新,認可的是增值,因此,協商式評價成就學生增值性的成長和發展。
3.協商形成體育共同體
協商發動者是學生,參與商量、討論、監督的協商者有家長、同伴、教師等,他們間形成一個體育鍛煉學習的共同體,執行協商出來的鍛煉計劃,監督鍛煉過程,記錄鍛煉痕跡,見證鍛煉進步,形成一個激發內驅學習的體育共同體。
協商式評價理念可以轉變傳統教育評價觀念,評價融入了自我評價和能關注到學生發展的多角度、多時段的評價。因此有以下幾個特征。
被評價者全程參與評價中,這種評價也是與傳統評價變化最大的地方。被評學生從最初的內容選定,目標設置的難易程度,自己學習鍛煉過程中的具體表現情況,一個學期后產生的成績變化狀況,全程參與。到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學生、家長三者之間的關系更佳融洽了,彼此觀點認可都更體現了人文性的評價理念。
協商式評價中,協商的過程是需要大量的數據作為彼此協商的依據的。采集的大數據是從多個維度去收集的,使評價具有更多的角度去分析評價。采集人員是多元化的、采集時間段是多階段的、采集次數是多次數的,不同內容、項目、區域收集,因此使得評價數據成為大數據評價參考,更具有覆蓋面、多角度、多層次,客觀、公正的全面性的特質。
在評價內容制度過程中,從體育素養中的運動能力、健康習慣、體育品德三方面的素養為核心開展評價。每個評價內容指標的達成度也已經明確,評價內容的數據收集時間段也根據實際情況有具體規定。所以評價內容的方向、操作過程都具有明確的指向性。
1.協商式課堂學習評價單
協商式課堂學習評價單用于記錄學生課堂學習的評價數據和協商過程、操作步驟、評價結果。例如:協商式課堂學習運動技能評價單(一年級上第一單元)(見表1)

表1
2.協商式自主鍛煉評價單
協商式評價中考慮產生的結果的形成性評價,以觀察、記錄學生完成體育運動的實際情況,協商式自主鍛煉評價,是針對學生除體育課以外的體育鍛煉時段、地域設計,借助現代化信息電子設備手機并下載Classdojo軟件完成。借力手機即能滿足協商式評價需求又方便操作者實時評價。見證學生體育鍛煉過程的人(早鍛煉教師、大課間教師、課余活動教師、家長等),都可以借助Classdojo軟件及時進行評價。評價內容是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體育練習項目、練習次數個數、練習時的體育素養的呈現情況指標。依據表現從好到差順序,按照5、4、3、2、1分值設計評價。協商式自主鍛煉評價單。例如:多元協商式自主鍛煉評價單(以四年級早鍛煉為例)(見表2)

表2
協商式自主鍛煉評價單制定好以后,需要信息技術組按照評價單內容要求在Classdojo軟件中進行相關的設置,設置完成后才能讓評價者按照協商評價的操作步驟進行評價。在每一鍛煉后,及時完成評價。因此,制定不同評價單,在多種場域中,在師生、家長等的參與下,一起齊心聚力形成體育鍛煉和學習的共同體。
1.診斷性評價數據
診斷性評價數據主要是體育教師在體育課堂中,根據前期協商編制的《協商評價單》進行相關測評收集。當然這些數據的來源是由教師、被學生、被評學生同學等共同根據協商評價單內容指標和被學生的表現結果進行評價。每一個月完成一次評價,體育教師都會組織評價并收集評價后的數據。每一個學期一共收集三次,這三份評價單數據做為本學期的診斷性評價數據。
2.形成性評價數據
形成性評價數據主要是早鍛煉、大課間、課余活動的管理教師或者家長,在每一學生鍛煉后,根據Classdojo軟件預先設置好的評價方式,結合學生每一鍛煉的表現實際情況進行評價。評價者需要在手機下載Classdojo軟件,在評價前事先查看評價內容指標,在對指標完全理解后,根據觀察、記錄、雙方認同,對每個學生每一次的體育鍛煉實際情況一一作出相應的評價操作。如果對指標不理解的要及時與指標制定者(協商團隊成員)溝通交流,確保每一次評價數據的有效性、真實性。最后需要信息組協助,每月、每學期對已經評價的數據進行導出,發給相關評價團隊。
3.終結性評價數據
終結性評價數據主要是在學校組織的達標測試、體育2+1項目、大型比賽等活動中收集。每一個學年學校都會根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為指導,進行體育達標運動會。也會為了豐富校園生活、搭建學生展示的平臺組織一些體育2+1項目、大型體育比賽,如:校園吉尼斯、田徑運動會等。每次活動都會記錄相對應等數據。按照年級劃分三個等級的分值,前30%的為5分,后30%的為1分,中間40%的為3分,進行統計收集。
由于參與協商式評價人的心理特點、認知水平、文化修養各不相同,又都是在其物質背景和精神影響下進行的教育評價活動的,因此所得的最終的評價結果也是參與評價的成員進行意見交換、認同的結果。協商式評價的最終結果是協商的全體成員,根據協商評價內容、協商評價標準、協商評價方法、協商評價結果,綜合評價出來的。四者是可以不斷協商修改,不斷協商完善的。
1.協商有徑可循
協商階段分:準備階段、開始階段、操作階段、結束階段。每一個階段分別對應相應的協商目標、參與成員、協商形式。商定的途徑貫穿整一個學期中,也是盡可能的利用好每次成員方便相聚的機會開展協商,利用協商減少分歧,逐步形成共識。
2.協商有績可參
協商的成果是借助前期評價成員一起商定的評價內容、評價標準、評價方式產生的評價大數據,依據大數據對學生本學期體育學習做出最終的評價,是達成共識后的產物。在期末結束時學生可以拿到三份評價表,分別是每月協商評價單、學期協商式自主鍛煉評價總會表、學期終結性評價表。每個評價者拿到協商式評價資料后,可以清晰的了解被評價者的本學期的體育學習狀況。如果有需要可以將成績比較國家標準,了解國家層次定位;可以將成績在年級中比較,了解校級層次定位;可以將期末成績與期初成績比較,了解個體發展變化。最終是在期末協商會中,通過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商議出最終的評價結果。評價結果按照國家評價標準的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個等級。所有的成果又是下一次多元協商評價的參考點。構建了一個完整的協同機制。
因此,協商式評價運用診斷性、形成性和階段性數據、商談討論、成長記錄、大數據分析等較為準確地了解學生鍛煉行為、責任擔當和實踐等方面的情況,在這個過程可以關注學生的情緒、態度、行為、習慣等情況,可以隨時引導和矯正,同時也可以強化優秀的品質和行為,認可了每個學生的點滴進步,引導學生學會尊重差異、自我發現、自我比較、自我規劃和自我教育中看到自我進步足跡,增強學習自信心。在尊重差異性的基礎上,關注學生身心健康、學業成績、情感態度、行為方式等方面的起點,重視他們在一定時間內綜合素質變化狀態和發展程度,使學生既能看到自己因不斷努力而前進的步伐,也能夠看到因自己投入不足而原地踏步甚至退步的足跡。素養時代,不論國家教育方針理念上還是作為學生個體的成長更都需要通過開展協商式評價實現精準評價,通過精準全面評價,促進學生鍛煉有動力,生活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