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培東
【摘 要】中國古代社會受儒家宗法秩序統轄,傳統祭祀文化是宗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晚清,攝影在中國落地生根并逐步發展為兼具殖民化色彩和本土化視覺傳統的新藝術類型。經由中西攝影師的不斷創作探索,晚清攝影尤其是肖像作品從構思到形式呈現的各方面開始有別于當時的西方攝影。在此過程中,國人長期形成的肖像審美偏好為獨特風格的形成施加了來自傳統祭祀文化的影響,孔子“祭如在”的禮法影響也得以在攝影這種方便、精確的媒介中延續。
【關鍵詞】晚清攝影,祖先像,仿制藝術
中圖分類號:J409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3-0128-01
中華民族擁有悠久的祭祀文化傳統,作為民間祭祖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祖先像的制作和應用一直被視為祭祀行為的重中之重。中國古代社會長期處在儒家宗法思想統轄之下,由于孔子提出了“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原則,后世在禮法方面對其進行了持續地完善,使得祖先像造像特點趨于寫實,以接近真人相貌達到祭祀功能要求。十九世紀中葉,攝影傳入中國,這一新興手段天生地滿足了祖先像制作的要求,這一時期成了中國傳統祭祀圖畫影像化、近代化的重要時間節點。
一、西方鏡頭下的東方肖像范式
最早來到中國的西方攝影師在創作清人肖像照時,常著重表現殖民者優越感和獵奇性。西方攝影師早期中國作品的主要消費對象是來華西人,以迎合與“印證”西方人對于中國面孔的預判。1860年,美國攝影師彌爾頓·米勒來到香港,為在華的西方軍官、商人拍出了當時西方流行的自然主義照片,而在他的鏡頭中出現中國人時,米勒似乎沉溺于一種非常固定的肖像風格——混合了自然主義畫面效果和似乎來自中國傳統祖先畫像視覺形式的雜糅風格。
彌爾頓·米勒引領的新式肖像潮流迅速擴散,大批影樓開始效仿這種風格,并在實踐中逐漸消弭掉米勒在創作時曾注入的獵奇傾向。一種“正面、莊重、低個性化”的照片樣式在當時為影樓帶來了源源不斷的顧客,被視為十九世紀最具代表性的中國面孔格式。“中國式肖像”風格的確立在某種程度上源自西方眼光對中國特定視覺傳統的刺探與消費,卻最終被群體環境改造,使之成為一種經西方發掘重塑的東方藝術傳統。而它之所以在很短時間內被大眾接受,是因為新式肖像攝影所呈現的作品效果觸及了千百年來已被國人內化了的一種審美習慣:對以祖先畫像為代表的人物肖像的視覺記憶。
二、攝影術在完成祖先像的功能性要求方面的優勢
攝影是人們利用光學原理自然成像的藝術類型,照片與被攝對象存在著天然的因果關系。相比繪畫,攝影在圖像記錄方面的優勢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攝影成像最大限度排除了個人造型能力不足的因素。無論技藝多么精湛的畫家也不能做到對客觀形象百分之百的復制,攝影卻可以利用科學對已逝的光影進行超現實地再現。被攝人物的外貌可以被精確地復制,這極大程度符合了“祭神如神在”的要求。第二,攝影制作周期短,可以很快完成人物的拍攝和照片的沖印制作。人們擁有充足的時間調整場景、道具和人物的組合,以得到最具身份說服力與最能體現家族、個人的照片。第三,攝影作品更易保存和復制,十九世紀中期底片技術被發明出來,使攝影在當時成了“不朽的”藝術。此外,攝影作品超越現實的真實性和永恒性,使照片上的人物本身成為凝固的過去,它代表了被攝人(物)的一種必然逝去和衰亡,卻提煉了人物的風貌和符號性并使之不朽,這一點和中國傳統人物肖像非常相似。綜上,攝影的種種優勢均符合中國祖先像制作的要求,因此晚清國人可以很快接受這一新興事物并將其應用在制作家庭肖像方面。
三、祭祀圖像的形式延續及現狀
隨著晚清的衰落,宗法精神所依賴的話語載體也由上至下日漸衰頹,然而繁冗的封建道德體系和固化的社會結構帶來了文化發展的遲滯與新式道德在民間的失語,為宗法制在民間的持續作用筑起了堅實的城墻。清朝民間關于祖先崇拜的儀式豐富龐雜,人們將古已有之的關于父權神性的自我想象演繹到了新的境界。中國人千年來的“敬天法祖”傳統在變革時期需要為解決自身傳承的問題找到一個方便的出口,在接受米勒的攝影風格時,或許大眾并未立時想到祖先祭祀應用方面,但來自慣常記憶的視覺舒適根源于儒家思想,照片所帶來的形式上的刺激事實上是早已融入民族文化血液的視覺記憶。
晚清肖像攝影典型風格的形成,為宗法文化在民間的延續找到了非常合適的視覺載體,國人樂于利用更方便的手段完成對于個人影像最重要的一次記錄。如今繪制祖先畫像已不再常見,但它卻借由攝影這一媒介,以遺像的形式保留了下來。人們將祖先崇拜與思親之情濃縮在每個小家庭單位中,逝去親人的遺像成了后代血脈親情的明證,也是宗族倫理的延續。傳統祖先畫像離開了它所依賴的社會環境,已不再像昔日倫理衛道士一般不可親近,它們有的作為生者透過先人雙眼與自身對話的通道而人文地存在著,繁縟的祭祀儀式已不多見,它們反而被提煉出更加純粹的、指向人性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巫鴻.聚焦 攝影在中國[M].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17.
[2]邵彥.宗法社會的面孔——祖先像的意義[J].天津美術學院學報,2014.
[3]蘇珊·桑塔格.論攝影[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10.
[4]張清江.“如在”與“臨在”之間——論朱熹對“祭如在”的理解[J].云南社會科學,2013,(3).
[5]孫晶.歷代祭祀性民間祖影像考察[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