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衛峰 羅剛 劉向輝


【摘 要】目的:對中醫綜合康復療法治療中風后尿失禁的療效進行分析探討。方法:將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88例中風后尿失禁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4例患者行常規西醫治療,觀察組44例患者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醫綜合康復治療,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5.4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9.55%(P<0.05)。觀察組SF-36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中風后尿失禁患者采用中醫綜合康復治療,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健康與生活質量,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關鍵詞】中風;尿失禁;西醫治療;中醫綜合康復療法
【中圖分類號】R255.2;R247.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3-00-01
腦卒中為臨床常見性疾病,該病的致殘率與致死率均比較高,其中尿失禁為中風后常見排泄障礙疾病,發生率高達25%-60%,給患者的早期康復、功能預后及生活質量帶來嚴重影響[1]。為進一步對中風后尿失禁的治療方法進行分析探討,筆者對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88例患者進行隨機對照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88例中風后尿失禁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4例患者,其中男24例,女20例;年齡為49-77歲,平均(64.25±2.08)歲。觀察組44例患者,其中男25例,女19例;年齡為46-78歲,平均(63.18±2.49)歲。兩組患者上述資料均無明顯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西醫治療:排尿訓練:指導患者延長排尿時間,定時飲水、排尿,在飲水2-4h后定時排尿。對使用尿墊的患者注意及時更換。手法訓練:以推移手法按摩臍至膀胱底,刺激膀胱收縮,促進患者排尿。囑尿失禁患者控制飲水量,避免水量攝入過多或過少,告知患者排尿訓練的重要性,為患者制定訓練方案,囑患者嚴格按照計劃方案進行訓練。持續4周。
觀察組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醫綜合康復療法:中藥治療:以益腎固攝通絡方治療,方劑構成為牛膝、益智仁、黃芪、桑螵蛸,根據患者癥狀進行辯證加減治療。針刺治療:取關元、中極、氣海、四神聰及委中穴,以1.5-2寸毫針(28號),將針快速刺入皮下,平補平瀉,得氣候留針30分鐘,持續4周。艾灸治療:取關元、氣海、中極穴,囑患者平躺,高度一般為距離皮膚1.5-3cm,于兩個穴位上方進行交替烘烤,注意動作輕柔。每穴10-20min,一天1次,持續4周。
1.3觀察指標
①治療有效率[2]:顯效:24h尿墊增重不超過1g;有效:24h尿墊指數為50%及以上;無效:24h尿墊指數不足50%。②以SF-36健康調查表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3],該量表共包括軀體疼痛(BP)、生理功能(PF)、生理職能(RP)、社會功能(SF)、情感職能(RE)、精神健康(MH)及活力(VT等7個條目,得分越高,則生活質量越高。
1.4統計學處理
將數據錄入SPSS20.0軟件包,計數資料以x2檢驗,以例數百分比形式表示,計量資料以t檢驗,以x±s形式表示,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治療有效率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5.4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9.55%(P<0.05),如表1所示。
2.2 SF-36評分比較
觀察組SF-36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如表2所示。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人們生活習慣不斷改變,腦血管病的發病率不斷提高,導致中風后尿失禁發病率也不斷提高。研究表明,中風后尿失禁尿路感染、皮膚護理問題及抑郁均會給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社會回歸造成嚴重影響。
中風后尿失禁在中醫上叫做“小便失禁”,治療方法主要包括中藥綜合治療、艾灸、針刺等方法,具有簡單、安全性高等優點,利于患者康復。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5.4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9.55%(P<0.05)。觀察組SF-36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證明中醫綜合康復治療中風后尿失禁,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總之,對中風后尿失禁患者采用中醫綜合康復治療,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健康與生活質量,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 華婷婷,孫志.孫志教授瀉胃補脾針法治療2型糖尿病的經驗[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41(10):834-836.
[2] 蔣穎,戴文君,姜勁峰.腹部常用穴穴區微循環血流灌注量的差異及不同溫度艾灸的影響[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33(4):339-343.
[3] 焦圣賢.針刺治療中風后尿失禁50例[J].上海針灸雜志,2018,35(8):1989-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