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清 張通勇 昌蕾
【摘 要】隨著全球電影產業的迅速發展,以寶萊塢為代表的印度馬沙拉電影在全球電影市場迅速崛起。《調音師》作為一部集懸疑、犯罪、喜劇于一身的印度馬沙拉電影,全球口碑、票房取得了雙豐收。本文以《調音師》為例,分析影片在畫面構圖與色彩上的特點,挖掘其在劇情發展、人物刻畫等方面的表現意義與象征意義,了解印度馬沙拉電影的制作風格和藝術表現等。
【關鍵詞】畫面構圖,色彩,馬沙拉電影
中圖分類號:J905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3-0069-02
一、新馬沙拉電影的典型代表
《調音師》電影故事靈感來自于2010年同名法語驚悚短片,講述了鋼琴調音師阿卡什假扮盲人,卻意外成為幾起兇殺案唯一“目擊證人”的故事。目前,北美、英國和歐洲以及中東地區已經成為了印度的海外電影市場,占據了80%的海外票房收入。[1] 而法國短片《調音師》早已為歐洲、英國和北美等地區所熟知,電影題材的選擇也正符合寶萊塢電影海外戰略的定位路線。影片把各目標市場的海外元素都融入其中,使得原本陌生的印度電影變得讓目標市場的觀眾所熟知,從而產生一種跨越民族文化隔閡的觀影共鳴。
《調音師》從敘事結構、懸念制造、開放式結局等方面贏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導演運用獨到的視覺表現深刻地反映了人性,且處處透露著人性的弱點和利益至上的原則,傳承了印度電影一貫的溫情。但相比近兩年來主打歷史、勵志題材的印度電影,《調音師》主打懸疑驚悚,營造了黑色幽默的氛圍,在情節、風格、剪輯等方面不斷推陳出新,大量反轉劇情將緊張、輕松、歡樂、懸疑、驚悚等情緒無縫銜接融合,讓觀眾的視覺時刻保持新鮮感。影片的畫面構圖及色彩也根據劇情發展和人物心理變化運用,不斷推動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值得注意的是,《調音師》把傳統印度電影的歌舞風格與敘事融為一體,使得印度歌舞敘事風格得到進一步傳承和發展,鋼琴音樂的融入也使得影片的敘事張力極度提升。因此,《調音師》是新馬沙拉電影的典型代表。
二、《調音師》畫面構圖及色彩的表現意義
(一)畫面構圖分析及表現意義
1.景深、居中構圖引領電影開篇懸念設置。電影的開篇場景是在一片田野菜地中,獵人的腳步聲驚動了兔子,鏡頭隨即出現兔子的特寫,特別是兔子眼睛部分,這與兔子背后的菜地全景形成了景深構圖,突出兔子不同尋常的眼睛。結合整部影片內容,觀眾可由這只兔子的眼睛聯想到調音師阿卡什被兇手毒瞎后的樣子。持槍獵人不斷追捕兔子,則像阿卡什意外卷入謀殺案之后,經歷了報案、取腎風波、“盟友”背叛等波折,開篇通過兔子時刻面臨被獵人槍殺的危險預示著主人公時刻處在危險之中,為后續劇情發展進行鋪墊。
當兔子逃跑到公路里程碑邊緣時,畫面以兔子和里程碑為中心,形成居中構圖,把整個畫面分割成了兩個部分:一部分為后景的田野和山體,另一部分為前景的公路和樹枝。營造出后景相對緊湊、前景相對松散的效果,強化了畫面動感,凸顯視覺中心。針對這種畫面構圖,若兔子面向后景緊湊的山體,整個畫面效果極易形成失衡局面,正是由于兔子朝向相對松散構圖的公路,才促使原本左輕右重的畫面找到了一個平衡點。且樹木位置相對于山體較為靠前,依據“近大遠小”的視覺效果,近處的樹木相對于遠處的山體產生了等量的視覺重量感,使得原本左輕右重的畫面感相對平衡。同時,畫面以路邊的田埂與公路邊緣線形成斜線構圖,將后景的田野和前景的公路隔開,隱喻了自然與現代的過渡,表現出從過去到現在的現實意義。兔子從田野逃跑到公路邊緣時,畫面隨著獵人的一聲槍響轉場引出電影主人公阿卡什在家彈琴的畫面,預示著故事即將由現在講述到過去。倒敘的剪輯手法結合槍響、車禍聲,為這只兔子和阿卡什的結局導向設置了一個極大的懸念。
