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1600至1750年間誕生了諸多音樂作品,助力歐洲音樂事業良性發展,許多音樂佳作流傳至今深受大眾喜愛,其中宗教音樂作為巴洛克時期音樂流派之一,具有反宗教情懷濃郁、給人啟示等特點。本文通過探析巴洛克時期宗教音樂風格特點,以期汲取該時期音樂發展經驗,助推宗教音樂事業良性發展。
【關鍵詞】巴洛克時期,宗教音樂,風格特征
中圖分類號:J608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3-0043-03
巴洛克時期主要是指16世紀至17世紀,是西方藝術史的關鍵時代。“巴洛克”(Baroque)出自葡萄牙語,是“不合常規”之意,常用來比喻有瑕疵且有藝術性的客觀事物,而后該詞被納入法語語境并被英語引入在全球范圍內廣為流傳。在17世紀末期巴洛克與離經叛道、稀奇古怪常聯系在一起,18-19世紀仍作為評價違背古典藝術與自然規律做法的標準。在巴洛克時期的宗教音樂產生背景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第一,反宗教運動興起。在人文主義思潮影響下,社會關于人性的覺醒有更為深入的理解,反宗教運動不斷增多,反宗教勢力影響范圍日益拓展,教會宣傳態度隨之發生轉變,為宗教音樂風格的形成奠定基礎,第二,鞏固君主專制政體。巴洛克時期中產階級不斷強大,對當時藝術形態的轉變作出突出貢獻,中產階級藝術市場隨之拓展,為鞏固君主專制政體取悅中產階級的宗教音樂逐漸興起,第三,民眾樹立科學精神,對世界的探索更為深入,對自然的興趣不斷增強,感受到“人”的強大,成為非宗教勢力發展基礎,為宗教音樂多元發展奠定基礎。然而,當前與巴洛克時期相關宗教音樂研究成果較少,客觀上為本次研究創造條件。基于此,為助力宗教音樂事業良性發展,探析巴洛克時期宗教音樂風格特征顯得尤為重要。
一、解讀巴洛克時期宗教音樂風格特征形成因素
(一)音樂數量增多,音樂語言豐富,宗教音樂體悟加強。意大利是巴洛克時期宗教音樂轉折發展主陣地,在繼續發揚古代宗教音樂風格前提下,非宗教音樂數量不斷增多,音樂詞匯更為豐富,非宗教音樂與圣樂之間的關聯日益緊密,器樂風格、聲樂風格、民族音樂存在明顯差異,為此在該時期發展來的宗教音樂具有風格多變特點,宗教音樂旋律悠揚,大合唱、清唱劇、歌劇等形式較多,前奏曲、協奏曲及奏鳴曲均由器樂創作得出。
(二)在人文主義覺醒與宗教服務之間尋求平衡點。巴洛克藝術在意大利興起,與反宗教改革事件關系緊密,其中羅馬是反宗教活動風暴地帶,為巴洛克音樂藝術興起奠定基礎。雖然在人文主義覺醒時期巴洛克音樂藝術形態并非由宗教發明,但宗教勢力盤根錯節,并不可能在數次反宗教活動中消失殆盡,為此該時期音樂仍為宗教服務,教會是巴洛克宗教音樂發展支柱之一,同時具有濃郁的享樂主義色彩。
(三)探索人的更多可能性,宗教音樂形式更為多元。在16-17世紀“日心說”被提出,以此為契機建立新興科學體系,該體系有別于經驗哲學及中世紀神學,為牛頓、開普勒、伽利略建立近代自然科學體系奠定基礎。在此背景下“宗教改革”興起,其中基督教于巴洛克時期開始第一次改革活動,實質是資產階級改革,其中約翰·衛斯理、雅各布斯·阿民念、門諾·西門斯等助力新教徒教派發展,一方面探索“人神共存”的更多可能性,另一方面助力資本主義發展,社會生產力得以提高,經濟驅動宗教音樂變革,使其調性有別于文藝復興初期的單一及保守狀態,大小調形式變得豐富多元,宗教音樂感染力更強,力度、速度成為音樂表現側重點,使該時期宗教音樂風格特征更為鮮明。
二、解讀巴洛克時期宗教音樂風格主要特征
