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藍夾纈是過去浙江溫州一帶婚嫁時必備的一種婚用被套。它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通過對藍夾纈的歷史發展進行深入了解,探討了藍夾纈的由來,以及發展初期、中期、高潮和衰落,最后指出當代繼承發展藍夾纈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藍夾纈,婚用被套,歷史,發展
中圖分類號:J5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3-0122-02
一、藍夾纈的由來
藍夾纈是指通過單色夾纈工藝制成的一種民間婚用被套,隨著夾纈工藝的歷史發展逐漸演變而成。而夾纈則是將兩塊表面刻有對稱陽紋的木板夾住織物進行防染的一種古老而繁復的印花工藝。
有資料表明,夾纈始于秦漢,南北朝時期已普及,《二儀寶錄》中記載: “秦漢間有之,不知為何人造。”而有的學者認為夾纈工藝產生于隋唐,如吳元新在其論文中指出:“夾纈源于隋唐,盛于唐代,衰落于宋元。”筆者更傾向于“秦漢間有之”,隋唐時期已走向成熟的觀點。
唐代的夾纈工藝盛極一時,在《唐語林》中就有關于夾纈的記載。這一時期的夾纈以復色為主,主要用于絲織品一類,圖案以花鳥為主,色彩豐富,不僅在被面等家紡中有所應用,也被用于服飾中。敦煌唐代壁畫供養人的服飾中就有類似夾纈的圖案。
宋代亦有對夾纈的記載,在圖案和制作的精美上似乎已遜于唐代,并在《宋史》中有過四次對染纈示禁的記載。然而夾纈并未在宋代示禁政策中走向滅絕,根據明清時期的史料證明,當時的夾纈制作工序更為繁瑣,運用套色疊印等精湛工藝,現藏于定陵博物館的明代“寶吉祥紋夾纈花絹”和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代“五彩夾纈單袱”驗證了這一點。可見夾纈工藝技術在明清時期還在繼續發展。此外,根據筆者在溫州市采成藍夾纈博物館的調研發現,博物館所收藏的夾纈,彩色夾纈多為明清時期的作品。這也進一步證明了夾纈工藝在明清時期仍然存在。
直到18世紀后,棉布開始普及和發展,復色夾纈改為單色夾纈,以此來節省成本,藍夾纈應運而生。隨著彩色蠟纈、絞纈、夾纈在中原地區逐漸衰退,并隱沒于少數民族地區及交通不便的山區,民間染纈由此趨向于單色,用途也逐漸由原來的多樣服飾面料轉變為單一的被套面料。
二、藍夾纈的發展初期
藍夾纈具體開始于何時現今無從考證,筆者在此將其發展初期定在明清時期到清代中晚期。純正的藍夾纈成品,以手紡棉布為材質,每件由16個相對獨立的圖案組成。并通過花版雕刻、靛青打制和夾染印花等制作工藝來完成,其中花版雕刻至關重要。
在發展初期,藍夾纈的工藝基本延續復色夾纈的工藝,只是比起復色夾纈,套色變為單色,更為簡易。而在紋樣圖案上變化也比較大,不同于先前習慣用花鳥瑞獸等吉祥紋樣,這一時期主要以戲曲紋樣為主,這與藍夾纈型版藝師喜愛戲曲有著極大的關系。同時,這一時期的作品粉本大多是型版藝師的原創,型版具有原創的線條特征,在具體雕刻中,必然要鏟去大片空白,這就形成藍少白多的畫面效果。所以這一時期的作品白多藍少,如有漢印中的“滿白”,因為形象表現并非橫平豎直,所以畫面給人飄揚靈動的感覺。此外,這一時期流行“打八仙”和“八神祝壽”等吉慶戲曲人物。
三、藍夾纈的發展中期
清代晚期到民國中期是藍夾纈被面形成發展的中期。這一時期,藍夾纈作為婚用被面,不僅在禮數上十分講究,即使是貧窮人家也必會備一套“單紗被”(即藍夾纈,但紗支支數較小),而且在構圖布局上也十分講究,人物紋樣大多都是完整的,即使側臉也是微側,每個人物之間盡量不互相遮擋,有很強的秩序感和形式感,極具和諧的韻味。因為在溫州部分地區有“通腿”的習俗,故藍夾纈被面紋樣通常按“八正八倒”排列,從兩頭看都是八個正立圖案,使用時無需辨別正反。由于其工藝特性,一般每單個紋樣從中間對稱是藍夾纈慣用的構圖手法,但是也有“對稱花版的異化”,即一幅圖案中的兩部分紋樣不對稱的現象。
這一時期的型版工藝在刀法上已經相當穩健,線描勾勒而有“剪紙”線條的情趣。這一時期雖仍以單個人物造型為主,但在藍白對比上,顯然更注重主體人物的視覺中心,即主體人物白多藍少,其余紋樣則藍多白少。人物外框亦改為雙圈圓形,內綴以二方連續散點。此外,這時期的紋樣主要來源于昆曲,旁及亂彈和嬰戲紋樣。
四、藍夾纈的發展高潮及衰落