2.景深、三角形構圖產生對抗性,營造影片緊張氛圍。當阿卡什第一次意外闖入兇殺案現場,毫不知情地為闊太西米彈奏鋼琴曲時,突然看到地上躺有一具尸體,他本想借用衛生間平復心情,卻發現闊太的情夫曼諾拉躲在衛生間墻角處拿著槍時刻監控著他,于是他只好繼續裝作盲人,讓自己遠離危險。阿卡什與曼諾拉雖然在一個空間中,但各自形成一個表演區,由阿卡什的側面向墻角處延伸視覺范圍,形成景深構圖,為影片持續營造緊張氛圍。
阿卡什在兇殺案現場為闊太西米演奏完鋼琴曲后,隨即趕到警察局報警,卻意外發現曼諾拉就是警察局警長。警長、警員與阿卡什三個視覺中心形成三角形構圖,三角形的封閉性自然起到了凝聚視線的作用,讓信息在視覺中心間相互傳遞,產生一種對抗性,預示著危險的來臨。即使阿卡什立即改口謊稱是自己的貓遭遇謀殺,但終究還是引起了曼諾拉的懷疑,延續了后續劇情的緊張走向。
3.三分線構圖承上啟下,懸念遞進。在影片快要接近尾聲時,阿卡什乘坐的車從一顆形狀像肝臟的樹旁經過,鏡頭隨即轉接到阿卡什在歐洲某地樂團現場表演時遇見曾經心儀的女生蘇菲,并向她講述了自己所經歷的一切。講述中鏡頭再次回到車子剛好行駛過那棵樹的畫面,并轉接到影片開篇兔子逃跑到公路里程碑旁的畫面。正因這只兔子受到獵人槍聲的驚嚇而撞上了企圖撞死阿卡什的汽車,導致汽車駛入田野中并自燃,男主角也因此死里逃生,兔子也僥幸逃脫。獵人捕殺兔子、阿卡什逃脫反擊兇手,兩件看似毫無關聯的事件卻有著蝴蝶效應般的對照,最終成為了彼此的轉折,不經意間完全改變了劇情的走向。這種交叉蒙太奇的剪輯手法最后將阿卡什放在畫面三分線中心交叉點,形成三分線構圖,不僅凸顯視覺中心,也產生了較強的畫面縱深感,這樣的構圖方式看似承接了故事的前因后果,同時又引發觀眾對阿卡什未來走向產生無限遐想與猜疑,加深了整部影片懸念的設置。
4.對稱構圖引發開放式結局,促使懸念留白。在電影的最后一個鏡頭中,阿卡什帶著墨鏡拄著兔頭盲杖離開,隨后憤怒而又準確地擊飛地上的一個易拉罐。這一行為說明阿卡什已經恢復視力,觀眾才恍然大悟阿卡什原來又是在扮演盲人,他對蘇菲所述說的經歷也不由得讓觀眾產生懷疑與想象。畫面右側人群擁擠、燈光照射,顯得比較密集,相比之下畫面左側顯得十分空蕩。人物站在畫面偏左位置,將畫面重量趨之平衡,人物及動作的重要性由此彰顯。并以最后營造出的懸念感結束整個影片,留白懸念,引發開放式結局與想象空間。
(二)《調音師》色彩運用及象征意義
1.人物色彩象征意義。色彩塑造人物個性,表達人物內心情感。主人公阿卡什第一次出場時,穿著以粉色為主調的格子襯衣在家中彈琴,粉色襯衣中的少許黑條反襯出阿卡什性格的沉穩。后來兇手西米對阿卡什盲人身份產生懷疑,在阿卡什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戴上鬼面具對他百般試探,阿卡什依然視若不見,摸索著為西米準備咖啡,這讓阿卡什面對危險時內心沉穩的表現不會過多脫離觀眾對他的期待及劇情的需要。當阿卡什遇見心儀女生蘇菲后,著裝的內搭換成了朱紅色襯衣,表現出對蘇菲外表熱情、內心隱含的喜歡,于是他與蘇菲第二次相見時摘掉了假扮盲人的隱形眼睛,暗自欣賞著她。在阿卡什經歷種種意外后再次與蘇菲在歐洲相遇時,他們倆都身著黃色主調衣服。其中一個深色一個淺色,黃色的燦爛象征著他們的人生開啟了新篇章。阿卡什終于回歸正常生活,蘇菲也開啟了一段新的戀情,但結合最后阿卡什擊飛易拉罐的行為可看出,著深黃色裝的阿卡什內心依然有所保留,給觀眾營造想象空間。同時,色彩除了能展現人物身份地位及內心情感的變化外,也可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比如,西米用觸碰過鮮紅辣椒醬的雙手摟住丈夫時,鏡頭展現出鮮紅雙手的特寫,預示后面他們的關系朝著危險方向發展。隨著回憶和現實的交叉敘事,阿卡什避開車禍遭遇時,畫面中的他身著紅色襯衣站在一條具有縱深感的公路上,也預示著他對生活的希望重新燃起。