巴洛克時期宗教音樂具有節奏歡快、活潑,律動性強等主要特征,多采用復音音樂、多旋律復調法,強調宗教音樂作品情感,通過音樂力度、速度的調整凸顯宗教音樂思想感情,曲目調性更為多元,助力該時期宗教音樂事業穩健發展。從宗教音樂表現形式角度進行分析,相較于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音樂體裁更為多樣,披著宗教外衣的資本主義需借助音樂的轉變予以改革,宣揚改革理念,滿足君主專制需求,以中產階級、貴族為導向進行創新,為豐富宗教音樂作品風格奠定基礎。彌撒曲、清唱劇、經文歌、神劇是宗教音樂表現的主要載體,在西洋音樂中占據極大比重,是助力該時期西洋音樂發展的主要力量。
(一)揉入世俗內容。在文藝復興時期宗教音樂風格較為單一,節奏相對舒緩、曲調較少,主要以宣揚宗教文化為主,在巴洛克時期有別于傳統宗教音樂的內容充斥其中,在音樂中揉入世俗內容,使宗教音樂成為世俗情感表現載體之一。例如,《馬太受難樂》(Matthaus psssion)共由78首分曲組成,通過樂曲再現耶穌受審、被捕、被出賣、釘在十字架及埋葬等情境,在音樂中既囊括情節,又展現宗教崇高精神內涵,借助宗教音樂表達世俗思想情感,為此該樂曲被視為宗教音樂的巔峰之作,主要源于其歌頌人類正義、崇高、熱情等精神情感,體現巴洛克時期宗教音樂主要的風格特征。
(二)實際禮儀效用削減。基于16-17世紀人們的科學意識蘇醒,資本主義發展與固有宗教權力之間的矛盾逐漸凸顯,有些音樂禮儀等實際效用不斷減弱,成為人們精神情感的寄托。例如,天主教會的彌撒曲(Mass)具有典禮及禮拜等實用性,在不同場合、季節吟誦不同經文,主要由信經、榮耀經、圣哉經、慈悲經、羔羊經、降幅經構成,其中巴赫B小調彌撒曲共由27段、5個部分構成,作為宗教合唱體裁音樂,在其漫長的發展歷程中禮儀實用性不斷降低,與信眾的日常生活關聯緊密,富含諸多音樂技巧,可以展現成熟音樂家的成就與理念。
(三)宗教音樂表現形式增多。對巴洛克內涵進行簡要分析可知,一切有悖常規及傳統審美且存在一定殘缺的藝術,均可納入“巴洛克”概念范疇,音樂表現亦是如此,為此該時期宗教音樂挑戰傳統表現形式,掙脫寧靜、理性束縛,展現宗教浪漫主義情懷,強調宗教音樂藝術想象力,成為音樂家體現個人修養、技巧、情感的重要載體。
(四)宗教音樂裝飾性加強。基于巴洛克時期人們對“人性”的理解更為深入,對客觀世界的探索欲望加強,加之文藝思潮、社會風氣、資產階級改革等客觀因素影響,使該時期宗教音樂具有極強的裝飾性,修飾音應用較多,宗教音樂經過精雕細琢展現情感沖擊,在演唱時通過炫技進行即興裝飾,使宗教音樂更具表現力、律動性。裝飾音與旋律融合得當,同時不影響宗教音樂內容清晰度。
(五)節奏多元。為適應社會發展、君主專制、人文科學精神覺醒發展實況,宗教音樂故事表現力加強,賦予神作人性光輝,故事情節更為豐富生動,為展現故事內容宗教音樂節奏隨之發生轉變,通過調性變化、節拍交替、力度調整等形式賦予音樂作品沖擊力、故事性、對比性,體現出某種愿景、情感及態度,起到渲染氛圍、烘托高潮、情緒變換等積極作用,同時設定宗教音樂表演標準,客觀上可提高宗教音樂表演質量。
(六)歌詞密集且旋律性強。在巴洛克時期宗教音樂具有歌詞密集特點,宗教音樂歌詞雖然世俗性強,但并不低俗,深入詮釋人文精神理念,通過歌曲旋律及歌詞展現宗教音樂中心思想,演唱者則需帶入情感并善用表演技巧營建宗教音樂情境,將語言邏輯與音樂邏輯融合在一起,凸顯宗教音樂抑揚頓挫,演繹宗教情感波瀾起伏,使巴洛克時期宗教音樂更具表現力、感染力、人性化,提高詞曲結合質量,助力宗教音樂良性發展。
