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麗 何桂芳

【摘 要】目的:分析和研究應用改良會陰側切縫合術的效果。方法:研究對象為我院于2018.1~2019.1期間收治的陰道分娩產婦66例,所有產婦均為會陰側切,以縫合術不同進行分組,對照組實施傳統皮內埋藏縫合術,實驗組實施改良減張皮內埋藏縫合術,對2組產婦的實施效果進行分析與研究。結果:與對照組相比較,實驗組產婦的VAS評分顯著降低,出血量得以顯著減少,切口愈合時間得以明顯縮短,甲級愈合率得以顯著提升,2組相關對比數據均符合統計學意義判定標準(P<0.05)。結論:經陰道分娩中實施改良減張會陰側切縫合術具有理想的效果,在臨床上值得大范圍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會陰側切;改良;減張;縫合;效果
【中圖分類號】R71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3-00-01
會陰側切應用于產婦自然分娩中主要是為了將會陰阻力有效減少,防止會陰嚴重撕裂,以便快速將胎頭娩出,縮短第二產程,同時可對盆底松弛綜合征進行預防,尤其是初產婦中采用會陰側切術最為常見。會陰切開一般分為側切和正切兩種,左側切比較常用,因為正中切開有可能會對肛門括約肌和直腸造成直接的損傷。而在臨床上采用傳統會陰側切術會因為較多組織切開,需要較長時間縫合,增加出血量,也會造成發生感染情況,產婦會產生較強烈的疼痛感,對切口愈合也造成極大的影響。我院針對傳統術式的不足,予以產婦改良減張會陰側切縫合術,獲得了較為理想的應用效果,本研究對其應用效果進行分析和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我院于2018.1~2019.1期間收治的陰道分娩初產婦66例,所有產婦均進行會陰側切,以縫合術不同進行分組,對照組實施傳統側切縫合術,組中產婦平均年齡為(31.05±2.48)歲(22~39歲),平均孕周為(38.20±1.75)周(38~41周);實驗組實施改良減張側切縫合術,組中產婦平均年齡為(31.28±2.45)歲(22~40歲),平均孕周為(38.12±1.60)周(38~41周)。統計學分析2組一般資料,與統計學意義不符(P>0.05),可比性較強。
1.2方法
傳統會陰側切縫合術為對照組產婦的術式,具體方法為:縫合陰道黏膜,從切口頂端0.5cm開始應用可吸收線2/0連續縫合,一直到陰道口,與處女膜對齊,不留死腔;縫合肌層,對肌層應用可吸收線2/0間斷縫合,止血徹底,不留死腔;皮膚應用3/0可吸收線進行皮內包埋縫合,不需要拆線。實驗組產婦則實施改良減張會陰側切縫合術,具體方法為:醫生在產婦陰道中放入左手中指和食指,將左側陰道壁撐起,會陰后聯合中線向左與側切剪切線形成60度的角度,當產婦宮縮時,一次全層切開4-5cm,皮膚至陰道黏膜,一旦胎兒過大或者需要助產,可延長切口,黏膜與皮膚切口內外要保持一致的大小[2]。切開會陰之后,要馬上進行止血處理,可采用紗布進行壓迫,一旦出現小動脈出血情況,止血可應用鉗夾進行結扎處理,之后進行縫合處理:縫合陰道黏膜,從切口頂端0.5cm開始應用可吸收線2/0連續縫合,一直到陰道口,與處女膜對齊,不留死腔;縫合肌層,首先修剪肌層成倒梯形,肌層用可吸收線2/0進行縫合,縫合方式呈8字形,止血徹底之后,將死腔關閉;皮膚和皮下組織應用可吸收線線(3/0)減張縫合,從皮下組織進針,在距切口0.5cm處減張,從皮膚切口處出針,再從對面皮膚切口處進針,在其0.5cm處減張,從皮下組織處出針,將線頭拉緊打結,將結打在下方(皮下組織和肌層之間),從而避免刺激,取出尾紗之后,仔細檢查切口對合情況及有無血腫,處理好會陰切口。
1.3觀察指標
應用VAS視覺模擬評分對2組產婦疼痛情況進行評價;對2組產婦的出血量、愈合等級、切口愈合時間進行記錄和評價。
1.4統計學處理
實驗和對照2組的所有對比數據處理均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21.0,計量和計數數據分別應用t和x2進行檢驗,統計學意義評價標準為P<0.05。
2 結果
2.1 對比2組產婦不同縫合方式的應用效果
與對照組相比較,實驗組產婦的VAS評分顯著降低,出血量得以顯著減少,切口愈合時間得以明顯縮短,2組相關對比數據均符合統計學意義判定標準(P<0.05),詳情如下表1所示。
2.2 對比2組產婦切口愈合情況
33例實驗組產婦中達到甲級愈合等級的產婦有32例,達到乙級愈合等級的產婦為1例,甲級愈合率為96.97%;33例對照組產婦中達到甲級愈合等級的產婦有24例,達到乙級愈合等級的產婦為9例,甲級愈合率為72.73%,與對照組相比較,實驗組產婦的甲級愈合率得以顯著提升,2組對比數據均符合統計學意義判定標準(x2=7.5429,P<0.05)。
3 討論
對于足月初產婦和會陰擴展不充分會陰彈性不好,對分娩造成阻礙的產婦中一般會應用會陰切開術,以避免過度擴展會陰而導致會陰嚴重撕裂的情況,同時就縫合而言,與撕裂相比切開比較容易縫合,還可防止撕裂會陰前壁。正切開會陰為一種常用的術式,此術式容易縫合,且會較快恢復,然而卻容易導致直腸括約肌受到損傷。而會陰側切術則可以避免正中切開的弊端,不會造成直腸括約肌損傷,然而術后卻有明顯的疼痛感,也需要較長的時間愈合。
傳統的縫合法肌層間斷縫合,打結線頭較多,增加異物感和排異反應,影響愈合時間孕婦疼痛感明顯,單純皮內埋縫張力大,傷口容易裂開。對傳統會陰側切縫合術進行改良對治療效果的提升極為關鍵。改良會陰側切縫合術,側切角度為60度,將與海綿體肌靠近的肌腱切斷,與正中切的組織結構接近,很少會損傷組織,且有效控制出血,也減輕產婦的疼痛感和炎性反應。綜上所述,經陰道分娩中實施改良減張會陰側切縫合術具有理想的效果,在臨床上值得大范圍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徐清.改良會陰側切縫合術的應用與護理措施探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9,14(28):163-164.
[2] 邢麗華.改良式會陰側切縫合法在產科中的應用觀察及護理[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34):13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