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
【摘 要】目的:探究社區護理在產后抑郁癥護理中的方法與效果。方法:選擇30例產后抑郁癥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2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實驗組給予社區護理,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與產后抑郁量表評分變化。結果:實驗組患者SAS評分與ERDS評分(31.5±4.1,6.4±2.5)低于對照組(42.8±4.8,12.7±3.1),兩組對比存在差異(P<0.05)。結論:社區護理在產后抑郁癥護理中的應用可以降低SAS與ERDS評分,效果明顯。
【關鍵詞】社區護理;產后抑郁癥;SAS;ERDS
【中圖分類號】R4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3-00-02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thod and effect of community nursing in postpartum depression nursing. Methods: thirty patients with postpartum depress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 = 20) and experimental group (n = 20).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community nursing. The scores of anxiety and postpartum depression scal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Results: the SAS score and ERDS scor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31.5 ±4.1, 6.4 ±2.5)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42.8 ±4.8, 12.7 ±3.1),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Conclusion: community nursing The application of Li in the nursing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can reduce the scores of SAS and ERDS, and the effect is obvious.
【Key words】community nursing;postpartum depression;SAS;ERDS
產后抑郁癥屬于產褥期精神綜合征的一種,產婦易哭泣、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有自殺傾向,不僅影響產婦的身心健康,而且還會影響嬰兒的情感以及發育。社區護理在護理產后抑郁癥方面意義重大,故此本研究選擇30例產后抑郁癥患者展開研究,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月份--5月份收治的30例產后抑郁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產婦在產后7周均采用愛丁堡抑郁量表加以篩查,分數均高于13分,臨床確診為產后抑郁癥。所有患者排除精神病遺傳史以及腦部疾病,患者平均年齡(28.7±10.2)歲,其中包括初產婦22例,經產婦8例,隨機將其劃分為對照組與實驗,每組各1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差異,可對比分析(P>0.05)。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實驗組患者采取社區護理,其內容包括:①健康宣教:由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健康引導,包括產后保健知識、母乳喂養、假性月經等,并通過視頻、文字等方式讓產婦對自己角色的轉變有所了解。②心理護理:產后抑郁癥屬于心理疾病,在社區護理中護理人員需要針對患者的抑郁情況綜合分析,找出影響因素,并鼓勵患者說出自己的想法,護理人員認真傾聽,并針對性的做好引導,幫助患者排除不良情緒,實現自我價值。③社會價值:社會支持是容易忽略的,是增加產婦發生抑郁癥的危險因素,護理人員需要向患者的家屬進行宣教,使其對患者加以重視,而且還要讓患者樹立正確的生育觀念,幫助患者提升自信心,消除負面情緒。④產后康復訓練:要醫生產婦產后鍛煉的意識,促進產婦器官的恢復,在無形之中提高其自信心以及自尊心。
1.3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選擇SPSS 20.0統計學軟件處理,實施t建議與卡方檢驗,如果P<0.05則說明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護理前兩組患者SAS與EPDS評分無任何差異,經過臨床不同護理干預,實驗組患者SAS評分與ERDS評分(31.5±4.1,6.4±2.5)低于對照組(42.8±4.8,12.7±3.1),兩組對比存在差異(P<0.05)。
3 討論
從發病因素上分析,產后抑郁癥的發病因素包括生物因素與社會心理因素,其中生物因素是主要的發病因素,比如像內分泌因素、產科因素、遺傳因素等。產后抑郁癥最為直觀的變現便是患者情緒發生變化,如易哭泣、情緒變化快、困倦、自身評價低、對生活信心不足、食欲不振等,甚至部分患者還會出現自殺傾向,為緩解患者的這一不良現象,可以利用社區護理加以改善。社區護理是目前較為新穎的一種護理干預,可以通過健康教育、心理干預、社會支持等改善產婦的情緒,讓產婦快速實現自身角色的轉變,促進產婦器官快速康復,調節身心壓力,緩解不良情緒。其中在本次研究中實驗組患者采取社區護理,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經不同護理干預,實驗組患者SAS評分與ERDS評分低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存在差異(P<0.05),由此說明:社區護理可以改善患者產后抑郁癥的情緒,需要加強宣傳。
參考文獻
[1] 羅虹健. 產后抑郁癥患者的社區護理干預效果分析[J]. 吉林醫學,2014,35(09):1992-1993.
[2] 張鈺,董潔,劉紅梅. 產后抑郁癥的社區護理干預效果[J]. 中國當代醫藥,2018,25(33):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