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珩
【摘 要】電影《誰先愛上他的》講述了一個同性戀者因病去世后,沒有把保險金留給自己的妻兒,反而留給了他家庭以外的男朋友,然后他的妻子帶著孩子去找“小三”討要保險金的故事。導演通過一個青春期的孩子的視角來看待這樣一場家庭與道德的糾紛,向觀眾展現了一段愛與原諒的路程。
【關鍵詞】《誰先愛上他的》,同性戀,原諒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3-0078-01
一、愛、恨與原諒
故事從宋正遠的離世開始,妻子劉三蓮發現丈夫的保險金受益人不是自己也不是兒子宋呈希,這筆保險金本來是她打算讓兒子出國留學用的,結果卻給了“小三”——一位名叫阿杰的同性戀者。電影以一件無法理解的事情作為一個謎團,通過敘述一步步讓真相浮現出來。而當劉三蓮帶著叛逆期的孩子找到“小三”阿杰討要保險金時,三方的矛盾就此展開。
電影通過14歲的少年宋呈希的視角來開展,與他最親近的父親已經離世,一直喋喋不休的母親讓他反感,搶走他父親的阿杰應該也是個“壞人”,他一方面想追隨父親的足跡,另一方面又想知道誰能拿到保險金,所以他干脆自作主張住在了阿杰的家里,想看清這個讓他父親離家的“小三”到底是個怎樣的人。愛與恨的話題,對于一個14歲的青春期少年來說是個似懂非懂的存在。什么是愛?是誰先愛上誰?誰是對的?誰是壞人?我又該恨誰?最初的他只想知道這些問題有沒有標準答案,直到最后看到父親留給他的信時,才知道了真相,生活沒有標準答案,但是我們能得到自己心中的答案。
劉三蓮是電影中最具有現實氣息的角色,一開始討要保險金時就是以潑婦罵街的形象出場,對著兒子也是喋喋不休,說著學習成績的事,正當觀眾以為她就是這樣一個普通甚至有些市儈的婦女形象時,導演突然又讓觀眾看到了她夜晚在佛像前默默祈禱哭泣的臉,當她走進心理咨詢室時,觀眾終于看到了劉三蓮剛烈背后的傷痛。“全部都是假的嗎?沒有一點愛嗎?就……一點點?”當她哭著問醫生的時候,才讓人恍然大悟——她的內心其實并沒有那么在乎保險金。劉三蓮苦苦追尋著這個問題的答案,而最終成為了怨恨。在嘗試過用最惡毒的方式去報復敵人后,劉三蓮并沒有釋然也沒有感到好受[1]。當她看到阿杰在宋正遠離世后仍然在堅持為愛付出的時候,自己心底那份曾經的愛也被喚醒:他們倆都愛過同一個人,如今那個人已經離世,繼續留著恨還有什么意義呢?最終她還是選擇了把保險金留給阿杰。因為她最后知道了阿杰為給宋正遠治病而去借高利貸,想必宋正遠也是清楚這一點才選擇把保險金留給阿杰,作為他繼續生活的一個保障。也許劉三蓮內心也不知道為什么自己要原諒阿杰,但從那一天開始,她與兒子也和解了,人也變得灑脫了。
阿杰是電影中著墨最多的角色,也是細節安排最豐富、情感最細膩的一個角色。有一處情節是講述阿杰急忙買早餐趕到醫院,來到病房才發現病床上躺著的病人自己并不認識。然后只能尷尬地解釋是送早餐給護士的。他已經養成了送早餐的習慣,似乎已經忘記了宋正遠已經離世的這個事實。另一處是阿杰經常在劇場排練的時候坐在角落呆呆盯著某處。而這個地方其實是他剛認識宋正遠的時候,他經常在這個位置偷偷觀察宋正遠。還有一處是宋呈希看到阿杰還沒起床,懷里抱著一件外套,那件外套是宋正遠穿過的,阿杰打電話叫劉三蓮來醫院時手里也一直抱著那件外套,說明他每晚都抱著那件外套睡覺。還有很多細節都表明阿杰一直都沒有走出宋正遠離世所帶來的悲傷,卻一直假裝無所謂繼續排練話劇,鼓勵他人,高喊著“愛最大”。最終他還是忍著身體和心理的雙重傷痛,完成了話劇表演,這部話劇是十年前他和宋正遠認識的起點,也是宋正遠離世百天,他用來做最后告別的儀式。
二、華語同性戀電影內容的突破