(七)轉變對位法。在古希臘時期對位法較為簡單,表現手法單一,旋律具有明顯的朗誦性,然而巴洛克時期宗教音樂對位法不斷調整,表現形式較為復雜,許多歌詞與聲調不匹配,音節長短存在不合理之處,客觀上為表現宗教音樂情緒奠定基礎,使風格明顯,節奏及速度存在差異的曲式不斷增多。
三、解讀巴洛克時期宗教音樂風格特征對音樂事業發展的影響
(一)從宗教音樂內涵方向著手探析巴洛克時期對音樂事業發展的影響。16-17世紀科學事業處于蓬勃發展階段,資本主義改革深入推進,“人”對社會的影響隨之加強,宗教音樂既服務于教會,又服務于人性及人類精神,人文主義在宗教音樂中覺醒,宗教音樂內涵得以豐富,使音樂情感的表達更為系統全面,為推動音樂事業發展奠定基礎。
(二)從宗教音樂表現形式方向著手探析巴洛克時期對音樂事業發展的影響。在巴洛克時期宗教音樂句子長短不一,對演唱者氣息有一定要求,器樂、聲樂、旋律空前復雜且華麗,修飾音較多,曲調具有象征性、形象化,旋律內存在和聲特性,加之習承以往宗教音樂表現形式,使該時期宗教音樂旋律既存在規整之處,又存在律動鮮明之處。“教會調式”被大小調體系取代,同時和聲體系更為復雜,靈活運用不協調的和音賦予教會音樂情感色彩,使“十二平均律”得以在17世紀發展起來。
(三)從宗教音樂創新方向著手探析巴洛克時期對音樂事業發展的影響。巴洛克時期音樂藝術不走尋常路,有些宗教音樂節奏歡快,有些宗教音樂句子不規整,還有些宗教音樂顛覆神性并展現人性,這都體現該時期宗教音樂“創新”屬性。經過時間考驗那些曾經被貼上“離經叛道”“殘缺不全”標簽的音樂作品成為宗教音樂創新實踐的里程碑,成為宗教音樂歷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使創新火種始終保留在宗教音樂體系內,繼而助力音樂事業高效發展。
(四)從宗教音樂發展追求角度著手探析巴洛克時期對音樂事業發展的影響。巴洛克時期的宗教音樂極具個性化、時尚性,許多音樂藝術家利用樂器、音響等表現形式展現宗教音樂藝術魅力,有些表現手法延續至今與其他音樂形態融合在一起,繼而賦予音樂更強的表現力,體現巴洛克時期宗教音樂作品對音樂事業產生的積極影響。
(五)從宗教音樂表演角度著手探析巴洛克時期對音樂事業發展的影響。為更好地詮釋巴洛克時期的宗教音樂作品需表演者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掌握氣息。基于巴洛克時期宗教音樂作品旋律變化莫測,節奏較為歡快,歌詞密度大,為此要求表演者控制氣息,可以通過調節氣息提高作品表現力、藝術性。根據較長的詞句及修飾音調控氣息,保障詞句連貫、感情豐沛。做好多半音階、上行音階、下行音階旋律練習工作,使過度音域演唱質量更高,在氣息調控下宗教音樂演唱聲區更為統一,聲音更加靈活多變,體現宗教音樂旋律特點,第二,演繹方法。在正確掌握發聲方式及呼吸方法前提下,落實氣息協調、聲音控制演唱目標,使聲帶振動更為得當,宗教音樂演唱聲音更為動聽,為詮釋音樂情感奠定基礎。這就需要演唱者對宗教音樂內涵、情境有所了解,了解該時期音樂理論、技法、音樂體裁,掌握美聲、歌劇音樂特點、演唱風格、藝術特色,使表演者音樂素養得以提升,可以根據宗教音樂內涵予以表演,第三,創新能力。基于巴洛克時期宗教音樂求新圖變,為此該時期音樂表演方式應靈活多元,這就需要表演者具備創新實踐能力,可以妥善處理音樂詞匯,運用個人情感、技巧完整地演繹宗教音樂作品,對新時代宗教音樂表演形式的革新給予極大影響。
