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雨 湖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應當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引導下,實現思政教育和各類課程的同向同行,進而形成協同效應,自此,“課程思政”這一創新性的理念被正式提出。而后教育部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當中強調,各學科、各專業、各學校都應全面落實課程思政建設。因此課程思政元素與高職院校體育課程的融合具有的現實意義和未來意義。本研究以立德樹人為重要現實意義的切口,明確高校體育課程思政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并提出了針對性的改進措施,以此來助力高職體育課程思政的建設事宜,進一步彰顯體育學科在推動“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方面的抓手作用,為體育育人效果的提升奠基。
傳統教學模式下,部分教師對體育教學沒有清晰的認知,僅看到其對身體素質的影響,且主要以身體練習為主。這種方法縱然能夠助力學生體魄的發展,但并沒有給學生心理以及思想發展帶來正向化的引領。在新的教育背景下,立足于課程思政建設能夠更新體育教育內容,也能使體育教學模式更加靈活,充分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部分教師缺少對體育內容的引導和專業體育知識的講解,也就極少涉及課程思政的教學,教師沒有意識到體育課程所帶來的全方位教學價值,也不能很好地讓學生學習到相關體育專業知識,二是將體育課程當作一門用于放松身心的科目,更沒有意識到體育課程對于自身思想價值觀等方面的教育作用。隨著體育課程的不斷改革,各高職院校對學生的身體素質的要求也逐漸提高。學生不僅要在每年的身體素質和體育測試內容中達標,還需要充分掌握所選體育項目的基礎技能和專業能力。但目前,課程思政并沒有納入高職院校的公共體育課的必要教學部分。
結合體育教學實際來看,教師素養水平不足的問題是比較突出的。同時,受教育理念以及院校層次等因素影響,高職院校在構建體育師資隊伍時,往往對其整體層次水平沒有進行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體育教師一般都只接受了傳統教育,專業的思政教育沒有接觸過,因此體育教師自身對于思政課程相關理論也不夠熟悉和了解,也沒有豐富的儲備和教學經驗,平時缺乏靈活有效的教育方法,或者某些教師對于思政教育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認為思政教育融入課堂教學工作中來是一件相對困難的事情,這也給思政教育的滲透埋下了諸多負面隱患,使得體育課程思政效果不盡人意。
高職院校體育課程的教學目標對于技能技術的要求更具體,卻容易忽視教學過程中思政教學目標,這意味著思政元素的教學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同時,教學目標的固化或單一也影響了思政教育的滲透。特別是在總目標設計方面,很多教師都沒有考慮到體育課程在道德育人、思想育人方面的內涵,進而沒有做出課程思政方向的目標設計與把控。
目前來看,高職院校在體育教學方法選擇上沒有創新,還是按照以往的教育原則,未給學生留自主學習機會,學生的運動比較被動,這種情況下不利于課程思政內容的滲透。對此,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教學方式,優化組織結構。但從實際出發來看,由于兩者融合在高職院校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屬于新的突破和嘗試,大部分教師并沒有經驗,而且沒有掌握融合教學最直接且有效方法,因此教師很難把握切入點,很難掌握思政教育方法,而教學效果也無法準確衡量。
教學評價作為體育教學的重要一環,是保證本課程育人效果的重要元素。但當前教評體系陳舊、缺乏創新性的問題突顯,教師并沒有設立良好的團隊獲得或個體行為的教評標準,這不但阻礙了課程思政的落實,而且也造成體育課堂趣味性的缺失,學生無法樂學、好學,僅僅把體育課當成一個自由活動課,這顯然是與體育教學目標以及素質教育要求相悖的。與此同時,一些教師在教評內容以及標準體系方面的設計缺乏合理性,常常以項目化的老舊方式來推進教評工作,而且其內容與標準也只圍繞著技能考核或體質考核而展開,思政以及德育方面的考核內容幾乎沒有,這給課程思政的有效落實制造了諸多阻礙。
將課程思政理念滲入到高職體育教學中來有著突出的必然性。首先,“大思政”的需要。“大思政”中的“大”字突出體現在教學觀點之全面、理論之系統化,同時還要融合多種學科思想,最大限度地拓寬教學資源,使學生從多個維度學習課程知識,以此來打造合力化的教育新常態,讓學生能夠寓學于樂并且獲得更多收益。將體育教育與“大思政”融合能夠使體育教育走向巔峰,使學生在運動過程中汲取正能量,這種情況下也能促進其情感與認知的協同發展。此外,體育能夠從一定程度上磨煉學生的意志,且活動形式多樣,均蘊含著不同主題,如“團結”“奮斗”“合作”等,激人奮發,與“大思政”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因此通過思政教育在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中的融入,可以對學生的思想觀念和綜合素質進行最有效且直接的引導,促進高職院校發展適應新時代教育要求,為社會培養更加優質全面的人才。
高職院校體育教師是將思政元素帶入體育課程及課堂的主體和關鍵載體。而這一切對于教師的素質要求比較高。教師要在教學工作中明確思想政治素質的分量及重要性,實時關注思想動態,并且經常和學生進行交流,了解學生的思維動態,最后應用體育運動對學生進行正確價值觀以及人生觀的引導,做好體育教學中的課程思政,提高高職院校體育教師隊伍的育人能力。從教師個人角度出發,積極探尋其與體育課程教學融合的有效方法,并且在教學組織形式上力求新穎,不斷突破,有助于教師的教學水平及教學思維得到有效提升,對其職業未來發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在基于課程思政基礎上,從教育學、體育學、管理學等角度出發,通過對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教學理念更新,創新思想;重構課程內容(見表1)旨在為課程思政的落實做好內容鋪墊,從而打造創新化與素質化的體育講堂,讓學生能夠在獲得體魄歷練的同時,也能夠得到思想品質、道德意識的有序化提升,從而進一步提升體育課程的育人實效。

表1 體育課程教學內容體系重構
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要重視學生的德育工作”的提法和要求已經出現了很久,但是大多數高校目前完全沒有將“立德樹人”的育人教學原則應用到日常公共體育課教學中去,而圍繞職業道德、綜合素養、技能訓練等展開的體育教評體系創新工作(見表2)能夠為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方向指引。

表2 教學評價的改革
總之,積極推進“課程思政”工作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體育教學作為高職思政工作以及素質教育的重要抓手,應當圍繞培養學生綜合素養來做好教學設計、教學模式以及教學體系的革新工作。要將德育、思政等育人工作充分滲入到各個體育項目教學中來,從而彰顯本課程育人效能,為學生道德素養、品質人格以及體育素養的發展保駕護航。體育課程教學是高職 院校體育教學開展的重要類別,具有普及性廣、教育意義強、開展靈活方便等特點,只有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公共體育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促進學生的體德兼顧。因此高職院校要不斷深人融合課程思政教學理念,為國家建設培養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