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健 周昕 陳寶澤


【摘 要】目的:探究支氣管鏡冷凍肺活檢對彌漫性肺疾病診斷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40例2019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彌漫性肺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對照組:經支氣管鏡鉗夾活檢,實驗組:支氣管鏡冷凍肺活檢。對比兩組患者組織直徑、操作時間與并發癥發生率。結果:實驗組組織直徑大于對照組,操作時間短于對照組,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實驗組陽性率35%,對照組陽性率5%,實驗組陽性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彌漫性肺疾病診斷中應用支氣管鏡冷凍肺活檢,臨床診斷效果顯著,同時也是一種安全且實用的檢驗方法,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關鍵詞】支氣管鏡冷凍肺活檢;經支氣管鏡鉗夾活檢;彌漫性肺疾病
【中圖分類號】R5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3-000-01
彌漫性肺疾病包含種類繁多,臨床中需結合多種組織病理才可對患者進行確診。此病發生于雙肺或大部分肺野多發的肺間質及實質性疾病,臨床所用診斷組織病理方法包含支氣管鉗夾活檢與經皮肺穿刺活檢以及外科肺活檢。前兩種診斷方法存在獲取標本小、質量差、病檢困難等缺點,而外科肺活檢使用費用較高,且創傷較大,因此實時性不大[1-2],而近些年隨著我國醫學的進步與發展,收集2019年1月-12月,就診于齊齊哈爾市第一院的臨床和影像學特征支持診斷 DILD,但根據當前的國際指南及專家共識標準不足以診斷DILD或其他間質性肺疾病的4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分為20例實驗組,20例對照組。所有患者均給予解釋病情,并簽署手術和麻醉同意書,同意進行冷凍活檢的進入冷凍組(實驗組),不同意冷凍活檢的進入常規組(對照組)。相比,TBLC可獲得更多具有診斷性的肺組織標本及更好的陽性診斷率,但其在間質性肺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國內報道尚少。因此,本研究將對比兩組活檢組織面積、臨床診斷率、并發癥等技術指標,探討TBLC在DILD診斷中的臨床價值及意義,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40例彌漫性肺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均在我院收治,時間2019年1月-2019年12月,均符合彌漫性肺疾病診斷標準[3],分為20例實驗組,20例對照組。所有患者均給予解釋病情,并簽署手術和麻醉同意書,同意進行冷凍活檢的進入冷凍組(實驗組),不同意冷凍活檢的進入常規組(對照組),實驗組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齡范圍在38-79歲,平均年齡在(58.4±8.2)歲,對照組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齡范圍在39-80歲,平均年齡在(59.2±8.8)歲,兩組患者分別從年齡、性別方面進行對比,無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符合彌漫性肺疾病診斷標準;無精神病史溝通無障礙;患者自愿且家屬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凝血功能障礙及嚴重血液系統疾病;身體及其他器官存在嚴重疾病;中途退出者。
1.2方法
對照組及實驗組均采用全身鎮靜后插入喉罩,實驗組患者采用經軟質支氣管鏡插入冷凍探頭凍取肺組織(transbronchial lung cryobiopsy, TBLC),對照組患者采用經軟質支氣管鏡插入活檢鉗鉗取肺組織(transbronchial lung biopsy, TBLB)。
給予對照組的患者全麻麻醉或局部麻醉后經口或鼻置入電子支氣管鏡,活檢方法按常規經支氣管鏡肺活檢 (transbronchial lung biopsy,TBLB)流程進行。活檢鉗為南京微創公司的杯狀活檢鉗,直徑1.8 mm,長120 cm,支氣管鏡送入術前選定的支氣管,經活檢孔道將活檢鉗插入至預定的支氣管內,遇到阻力 后將活檢鉗向后撤約2~3 cm,將活檢鉗張開,并推進少許,鉗取3-5塊肺組織。記錄標本大小、手術時間、并發癥、病理結果等。
給予實驗組的全身麻醉后建立人工氣道(硬鏡鞘管或氣管插管),經人工氣道置入電子支氣管鏡,將其前端置于擬活檢段支氣管開口。冷凍活檢采用庫藍公司冷凍治療儀,冷凍探頭直徑 1.8 mm,長120 cm。插入冷凍探頭到擬活檢部位,向前推送冷凍探頭直至遇到阻力不能再進入(表明冷凍探頭前端已到達臟層胸膜,回撤-再送入來回幾次確認)。回撤冷凍探頭 1~2 cm,將二氧化碳冷凍氣源工作壓力調整到 50 bar~60 bar,踏下開關,冷凍3-6 s后,將標本取出,重復3次或至取到足夠的組織。冷凍探頭需隨氣管鏡一同取出,探頭解凍需數秒的時間。在解凍期快速插入另一條氣管鏡,觀察有無出血并給予 相應處理。記錄標本大小、手術時間、并發癥、病理結果等。
1.3觀察指標
①組織直徑、操作時間:觀察記錄兩組患者組織直徑、操作時間并進行對比。
②并發癥:觀察記錄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咳中帶血、氣胸、發熱。
③陽性率:觀察記錄兩組患者的病機結果并進行對比。
統計學分析:統計分析資料一般運用PSS23.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數值變量數據采用(x±s)表示,采取t檢驗;無序分類數據以百分比率(%)表示,采取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實驗組組織直徑大于對照組,操作時間短于對照組,且有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見表1.
2.2 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有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見表2.
2.3 病理結果
試驗組確診7例,鱗癌2例、肺結核2例、腺癌3例,陽性為35%,對照組確診1例,鱗癌1例,陽性率5%,試驗組陽性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有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隨著近些年國人生活習慣、日常飲食等方面的改變,使得各類疾病的發生率呈逐年增長形勢往上遞增,其中就包含彌漫性肺疾病,但此類疾病在臨床中較為復雜,確診疾病需依據病史、細菌學、痰脫落細胞等,并且在診斷的過程中,普通的電子支氣管鏡直視也無法提供準確診斷依據。經支氣管鏡冷凍活檢術是臨床發現的一種新技術,其方式在于冷凍探針在超低溫的情況下對接觸組織進行迅速冷凍與壞死,同時對于病變存在的死物與痰液,也可使用探頭對其內部進行插入,獲取更大組織的標本,為診斷提供更有效依據[4]。
在本文研究的數據中,給予支氣管鏡冷凍活檢術試驗組,在兩項數據的對比結果中,均優異于對照組,由此可知,支氣管鏡冷凍活檢術可有效提高診斷彌漫性肺疾病的依據標準。
綜合以上分析,在彌漫性肺疾病診斷中應用支氣管鏡冷凍肺活檢,臨床診斷效果顯著,同時也是一種安全且實用的檢驗方法,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一詩, 郭述良, 易祥華,等. 經支氣管冷凍肺活檢對彌漫性肺疾病病因診斷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 中華醫學雜志, 2017, 97(46):3617-3623.
[2] 夏淑蘭, 周銳. 支氣管鏡技術在彌漫性肺疾病中的應用進展[J]. 國際呼吸雜志, 2019, 39(8):631-636.
[3] 陳小波, 羅群, 陳愉, et al. 冷凍肺活檢對間質性肺疾病診斷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前瞻性研究[J].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2018, 41(6):467-471.
[4] 李曉, 潘金兵, 任穎, et al. 應用經氣管鏡冷凍活檢診斷彌漫性肺疾病[J]. 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 2018,1(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