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鋼集團鄭州金屬制品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 鄭州 450001
密封材料是指不易流淌、具有一定粘結性的膠粘劑,多用來填充接縫、裂縫、接頭等間隙處,主要起密封作用,具有防泄漏、防水、防振動以及隔音、隔熱等作用,廣泛用于建筑、交通運輸、電子儀器儀表及零部件的密封。我國有多個相關標準對密封材料的密度有明確要求。在生產中,密度這一指標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密封膠的生產中,一般的包裝規格是300 ml/支,用戶多是用密度和質量去換算成體積來判斷是否足量包裝。另外在使用過程中的密封膠用量,也是由密度進行準確計算的。利用這一特點,一些不法商戶在包裝袋上動手腳,將包裝袋做成和正規包裝袋大小相同,但內徑減小,重量增加,這就使產品凈容量大大縮水,以此來坑害用戶。所以,如何快速、準確的測定密封材料的密度關系到各方的利益。我們通過試驗得知,GB/T 13477.2-2002 規定的方法操作難度大、效率低、實驗裝置不易清洗、操作過程產生大量垃圾,增加了實驗員的負擔也不符合綠色環保的理念。本文提出了一種測定密封材料的新方法,很好地解決了以上問題,供參考討論。
標準方法的原理是:在已知容積的金屬環內填充等體積的試樣,測量試樣的質量。以試樣的質量和體積計算試樣的密度。用到的實驗器具由金屬環(黃銅或不銹鋼材質,高12 mm,內徑65 mm,厚2 mm)、尺寸均為85 mm×85 mm玻璃上板(厚2 mm,帶V 形缺口)和下板(厚3 mm)組成。試驗儀器有50 ml 滴定管、感量0.1 g 的天平。試驗步驟包括:
(1)金屬環容積的標定
將環置于下板中部,與下板密切結合,為防止滴定時漏水,可用密封材料等密封下板與環的接縫處,用滴定管往金屬環中滴注約23℃的水,即將滿盈時蓋上上板,繼續滴注水,直至環內氣泡消除。從滴定管的讀數差求取金屬環的容積V(ml);
(2)質量的測定
把金屬環置于下板中部,測定其質量 m0。在環內填充試樣,將試樣在環和下板上填嵌密實,不得有空隙,一直填充到金屬環的上部,然后用刮刀沿環上部刮平,測定質量m1;
(3)對試樣表面出現凹陷的試件應采取以下步驟進行體積校正
將上板小心蓋在填有試樣的環上,上板的缺口對準試樣凹陷處,用滴定管往試樣表面的凹陷處滴注水,直至環內氣泡全部消除,從滴定管的讀數差求取試樣表面凹陷處的容積Vc(ml);
(4)試驗結果的計算
密度按式(1)計算,取三個試件的平均值,精確至0.01 g/cm3。

在此方法中,每一次試驗都要進行一次金屬環容積的標定。另外,由于密封材料為膏狀粘稠狀形態,在環內填充試樣時,如果金屬環內試樣中包裹有氣泡,則會影響試驗結果的準確性,而我們很難通過肉眼觀察去判斷是否有氣泡存在。本標準方法的關鍵步驟是:在環內填充試樣并用刮刀沿環上部刮平,以及對試樣表面出現凹陷進行體積校正。這兩步的難點在于密封材料為膏狀粘稠狀形態,僅依靠刮刀很難將試樣刮平,特別是粘稠度比較大樣品,樣品容易粘在刮刀上,需要反復調整和一定的技巧才能刮平。而且在刮平的過程中,樣品很容易溢出金屬環,這就需要將溢出金屬環的樣品擦除,這需要很小心才能在不破壞樣品表面平整度的情況下完成。測試的另一個難點是對試樣表面出現凹陷進行體積校正,由于實驗員很難保證試樣表面只出現一個凹陷,所以進行體積校正時需要轉動上板,將上板的缺口對準試樣凹陷處從而對所有的凹陷體積進行校正。在轉動上板時,不可避免的會將一部分試樣帶出金屬環,這一步驟極其考驗實驗員的操作水品,稍有不慎就會增大試驗誤差。試驗結束后,試驗器具的清洗比較麻煩,由于密封材料不溶于水且粘接力大,必須借助有機溶劑進行清洗,會產生大量垃圾并用掉大量溶劑,不符合綠色環保理念。如果沒有及時清洗,一旦密封材料固化,將牢牢粘接在金屬環內,很難徹底清洗干凈,嚴重者甚至會報廢一套實驗器具。
本文針對國標方法的不足之處,提出了一種測定密封材料密度的新方法。本方法是根據密度的公式和阿基米德原理來設計的。從密度的公式可知:物體的密度等于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根據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浸入水中的樣品失去的重量等于它所排開水的重量,通過在空氣和水中先后稱量待測試樣的質量差,可得到試樣排開水的質量。根據水的密度可求得其體積,即試樣的體積。試樣質量可由天平直接稱量得到,即可通過計算求得其密度。所用儀器為比重天平,它是由金屬網籃、固體支架、燒杯及溫度計組成,可以稱量試樣在空氣中的質量,亦可以稱量試樣在浸漬液中的質量。
比重天平;去離子水或高純水。
測試步驟如下:
(1)準備輔助載體和試樣:采用新鮮的蒸餾水或去離子水進行試驗,選用密度大于水、不與水發生反應且不吸水的材料制作成若干個薄片狀輔助載體(輔助載體的形狀和大小可以根據比重天平的金屬網籃進行裁剪,保證載體能穩定放入金屬網籃內、且不與燒杯接觸);選用常溫下無結皮、無結塊、均勻、粘稠膏狀的密封材料作為試樣(本方法不適用于測定具有自流平性質的密封材料的密度);
(2)稱量m1:稱量輔助載體在空氣中的質量m1;
(3)稱量m2:稱量出輔助載體在浸漬液中的質量m2;
(4)稱量m3:取出輔助載體,用濾紙擦干表面的浸漬液;在輔助載體中心位置上涂抹試樣,并確保試樣不溢出輔助載體的邊緣(避免試樣沾到天平的金屬網籃上,影響實驗結果),稱量出輔助載體和試樣在空氣中的總質量m3;
(5)稱量m4:稱量出輔助載體和試樣完全浸沒在水中的總質量m4;
(6)查詢ρ液:讀取溫度計數值t,并查詢水在溫度t 時的密度ρ液;
(7)密度按式(2)計算,平行測定三次,求取三個試樣的平均值,精確至0.01g/cm3

ρs——試樣密度,單位為克每立方厘米(g/cm3);
m1——輔助載體在空氣中的質量,單位為克(g);
m2——輔助載體在水中的質量,單位為克(g);
m3——輔助載體與試樣在空氣中的總質量,單位為克(g);
m4——輔助載體與試樣在水中的總質量,單位為克(g);
ρ液——水在溫度t 時的密度,單位為克每立方厘米(g/cm3)。
我們用本方法測定了8 個試樣的密度值,并與用標準方法測得的結果進行了對比,結果如下:

表1 按新方法測得的密度值 g/cm3

表2 兩種方法密度結果比較 g/cm3
由以上結果可知,采用本文中的新方法測得8 個試樣的結果與標準方法得到的結果差值很小,完全可以滿足檢測要求,并且新方法有較好的重復性和再現性,具有準確、高效、經濟、環保、操作簡單和易于推廣的優點,能更好的用于檢測任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