(六)從宗教音樂風格特征變化要素角度著手探析巴洛克時期對音樂事業發展的影響。通過對巴洛克時期宗教音樂作品風格特征進行分析可知,經濟、政治、科學等因素對宗教音樂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為此研究音樂事業發展不僅需從音樂旋律、節奏、歌詞、器樂等角度進行分析,還需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究:第一,科技。科學技術是人們探索客觀世界,了解現實事物的重要“工具”,揭示事物發展規律,可以透過事物表象探尋本質,為此在科學事業發展背景下巴洛克時期宗教音樂內涵中“人”的比例有所增加,世俗性逐漸取代宗教性,科技喚醒人性,對宗教的理解更為客觀,第二,社會體制。巴洛克時期藝術革新是資本主義社會體制變革必由之路,主要源于單一化生產模式無法滿足資本主義社會發展需求,社會需通過創新謀求新出路,為此助力該時期宗教音樂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從表面上來看是“離經叛道”,從本質上來講是音樂事業探索發現的求知之旅,第三,經濟。經濟是一切事物發展的基礎,基于巴洛克時期中產階級壯大,一味獻媚貴族宗教勢力音樂形態發生轉變,迎合大眾審美做出創新,使該時期宗教音樂風格更為突出,并為音樂事業的發展提供依據。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巴洛克時期宗教音樂作品受科技、社會體制、經濟等因素影響較為深遠,為此存在揉入世俗內容,實際禮儀效用削減,宗教音樂表現形式增多,宗教音樂裝飾性加強,節奏多元,歌詞密集且旋律性強,轉變對位法等風格特征,音樂數量增多,音樂語言豐富,宗教音樂體悟加強,在人文主義覺醒與宗教服務之間尋求平衡點,宗教音樂內涵更為飽滿,探索人的更多可能性,宗教音樂形式更為多元,在助力巴洛克時期宗教音樂與時俱進的同時推動音樂事業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漪漣選編.走進巴洛克[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8.08.
[2](意)斯特凡諾·卡圖齊(Catucci.S.)文,博尼-皮耶里-克里同工作室等圖.王亞琴譯. 巴赫和巴洛克音樂[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3.04.
[3]王婷婷編著. 西方古典音樂鑒賞[M]. 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2013.12.
[4]孫煒博,潘霞編著. 走近經典 從巴洛克到現代經典音樂[M]. 北京:藍天出版社, 2009.06.
[5](日)中島智章著. 圖說巴洛克[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9.03.
[6]趙鑫珊著. 偉大的巴洛克文明群落[M]. 上海:文匯出版社, 2011.10.
[7]王瑞蕓編著. 巴洛克藝術[M]. 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1987.12.
[8](德)托曼編著. 巴洛克藝術 人間劇場 藝術品的世界[M]. 北京: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 2013.03.
作者簡介:劉夢媛(1990-),女,河南焦作,中國音樂學院,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西方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