藍夾纈從民國后期到共和初期再到20世紀70年代中旬,經歷了從發展高潮到逐漸沒落的過程。這一時期,藍夾纈在制作工藝的手法上變化不大,主要的變化還是集中在花版雕刻上。
民國后期到共和初期為藍夾纈的發展高潮期。這一時期,一塊花版中的人物增加了,一般有二三個人物,合印后則一幅作品中有4-6個人物,有些更精細的作品中,甚至有8個人物。因而,畫面較之前更為熱鬧豐富,同時,對型版藝師的技藝要求也更高了。且這一時期出現非對稱的紋樣,可見這一時期的技藝更為精湛。另外,在版面中心的人物處理上,注意到主要角色的突出,紋樣多來源于當地人民喜聞樂見的昆曲和甌劇。
這一時期除了印制來自戲曲的一些紋樣外,因為作為婚用被套,也會印制一些寄托著吉祥寓意的紋樣,如“百子圖”“狀元圖”以及“打八仙”等。20世紀60年代“破四舊”,不少溫州人雖然不敢再使用“百子被”,但也沒有完全拋舍它,只是在原被面上染上一層藍色,使圖案模糊了一些。后來,染坊不敢再印染“狀元”“八仙”等帶有所謂封建色彩的纈面,有的染坊便請來木工,挖掉圖案中人物的頭部,再補上一小塊木頭,刻上戴鴨舌帽的現代人的頭像,印出的纈面圖案不古不新,現在看來很是滑稽。雕版師傅蘇尚貼受此啟發,干脆將版面改為“工農兵”等反映當代人生活、生產、學習的人物圖案,這也標示著藍夾纈迎來了轉型期,并隨后走向沒落。另外,這一時期還流行樣板戲的紋樣,如《紅燈記》《紅色娘子軍》等。
“破四舊”運動過去后,人們又繼續恢復先前的紋樣,出現了一批混合型紋樣,這一時期的紋樣已經極少有創新,大多數的型版藝師只是照著先前的粉本復制而已。并且,隨著經濟的日益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審美趣味的改變,藍夾纈不再受歡迎。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很少有人使用藍夾纈作為婚用被面,印花被面和綢緞被面興起,藍夾纈也漸漸退出歷史舞臺。
五、結語
藍夾纈從夾纈逐漸演變而來,直到明清時期,復色夾纈逐漸消亡,單色夾纈成為夾纈唯一的遺存。一百多年來,藍夾纈一直作為浙江溫州一帶的婚用被面,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的一種,其制作工藝講究,紋樣別致,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對藍夾纈進行研究,能對傳承和保護民俗文化貢獻一份力量。在如今的社會發展中,藍夾纈已失去它原有的使用功能和生存土壤,但其深遠的文化價值和作為手工藝品的藝術魅力,以及植物染料的環保性,使繼承和發揚藍夾纈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郭藝.傳統手工藝的存亡——關于浙南地區傳統夾纈工藝考察的思考[J].浙江工藝美術,2011.
[2]劉道廣.中國藍染藝術及其產業化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
[3]欒龍威.論溫州蒼南藍夾纈及其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J].藝術與設計,2011.
[4]吳微微.中國家紡文化典藏[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9.
[5]吳元新.傳統夾纈的工藝特征[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1.
[6]楊思好,蕭云集.溫州蒼南夾纈[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8.
[7]趙豐.夾纈[J].中國絲綢博物館,1991.
[8]張琴.見證永嘉昆曲的藍夾纈[J].戲劇之家,2010.
[9]張琴.藍花布上的昆曲[M].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2008.
[10]張琴.婚俗中的藍花被[J].民間文化論壇,2009.
[11]張琴.中國藍夾纈[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陳麗霞(1993-),女,漢族,浙江文成人,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服裝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