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過去的四十年中,中國農村題材紀錄片出現了一些優秀作品,在該類題材作品中可以觀察到一些有跡可循的變化,關于農民的經濟發展與精神文明、生活狀態的日益多元化,以及傳播方式的日益現代化。而這些變化與改革開放息息相關,充分體現了國家政策對農村的巨大影響。本文從農村題材紀錄片中的表現內容為切入點,探究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農村經濟、生活、傳播的一些變化。值得特別注明的是,本文研究的農村題材紀錄片的范圍是指表現農村的紀錄片,并不對農村電視專題片、農村微型紀錄片進行區分。
【關鍵詞】農村紀錄片,農民角色,農民媒介素養
中圖分類號:J95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3-0073-02
紀錄片是觀眾了解一個國家的媒介載體,尤其在大事件當中,這些珍貴的影像資料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正確記錄,向國人和國際友人表現真實的中國故事,也就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議題。1978-2018年對于紀錄片發展來說是一個關鍵的時期,從農村題材紀錄片角度來說,這些紀錄片記錄了很多故事,講述了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中國農村的巨大變化。
一、“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在農村紀錄片中的體現
改革開放初期的農村題材紀錄片比較關注農村的經濟問題,關于農村經濟發展的問題積重難返,換言之,留在故鄉是饑一頓飽一頓的生活窘境,外出務工是子女教育得不到保障的未來窘境。貧窮農村產生的根源離不開“經濟”二字,經濟起初被引入的含義是“經世濟民”,這個解釋在農民的日常生活中顯得尤為明顯,《空山》中的農民因缺水和交通閉塞難以發展,《陰陽》中的村民因為找不到水源處于窮困之中,《山里的日子》中的山民同樣有交通的困擾。
近期的農村題材紀錄片則展現了截然不同的景象,從精神方面來說,《種植人生》于2016年播出,以離開都市自詡為“自然農人”的老賈為角度表現了新時代背景下的農民對新生活的追求,以及對農作物新的種植方法的探索,這是對當下機械化種植方法的反向思考。從文化方面來說,《了不起的村落》于2017年播出,這部紀錄片關注即將消逝的鄉村,著重突出農村文化的保存。從經濟政治和生態方面來說,《好在了,我的家》于2018年播出,更為關注農村的多角度融合發展,例如第一集《共生》中人與鳥的和諧共處表現的是生態,第二集《下山》怒族人民的易地搬遷表現的是政治政策,第十二集《轉變》中阿昌族獼猴桃產業的轉型表現的是經濟。
在改革開放初期的農村題材紀錄片中可以歸納出一些共同點,例如所拍攝的地點以閉塞山村為主,農民的經濟來源單一,以土地收入為主,經濟結構脆弱。此外農民的收入只能靠外出打工,然而外出打工會造成類似于《山里的日子--嫁女》中女兒女婿外出多年一無所獲的情況和《歸途列車》中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問題,以及《鄉村里的中國》中張自軍因打工意外去世對家庭毀滅性的打擊。
而在近期的農村題材紀錄片中,這種難以解決的問題開始有了解決的辦法,《好在了,我的家》中各具特色的鄉村開始憑借自身的優勢與外界接軌,憑借多種經濟模式獲得收入,從鄉村留不住年輕人,到鄉村開始召喚年輕人,以前的鄉村只能憑借西部大開發等國家政策支持,現在的鄉村有了多元化的經濟,開始立足于自身,發展旅游業、農產品產業、特色服務業,讓農民不再需要離開故土,漂泊異鄉,繼而使鄉村的基礎教育得到重視和改善。例如《娃兒》中開始建立的兒童活動中心,讓農村孩子也能夠享受到優質的基礎教育。
由此可見,在這變化的四十年中,改革開放在農村也卓有成效,經濟的發展開始讓農民和農村和諧共處,美麗的鄉村帶來了收益,農民能夠在保存傳統文化遺產和習俗的基礎上利用這些傳統獲取收入,農民由經濟之殤帶來的一系列問題開始逐漸得到改善。這種變化反映了國家對于“三農”問題的關注以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開始取得成效。
二、農民角色定位趨向多元化
不難看出,改革開放初期,在農村題材紀錄片的內容呈現當中,農村的閉塞和匱乏以及農民作為一個生活困難需要被援助的角色成為了一種紀錄片藝術工作者廣泛選擇的拍攝角度,例如王海兵導演選擇《山里的日子》《深山船家》作為“二十世紀末鄉村圖景”,彭輝導演選擇以《空山》和《王老漢和他的兒女們》表現他眼中的鄉村圖景。《山里的日子》聚焦于鄧友仁一家和鄉親們的真實生活,這些農民在紀錄片中在沒算種子和人工的情況下,一畝地產一千斤稻,收入500元,還要除去100元抽水費、50元肥料錢,在嫁女的時候有繁瑣的“儀式”,會為了抽水問題而打架。《深山船家》中可以看到“張家長”一家從事“船工”這一個古老營生的日常生活,可以看到國華妻子對繁華城市的向往。《空山》中的農民飲水全靠背,會唱山歌,會因為在修路的時候因占用了鄰村種菜的土地而起爭執。《王老漢和他的兒女們》中的鄉村教育工作者王老漢。一個好的拍攝角度往往能夠為片子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礎,在這些初期的農村題材紀錄片中,雖然真實的反映了農村當時的一些現狀,但是觀眾在觀看這些紀錄片時,通過這些人物和事件,容易把農民定位成生活貧困渴望外界生活、貪圖小利不顧全大局、仍然從事一些老舊的活計或鄉村教師等一些較為單調乏味的形象。