2.環境色彩象征意義。環境色彩凸顯整個場景或部分場景的基調,可吸引觀眾的不同視點。如西米家中進門擺放鋼琴的地方,墻面顏色為朱紅色,客廳主色調為藍色,廚房為粉紫色。每個區域對不同色彩的傾向將觀眾的視覺重點分散吸引,讓觀眾對每個色彩區域所發生的故事情節都印象深刻,同時也展現出西米人性的復雜性。因此,對某些寄托情感、情節或人物特征的環境進行色彩渲染,可創造劇情意境,吸引觀眾注意,引發觀眾思考,表達出影片深層次的內涵。
(三)馬沙拉電影畫面構圖與色彩運用思考
電影畫面構圖強化、處理的是人物、空間、線條以及光、影、色間的組合關系,能對整個影片的故事情節發展設置鋪墊與懸念,起到解釋說明的作用。而色彩在影片細節及人物刻畫方面有著獨特的功效。《調音師》作為一部典型的馬沙拉電影,在開場就確定了懸念作為主基調,在畫面的構圖上,充分顯示了好萊塢類型影片元素的融入,從而加快了整個影片的觀影節奏,制作水準得到了極大提升。
在色彩方面,積極融入具有現代西方特色的元素,同時也保留了傳統衣著色調,保持影片的民族辨識度。主人公阿卡什從開場的格子襯衣到片尾的深黃色外套,表現青年人追求西化、潮流的著裝,彰顯了印度青年的朝氣、青春、個性。同時,民族服飾的融入,表現了守舊、保守的傳統印度人的形象,提倡兼容包并,把民族與西化相結合,從而既滿足市場的需求,又保留住本民族文化的特色。
三、結語
印度馬沙拉電影積極把好萊塢類型電影的制作風格和元素融合在一起,同時結合目標市場的受眾需求,在本民族電影特點的基礎上創作了馬沙拉電影模式。電影《調音師》主打懸疑基調,融入了喜劇、現實、犯罪、愛情、音樂等元素,吸引了廣大受眾的關注。影片運用好萊塢類型電影的制作模式,在畫面構圖和色彩上建立起了懸念、懸疑的基調,補充和強化電影畫面效果與象征寓意。
參考文獻:
[1]莊廷江.印度電影的海外市場開拓策略探析[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5,(01):57-62.
[2]路易斯·賈內梯.認識電影[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7.
[3]宮林,周登富.電影色彩的意義[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999,(02):85-91.
作者簡介:第一作者,甘 清(1995-),女,云南人,漢族,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專業:廣播電視。第二作者,張通勇(1993-),男,廣西人,漢族,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專業:廣播電視。
通訊作者:昌 蕾(1980-),女,云南人,漢族,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新媒體作品創作、新媒體傳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