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瑾
【摘 要】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度資助項目話劇《大碼頭》將徐鐸先生的長篇小說《大碼頭》進行改編,通過對小人物的細致塑造,再現大碼頭的歷史背景,同時通過舞臺的中性布景完美實現劇場的時空轉換,推進劇情節奏,展現歷史中的大碼頭。
【關鍵詞】改編;人物塑造;中性布景;藝術美感;愛國吶喊
中圖分類號:J824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3-0018-02
話劇《大碼頭》是由知名編劇黑紀文先生改編自徐鐸先生的長篇小說《大碼頭》,講述的是20世紀20年代,孔家兩兄弟闖關東在大連落腳扎根與時代同命運共呼吸的感人故事。該劇以小人物的個人命運為切入口,折射出大時代的歷史背景。通過編劇、導演的精心配合設計,以及演員們動人的演繹,將時空虛實、切換完美結合,把大連碼頭的老故事娓娓道來,繪制出感人至深的大連碼頭上的民俗圖。
一、精彩人物篇:小人物的大碼頭
《大碼頭》巧妙地從小人物角度直接切入,以孔家兩代人的悲喜命運交織出大碼頭的國難辛酸。開場孔昭德和孔昭仁兄弟一心想搞好搬運,讓孔家闖關東能夠闖出個名堂,光宗耀祖。
劇中人物性格設置極其有戲,二哥孔昭仁性格保守、隱忍,處事圓滑,而三弟孔昭德為人坦率、大方、沖動、義氣。這樣的性格讓兩兄弟成為了互補的好搭檔,但也成為了兩人產生矛盾的先天因素。這對人物關系從開篇就進行了充足鋪墊,二人關系的起點有多親昵,后面故事的推進就有多揪心。兄弟二人隨著時局的變化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二哥滿心自保,想讓孔家光耀門楣,代代相傳。三弟心懷天下,認為不能因為眼下的利益而折斷自己的民族脊梁。兩兄弟堅守各自的處事原則,既符合人物性格,也折射出真實歷史背景下小人物的各自追求;既有戲劇沖突,又有真實存在的意義。國難當頭,日本人橫行東北三省,自己的國家無法為自己遮擋出一片天地,是選擇卑躬屈膝只求自保活命,還是不丟棄民族氣節奮力一搏?這是大碼頭下小人物們面臨的選擇,也是今日人們設想自己如在戰亂年代該何處何從的一個問號。
孔昭仁是大時代下的一個帶著濃濃悲劇色彩的人物,他膽小、懦弱,他可以卑躬屈膝一味忍讓,他甚至可以拋棄男人的尊嚴,但是他不愿意妻離子散,不愿意自己的弟弟命喪黃泉。孔昭仁的色彩是灰暗的,他忍氣吞聲,故作驕傲,在大碼頭上受盡國人謾罵,只為堅守自己那個看似自私卑微卻又感人至深的“小家”夢想。三弟孔昭德的果斷、正義、氣節打破了二哥孔昭仁的灰暗色彩,在觀眾的心中揚起了紅色旗幟的熱情,他帶領其他搬運工人發出:“掙干凈錢!做干凈人!”的誓言,他站在中國的船上對日本人當仁不讓并吶喊出“這是中國人的海!”的民族之聲。孔昭德的存在代表了那個時代大碼頭的民族之魂屹立不倒,千千萬萬個孔昭德守護著大碼頭,守護著東三省,守護著中華民族的氣節。兩兄弟一軟一硬、一弱一強的鮮明性格,以及對時代進行選擇和碰撞出的矛盾,將大碼頭上的小人物瞬間生動再現在觀眾的面前。
