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觀察急性缺血性腦梗死患者的溶栓治療效果。方法:選擇2018年10月—2019年10月于我院就診的急性缺血性腦梗死患者,共20例,回顧性分析患者在臨床上的一般資料,全部患者均給予溶栓治療,對比分析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溶栓后完全再通16例,部分再通4例;20例均未發生腦出血及腦疝等并發癥、均未發生皮下出血及血腫。結論:針對急性缺血性腦梗死患者,經過積極的開展溶栓治療后能夠極大的增強臨床治療效果,積極的預防感染與并發癥,改善預后效果,臨床應用價值高,值得進行大力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急性缺血性腦梗死;溶栓治療;觀察
【中圖分類號】R743. 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3-00-02
急性缺血性腦梗死是腦血管疾病的一種,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具有高發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殘率和高復發率的特點。以往對付缺血性腦梗死常采用抗凝、擴張血管、給氧、補充能量等辦法進行治療,但常留下終身殘疾,例如肢體功能障礙、失語或終年臥床不能自理。現在一種全新的溶栓方法是當今治療血管梗塞性疾病最有效的手段,介入溶栓再通技術能夠縮短腦缺血的時間,最大限度地恢復腦的正常功能[1]。但溶栓再通技術嚴格地受發病時間、年齡及經濟條件的限制,同時需專科醫護人員嚴格控制用藥量,用量過多可能導致出血不止,用量過少起不到溶栓作用。2011年對我院符合條件的20名患者進行溶栓治療,效果非常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0例患者,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齡39-62歲,發病時間<6小時,臨床表現為肢體癱瘓17例,言語不清伴偏癱5例,意識障礙1例,CT均提示不同程度腦梗死、排除腦出血。
1.2 治療方法
常規準備,局麻下右股動脈穿刺送入導管,經椎動脈、頸總動脈進行腦血管造影確定部位。然后將r-tpa30-50萬單位稀釋于0.9%NS
作者簡介:張軍力? 北京市東城區永定門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行政保障部 100075
50ml中,經導管慢注60分鐘后造影。術后當日將r-tpa50萬單位稀釋于0.9%NS250ml,用微量泵經股動脈泵入,維持8小時,低右12500單位加入0.9%NS500ml持續滴入,保持導管通常。2天后拔管,局部包扎加壓24h。結果是:溶栓后完全再通16例,部分再通4例,臨床癥狀較治療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術后未發生導管阻塞、感染、出血、Bp升高等并發癥。
2 觀察
2.1 嚴密觀察
2.1.1 嚴密觀察意識、瞳孔、呼吸、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和語言恢復情況并記錄;注意病人的反應及不適主訴,出現頭痛時立即通知醫生。
2.1.2 嚴密觀察留置的導管。患者采取平臥位,穿刺肢體制動,制動期間不僅要觀察穿孔處有無出血和滲出,還要被動按摩制動肢體,減少下肢靜脈血栓形成。
2.1.3 嚴密觀察穿刺部位足背動脈搏動及皮膚色澤。若患者主訴下肢痛或發現術側足背動脈搏動減弱、皮膚發紺,提示下肢靜脈血栓的可能。若穿刺部位加壓過度導致循環不良時可先拆開加壓包扎帶,癥狀可緩解。
2.1.4 嚴密觀察患者肢體恢復情況,隨時做好肌力評估。鼓勵患者適當活動肢體,防血栓脫落。
2.1.5 嚴密觀察患者出血傾向。密切觀察口腔粘膜、牙齦、尿、便、針眼、眼結膜和皮下組織有無出血并記錄;治療期間盡量避免各種創傷性操作、集中采血,減少靜脈穿刺的次數;靜脈穿刺拔針后囑病人按壓5分鐘以上。
2.1.6 每日監測凝血全套檢查,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醫生調節用藥情況。
2.2 留置溶栓導管的觀察
2.2.1 保持導管通暢:經常巡視導管通暢情況,防止導管移位、折疊、堵塞和扭曲。本組調查的20例均未發生脫落與導管阻塞等現象。
2.2.2 防止穿刺點出血及留置導管部位出現皮下血腫,尤其是高血壓患者及老年人,術后要認真觀察穿刺部位有無滲血、腫脹,指導患者采取合理體位,導管拔出后局部包扎加壓24小時。本組調查的20例均未發生皮下出血及血腫。
2.2.3 預防感染:導管留置期間,導管的周圍每日用碘伏消毒并更換敷料,預防局部感染及菌血癥的發生。
2.3 并發癥的預防
動脈溶栓最主要的并發癥是閉塞血管再通后梗死處血流再灌注及腦出血。再灌注主要表現為意識障礙、偏癱、劇烈頭痛、嘔吐等顱內高壓癥狀。術后嚴密觀察生命體征,顱壓出現變化可以用20%甘露醇脫水降壓。并發腦出血的因素可能有:①引發纖溶亢進和凝血障礙。② 缺血引起血管壁受損,在恢復血供后由于通透性高而血液滲出。③血流再灌注后因反射使再灌注壓增高。如出現頭痛獲意識加深,脈搏慢而有力、呼吸神而慢、血壓升高、肢體活動障礙,首先考慮顱內出血,要及時通知醫生。本組調查的20例均未發生腦出血及腦疝等并發癥。
3 討論
急性缺血性腦梗死溶栓治療的目的是通過藥物再通閉塞的腦血管恢復腦血流,從而達到挽救尚存的缺血腦組織,改善神經功能[2]。大劑量溶栓藥的使用可引起出血并發癥,選擇性局部用藥可使溶血栓藥物總劑量減少,而使腦梗死部位的溶血栓藥物劑量達到較高程度。因此可減輕出血性并發癥[3]。本組調查顯示:醫護人員在做好病情觀察和留置導管的觀察,可以保證溶栓術的順利實施與成功。
參考文獻
凌鋒.介入神經放射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199-200.
孟祥輝,周定標,李寶民,等.動脈內溶栓治療椎基底動脈系急性腦梗死的初步臨床應用[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04,12(2):81.
王忠誠.神經外科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47-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