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語晴 美國加州浸會大學
體操是運動之父,在我國體育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各學校體育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體操運動可全面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培養學生節奏感、審美觀及終生體育鍛煉的意識和能力。小學藝術體操課程的開展可以培養學生優美的身體姿態、良好的動作節奏感及穩定的表現能力等。通過藝術體操教育,提高小學生身體平衡能力、協調能力及體育專項素養,促進小學生身體素質的全面發展。
藝術體操需要音樂伴奏,練習動作優美,是一種深受學生喜愛、自然又有韻律性的體育運動。藝術體操起源于19世紀初的歐洲,普通體操運動的動作過于機械、枯燥,不適合女生身體特點,而藝術體操充分發揮女性生理和心理特點,以身體的自然動作為基礎,動作流暢又有節奏感,提高了體操運動的藝術性和欣賞性。20世紀五十年代,我國從蘇聯引入了藝術體操,之后逐漸與世界接軌。目前藝術體操寫入學校體育課程教學大綱,是各類學校體育教學課程的重要組成,也是實現全民健身、培養公民終身體育健身能力的有效手段。藝術體操分為大眾藝術體操和競技藝術體操兩大類。
小學生藝術體操屬于大眾藝術體操,學生可以徒手練習、手持紗巾、扇子、手鼓等輕器械練習或利用周圍環境練習,進行優美有節奏的體育鍛煉。小學藝術體操課教學可以全面鍛煉學生身體,提高學生體育專業素養和身體素質,培養學生形體美。
傳統體操課教學內容枯燥無味,在對學生的教學訓練過程中,體操教師僅注重體操專業技術與技能的,忽略了培養學生興趣的重要性,教師辛苦進行體操教學訓練卻收效甚微,難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目前,我國各類大中小學校的體操教學場地不足、非常缺乏體操器械,很多學校沒有足夠的體操鍛煉的硬件設施、體操教師教學模式單一、教學內容形式老舊,學生缺乏濃厚的學習氛圍,無法激發學生對藝術體操的學習興趣等。藝術體操課程內容存在教學結構設計不合理、教學重點不突出和教學內容不全面等問題。
在設計藝術體操課程教學結構時,應在考慮小學生身體和心理需求的基礎上,滿足國家和社會的用人需求,在教學實踐中要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藝術體操逐漸成為我國小學體育課程的重要組成,普通體操課的教學結構大都比較單一,并未進行修改和優化,在小學體育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已無法適應現在社會日益變化的人才需求。小學生所學的文化知識和運動技能應符合教育行業新世紀發展趨勢,不斷提高小學學生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
我國小學藝術體操課程教學目標普遍是以“三基”為主,不夠重視學生運動能力的培養;藝術體操課程教學目標定位較高,口徑較窄,偏離了社會實際發展需求,沒能很好的結合教學現狀和學生特點,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熟練掌握藝術體操鍛煉的基本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和審美能力,保證學生的綜合素養。
設置教材內容不全面,未能綜合考慮諸多影響因素。教材內容的設置應嚴格落實健康第一的思想,重視學生終生體育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提高藝術體操課程的適應性、健身性、終身性和基礎性等。
在課程設計中運用科學的教學理念,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合理設計教學內容,建立完善的教學體系,以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教師尤其要重視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藝術體操的專業水平,教學內容應滿足小學生的身體和心理需求,充分利用小學生喜歡的音樂作為藝術體操課程的背景音樂,把音樂和藝術體操深入融合,不斷提升教學效果。
現在小學生校內校外生活豐富多彩,傳統的體操教學模式很難吸引學生,在藝術體操課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運用多媒體、視頻、手機等多種先進的教學手段,充分重視教學方法的創新,幫助學生培養藝術體操的欣賞能力,感受其藝術魅力。另外,教師可以定期舉辦或組織小學生參加藝術體操比賽,通過和學生一起設計藝術體操動作、練習比賽節目等提高師生互動效果,提升教學質量。
合理引導、激發小學生學習藝術體操的興趣。在教學中不僅要幫助小學生掌握藝術體操專項理論知識,還要培養小學生的藝術體操專業技能和學習興趣,提升其身體素質和社會發展需求。小學藝術體操動作富有節奏和韻律,藝術體操課教學動作的編排,要注重背景音樂的選擇。教師應充分利用最新的電教化手段,結合創新性的背景音樂,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在小學藝術體操課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化教學工具,設計動靜結合的藝術體操動作,教學過程要層次鮮明,節奏活潑多變,最大程度的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選擇當地小學生喜歡的藝術體操背景音樂,可以促進體操動作的生機和活力,提高藝術體操對小學生的感染力。
為有效解決小學藝術體操課教學現狀中存在的問題,應結合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全面優化藝術體操課教學模式,促進課程改革更全面的開展,不斷提升小學生身體素質,以適應時代發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