除了孔家一代的兄弟糾葛,二代年少的孔憲隆與孔昭仁父子之間的矛盾、與女友呂靜梅的情愛揪扯、與自身夢想的博弈,也成為全劇一抹亮麗獨特的顏色。編劇黑紀文先生沒有完全將小說中的孔憲隆的形象搬上舞臺,而是進行了巧妙的改編,讓孔憲隆并不是一上場就是一個熱血沸騰、保家衛國的地下黨員,而是讓他從迷茫、懦弱、屈服的角色中隨著父親和叔叔之間矛盾的碰撞,以及日本人的暴行中轉變成長,最后掙脫束縛,追求大愛大義,用自己的熱血引爆了大碼頭上的軍火倉庫,在大碼頭上留下了來自生命最深處的一聲巨響。這樣的人物改編讓整個話劇在短短幾個小時內更具有人物成長轉變帶來的實質性的精神沖擊。
小人物的大碼頭,充斥著每個人的大夢想和小愿望。無論是孔昭仁的家族自保夢、孔昭德的保家衛國不屈魂,還是孔憲隆掙脫桎梏的鳳凰頌,都真實地交融成了大碼頭永恒的歷史記憶。
二、劇場效果篇:中性布景下的民俗圖
《大碼頭》的舞臺設計采用的是一個中性布景設計——以木板搭建出來具有階梯感的舞臺,上面是木柵欄,下面是同舞臺延伸出平鋪的木板。整個場次布景的變化,只是挪動了下層桌椅的道具,舞臺的布置和背后的LED背景、燈光變化的完美配合,將整個故事的場景變化清楚交代,且留給觀眾足夠的想象空間。整個場景布置時而是搬運的場地,時而是精致的孔府,時而是大少爺的書房,時而是《王小趕腳》的戲臺。同時這樣的場景設計將大碼頭和20世紀20年代以木頭為主要建筑材料的特質展現出來,具有鮮明的歷史感。
而這樣中性舞美布景的階梯設計,也給《大碼頭》故事虛實結合、時空切換提供了更多展現的可能性。如開場兄弟二人在大碼頭上回憶兒時喜愛的《王小趕腳》時,他們坐在下層的木板上面對觀眾,身后上層的木柵欄上兩個演員隨著回憶唱著戲。這樣一實一虛,一真一假,把過去的回憶立體真實地展現在觀眾的面前,突破了傳統的只能在同一舞臺上展現同一時空的表現手法。
除了虛實的時空切換的作用,階梯設計在表現同一時空的故事推進時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將舞臺上人物的調度表現得更加層次分明,讓觀眾不僅可以清楚看到每個演員的表演,還可以感受到人物之間的距離、牽扯、糾葛以及壓迫。如日本軍官高橋逼迫孔昭仁殺死臺上的女戲子;孔昭仁站在臺上呼吁船上的三弟服從日本軍艦的命令;孔憲隆和被捕的呂靜梅距離感式的對話呼喊。這樣階梯設計將這個多個角色充斥的小舞臺有條不紊地劃分出層次,隨著故事的推進,演變出一個又一個的場景和寓意。
在中性布景的設計之下,為了讓民俗意味更加突出,讓劇情更加順暢,易于觀眾理解,導演還運用了山東快書,讓其成為連接場次轉變的重要手法。吳管家站在舞臺上唯一的光圈內,有時穿著搬運工的衣服,有時穿著長袍馬褂,自由變換著自己的身份和所處的時空,敲打著手中的小板,用地方方言唱出具有承上啟下作用的山東快書,既幫助觀眾理解劇情,又保證故事的完整性,為《大碼頭》增添了趣味十足的民俗色彩,讓大碼頭上的小人物塑造不僅僅依靠故事情節、服裝道具,還運用這種鄉音小調結合中性布景,將大碼頭上多方文化融合交匯的特點凸顯出來,共同繪制出一幅別樣、生動的民俗圖。
《大碼頭》運用具有鮮明藝術美感的全方位設計,將歷史中的大碼頭故事娓娓道來,挖掘長篇小說所蘊含的強大文化力量,改編出適合舞臺和當代觀眾審美的故事。讓話劇《大碼頭》在故事悲喜交織里、在人物矛盾的糾葛中、在愛國的呼聲吶喊下,用戲劇的獨特力量沖擊人心,用不僵硬的姿態讓國人明白不忘國恥、砥礪前行的重量。
參考文獻:
[1]鄭榮健.一次民族精神的揚棄和升華 評話劇《大碼頭》[J].中國戲劇,2019,(05):44-45.
[2]邱偉.反思歷史 拷問人性[N].遼寧日報,2017-11-2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