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影視在其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奉獻過大量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影視作品。這些優秀的影視作品一方面占有著客觀性、真實性的藝術基礎,另一方面又享有藝術創造的廣闊藝術空間。本文以近幾年較為成功的國產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及仙俠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為例,試析影視作品中真實性與幻真性的實質關系。
【關鍵詞】影視藝術,真實性,幻真性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3-0075-02
影視美學研究的主要問題一直都是影視藝術與現實人生的關系,現實即人的生存現實。其中藝術的真實性是所有藝術追求的一個目標,影視藝術一方面通過清晰可視的具體形象呈示給觀眾身臨其境般的真情實感,另一方面又以幻覺的立體形象展示出虛構的物象以及不可見的無形的東西。這就是影視作品中的真實性與幻真性,且二者密不可分。
一、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對官本位問題的真實化呈現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改編自劉震云同名小說《我不是潘金蓮》,女主人公李雪蓮被稱為“潘金蓮”,她在為自己討公道的過程中與各級政府官員有了交集,該片從各個方面深刻揭露了官本位問題。
李雪蓮只是一名普通農村婦女,但被認為集潘金蓮、小白菜、竇娥、白素貞為一體,為了還自己清白,她從拐彎鎮告到了光明縣、從永安市告到了北京,一路上與法院法官、院長,以及縣長、市長、省長甚至首長都有了交集,但她最后還是沒有實現愿望。因為電影中的官員,看似在幫助她解決問題,其實是明哲保身求和諧求穩定,甚至阻撓她繼續申訴,以此所引發的諸多黑色幽默在令人捧腹的同時,也令電影內容從一個離婚案轉化成極具諷刺意味的“現代官場現形記”。影片中的官員雖沒有貪污腐敗,但是有著“不作為”和“胡作為”,平時對李雪蓮案件漠不關心,每年“兩會”前卻嚴加看管她,甚至跨鎮追捕。法院審判長賈聰明為上級分憂是為了當副院長,法院院長王公道關心李雪蓮是為了保住自己的“烏紗帽”,牢記“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院長沒有真正地為民解憂,對著下屬說“反正也不想當了”的縣長,在市長面前各種小心翼翼檢討。下級對上級唯首是瞻,忽視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不愿、不敢甚至不會做群眾工作?!段也皇桥私鹕彙分袌A形畫面、方形畫面、寬屏畫面的交替剪輯,為觀眾呈現出獨特的觀看視角,觀眾似乎是在管窺李雪蓮的申訴過程,而在方圓變換之中,亦是群眾與官員復雜關系的呈現。
電影講述的雖是一個荒誕、幽默的故事,但處處直面生活,直面當下,直面社會,無情地諷刺了中國當今的官場。所以說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具有了現實意義。劉震云本人親自擔任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的編劇,所以忠于原著的程度很高,只是在部分情節以及事件講述的順序上進行了少許調整,在故事精神與意義上達成了統一。在荒誕的故事情節的背后,是社會生活的真實與無奈。
藝術真實的源頭是社會生活。藝術家在真實生活的基礎上進行創作,其中有對生活的加工和概括,進而反映生活的真實,也有按照自己的美學理想,以生活中可能有的人和事為基礎進行藝術創造,來達到藝術的真實。所以說影視藝術的真實也不是照搬生活中的實際情況,也可以進行藝術想象和藝術虛構,達到藝術形象與社會生活內在規律、邏輯的相吻合是影視藝術的真諦。當然,從生活真實到藝術真實,藝術家的思考非常重要。
二、仙俠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對傳統文化的真實演繹