雖然同性戀電影在全球范圍內的關注度逐漸升溫,但是在華語電影的環境內,這依舊是一個非常小眾的類別。因為目前同性戀與中華傳統道德還是存在著難以調和的矛盾,臺灣文化學者趙彥寧認為:“同志文化正極可能成為臺灣最具全球化與跨地域特性的文化領域之一,而同志研究的批判與理論運用在臺灣的發展,在某種特殊的層面上,也呼應了這個特殊的全球化性質。”[2]所以即使在對同性戀態度更包容的臺灣,同性戀電影的風格也是比較相似的:他們大多是避開社會中的同性話題,構建出一個相對和諧的環境,更多是去討論同性戀的自我認同,或是講述一段浪漫的愛情。將同性戀放在了一個亞文化的環境中,強調情感,而不是強調性別,能更讓觀眾去接受電影的內容。
而這一部《誰先愛上他的》則打破了這一陳規,把主角的身份聚焦到了中年人,瞄準到了與同性戀相關的家庭問題當中。距離上一部講述同性戀與家庭復雜關系的華語同性戀電影《喜宴》,這一部《誰先愛上他的》的面世,已經過去了25年之久。在同性戀的身份依舊飽受爭議的今天,同性戀與正常社會性質的家庭之間仍然有太多無法調和的道德糾紛,這也可能是在這25年里,盡管也有不少華語同性戀電影問世,但導演們仍然不敢去談論這個話題的原因。所以25年前的高偉同選擇了假結婚,而25年后的宋正遠選擇了騙婚。
結婚生子、傳宗接代占據了主流的傳統道德觀,而同性戀不能與愛人結婚,也無法擁有自己家庭內的孩子,無疑是與傳統背道而馳。但是與不愛的人結婚來欺騙父母,或者是欺騙一個自己不愛的異性來結婚生子,其實并不能解決問題,反而以后可能會帶來更嚴重的影響。面對兩難的境地,人到中年的同性戀者應該怎樣選擇,《誰先愛上他的》正是選擇了這樣的一個背景來講述故事。
宋正遠試圖通過結婚過上常人的生活,但結局是既傷害了阿杰的感情,又欺騙了劉三蓮的感情。即使電影用了喜劇的外衣來包裹,觀眾依然能品嘗到里面的苦澀,導演也不想觀眾用過多的批判的眼神去看待這樣一個社會問題,所以一切的劇情都建立在宋正遠離世之后,而且對于他的描述也屈指可數,觀眾也無從知曉他背后的故事和心理路程。尊重死者一直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之一,死亡也表示著這個悲劇不可避免、不可回溯,在這樣的避重就輕之后,觀眾也會更加關注電影后續的展開,即還活著的人如何解決這個錯誤的婚姻帶來的后果,或是誰先愛上誰、誰才是“小三”等懸念。
然而這個社會問題并非能輕松闡釋清楚的,所以《喜宴》用父親的“投降”來表示對傳統文化的讓步,《誰先愛上他的》則用人性中的愛來包容苦果。剛好都用了圓滿的結局來避免對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即便如此,敢于把這樣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展現出來,拒絕那些小情小愛的呢喃絮語,已經是一個大膽的嘗試與進步。
三、結語
因為電影剪輯拼接次數太多的問題,導致有很多場景的銜接不夠緊密,演員的情感表達也缺少層次的遞進,幾場吵架的戲份就算前后置換也不會讓人感覺突兀,劉三蓮的幾場內心戲也完全可以打亂順序呈現,依然不會違和。但是好在沒有影響故事本身的情感傳遞。
當劉三蓮發現眼前這個“小三”其實處境比自己更艱難時,依然堅持著心中的愛,在喚醒自己心中那份曾經的愛的同時,也點燃了今后面對生活的希望,宋呈希從反感母親到逃離家庭再到接受母親,從中牽線的依然是作為“小三”的阿杰,阿杰的老母親被告知自己的兒子是破壞別人家庭的“小三”后,選擇了擁抱與原諒。這樣和諧的結局可能會略顯社會問題的失真,卻是導演想表達的最溫馨的祝愿。
參考文獻:
[1]趙玲君.臺灣電影《誰先愛上他的》超越同性題材的愛恨主題[J].視聽,2019,(06):89-90.
[2]陳光興.文化研究在臺灣[M].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