而在新時代所能夠看到的農村題材紀錄片中,所展現的農民的角色趨于多元化。導演們的視線由點到面,開始轉移到全國各地的農村,例如同樣是個人風格很強的紀錄片,顧曉剛導演的《種植人生》塑造了回歸鄉村的“都市白領農民”老賈。由云南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好在了,我的家》則把目光聚焦于云南的少數民族,塑造了留守家鄉為家鄉做出貢獻的新時代農民,例如第一集中開辟了觀鳥池的小何,第九集中的和杰林。黎振亞導演的《了不起的村落》更是把眼光落在了全國各地的特色鄉村上,如第一季第五集中能歌善舞的老達保村民、第一季第九集中古老文字“東巴文”傳承者達祖村村民、第二季第五集中被稱為“海上吉普賽人”的“疍家人”。從這些變化中不難看出,之前的農村題材紀錄片的農民形象比較固定和單薄,而現在的農村題材紀錄片不僅表現了某一位農民,還表現了農民這個群體,不僅有漢族的農民,還有少數民族的農民,觀眾從中看到的農民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形象,而是擁有更加多元的形態,是鄉村中的致富帶頭者,是鄉村習俗的守護人,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雖然有些紀錄片還在表現貧困的農村,但已不是主流。
三、農村傳播趨向現代化農民媒介素養提高
進入信息社會之后農村和城市經濟上的差距被轉移為大眾傳播與信息社會中的階層分化,具體表現為農村村民在接受來自外界信息的完整性和及時性上遠遠趕不上城市居民,這種信息渠道和資源的匱乏直接造成了農村村民與城市居民之間的“知溝”。1970年,美國學者蒂奇諾等人在一系列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這樣一種理論假說:“由于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會地位低者更快獲得信息,因此,大眾媒介傳送的信息越多,這兩者之間的知識鴻溝也就越有擴大的趨勢。”①,在改革開放四十年前期的紀錄片作品中,極少見到現代化的傳播工具。因此,我們會看到《陰陽》中在遲遲不下雨的情況下,村民試圖通過求雨算卦來解決這個問題。正是因為村民難以通過現代傳播工具了解到鑿井而不出水的科學原因,才會形成影片中村民迷信的形象。《山里的日子——嫁女》中女兒從城里帶回的一臺電視機,成為了她在城市生涯中得到的最珍貴的收獲,甚至可以看到全村的小孩都聞訊跑到這家人家里看電視的場景。由此可見,欠發達的農村傳播情境成為“知溝”的原罪,而這種現象在早期的一些紀錄片中都有體現,因為獲取知識的差距而產生的“知溝”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在改革開放之后,這種巨大的知識鴻溝由于村民媒介素養的提高開始得到填補,關于“媒介素養”,英國學者大衛·布金漢姆將它定義為社會成員“使用和解讀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識、技巧和能力”,按照1992年美國“媒介素養領袖會議”的定義,媒介素養是“公眾接近、分析、評價各種媒介信息,達到溝通交流目的的能力”。②這主要從兩個方面體現,其一是外來人員的傳授,例如《種植人生》中的“新時代農戶”在鄉村進行理論指導和以多媒體為媒介工具的經驗傳授方式,這種方式展現了其媒介技術的基礎技能和媒介信息的識讀能力。《娃兒》中的教授和高學歷知識分子通過投影儀對兒童的父母進行教育,展現了其媒介信息查詢能力和媒介信息的選擇能力。其二是村民本身傳播實力的加強,例如《好在了,我的家》中通過互聯網開辟的新型銷售途徑以及通過傳播工具獲取當下最先進的一些產品培育模式,同樣可以看到村民本身媒介素養的提高。農村與城市之間“知溝”的縮小使得獲取信息資源兩極分化沒有之前那么嚴重,村民可以通過獲得信息的方式使自己不再處于被動之中,能夠為自己爭取到更加良好的媒介環境。這種變化說明了農村傳播的進步,也說明了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推動力,更說明了農村改革開放影響的深入性。
四、結語
在改革開放初期,紀錄片中的農村是貧瘠的,在當代紀錄片中,為觀眾展現了農村的新面貌,由這些變化可以窺見四十年的風雨歷程中,農民逐步享受到了改革的春風。最質樸的農民為自己的未來、鄉村的未來而奮斗,在這四十年中積極響應國家的政策,致力于農村的發展,在這改革的大勢之中,往前邁進一小步,而紀錄片的作用就是把他們的這一小步記錄下來。殊不知,在這小小的記錄中,四十年風雨中的農村發生了劇變,農耕文明有了新的注腳,成為改革開放中的一大步。
注釋:
①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二版)[M].2011,215.
②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二版)[M].2011,219.
參考文獻:
[1]洪妍.現代化進程中農村題材紀錄片的價值[N].中國藝術報,2012-6-18(06).
[2]韓佳璇.從紀錄片“鄉村里的中國”看當下農村的公共社會議題[J].大眾文藝,2016.
[3]謝忠波.透過人文情懷,傳遞心靈感動—農村題材紀錄片人文內涵探析[J].紀錄時代,2017.
基金項目:江蘇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關于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農村題材紀錄片的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810320066Z。
作者簡介:劉水靈(1998-),女,湖南長沙人。江蘇師范大學傳媒與影視學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