仙俠劇往往依托了以《山海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神話遺產,糅合了道、佛、陰陽五行家的世界觀,人、魔、神、仙、妖、鬼六界蕓蕓眾生的修仙歷劫、懲惡揚善、匡扶天下和天地萬物運行規則,使得劇情中充滿了文化的魅力和浪漫的情懷。2005年的《仙劍奇俠傳一》收視口碑雙豐收,使得觀眾將視角轉向了國產仙俠劇。近些年來,仙俠題材的電視劇因其受眾年齡段偏低、內容單元性強且話題關注度高而持續走俏熒屏,譬如《花千骨》《香蜜沉沉燼如霜》等,其中改編自唐七公子同名小說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獲得好評無數,究其原因,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考究的道具布景、優美的音樂制作等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則是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如對傳統禮儀、地域文化、建筑器物、琴棋書畫、民間藝術等的運用及男女主人公三生三世不離不棄的感情,表現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中國人含蓄的情感之美。
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劉燕銘提出,我們更應該追求創作精良,主要是故事好看,然后才是制作,所以問題源頭在創作上,對于創作者而言,樹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以工匠精神進行寫作非常重要。《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在劇本寫作過程中堅守了“弘揚正能量,宣揚真善美,展示美好的情感”的原則。而且創造出的“三生夢域”仙境,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觀眾對中國古典神話的視覺新想象。“《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是以文化自覺為中國傳統文化尋找到了另一種打開的方式,且確立了IP劇仍然是以內容為王取勝的IP劇?!敝袊骷覅f會影視文學委員會副主任范詠戈先生如是說?!度朗锾一ā吩腥A傳統文化,創作中將工業化生產與匠人精神有機結合,作為一部可以溯源到《山海經》的作品,對影視劇的生產給予了創作理念和生產模式上的推陳出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為弘揚傳統文化提供了參考。
就國產電視劇市場而言,仙俠劇的前景依舊十分廣闊,觀眾們也渴求出現更多的誠意之作。而仙俠劇要實現突破,除了制作精良之外,還要在創作上認識到自身作為傳統仙俠故事的獨特文化魅力,并從深處進行挖掘和傳承,從中汲取精華、汲取能量,讓文化真正影響人的心靈和氣質,走進生活,走向世界。
三、影視藝術的真實性表現為幻真性
影視作品的真實是藝術真實,其虛構的部分也必須要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符合人們普遍的感情邏輯。巴贊曾這樣敘述影視藝術的幻真性,“同一事件、同一物體能以多種方式來再現?;诮讨I或審美的原因,每次再現都會舍棄或保留某些使我們能在銀幕上識別出該物體的特征。每次再現都引入一些具有不同程度腐蝕作用的抽象物,使原物難以保持完整。這種不可避免的必須的化學反應所產生的結果是,最初的真實被真實的幻覺所替換……”①影視藝術以社會現實為基礎,同時融合了藝術家的情感表達,構成歷史與現實的畫面幻境,也體現出了非逼真心理真實幻真性,在形而上的層面上表達了藝術家對現實生活的觀照。
事實上,對于影視藝術的內容和形式而言,即影視藝術的兩大組成部分,真實性都有著各自不同的表現形式,且同樣對于影視藝術整體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拔覀円环矫媸谷藗冃哪恐惺澜绲男蜗筮h比過去完整和準確,而另一方面也限制了語言和文字的活動領域,我們所掌握的直接經驗的工具越完備,我們就越容易陷入一種危險的錯覺,即以為看到就等于知道和理解。”②影視記錄的現實是在藝術意義上人工創造的現實,銀幕上的影像不是實在的真正物像,給觀眾的真實也是心理上的真實,是藝術創造的真實,是幻覺的真實。影視藝術究其本質,是充滿幻真性的藝術。
注釋:
①[美]菲·羅森.影象的歷史,歷史的影象[J].世界電影,1991(4).
②[德]番道夫·愛因漢姆.預測電視的前途[A].電影作為藝術[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1.
參考文獻:
[1]戴錦華.電影批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2]封洪.對影視藝術真實性問題的文化反思[J].戲劇藝術,1995.
[3]汪堅強.忠實原著·改編空間·場景真實——近期文學名著的影視改編評析[J].電影評介,2010.
[4]萬信瓊,喻潤梅.近十年文學作品影視改編與傳播研究述評[J].電影評介,2011.
[5]戈麗珠.對影視作品中真實性“度”的思考[J].電影文學,2008.
作者簡介:馮玲萍,甘肅天水人,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教師,碩士,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