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佃珍
【摘 要】目的:不規則器械包裝方法研究。方法:通過無菌實驗法,對棉布和無紡布混合包裝不規則無菌器械包滅菌保存期效果評價。結果:每次抽檢1個試驗包,共15次培養全部無菌生長。結論:棉布與無紡布混合包裝不規則器械有效期應定為3個月。
【關鍵詞】不規則器械;棉布;無紡布;混合包裝;有效期
【中圖分類號】R19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3-0-01
【Abstract】Objective: To research the method of irregular medical instruments. Methods? ?Effect evaluation on aseptic period of irregular instrument packages with cotton and non-woven fabrics through sterile experiment. Results: one pack was sampled at each time, and total aseptic growth was 15 times. Conclusion: The period of validity of the irregular instruments packages with cotton and non-woven fabrics should be for 3 months.
【Key words】irregular instrument, cotton cloth, non-woven fabrics, mixed packing, period of validity
自去年搬入新消毒供應中心,全部實行集中管理,負責全院各臨床科室(含手術室)器械、器具及物品回收、清洗、消毒、包裝、滅菌、儲存、發放工作,不僅工作量大且器械種類多而復雜,特別是不規則器械對包裝材料的選擇帶來了困難。消毒供應中心無硬質容器盒,現用的包裝材料主要有棉布、無紡布、皺紋紙、紙塑袋,除棉布和無紡布外,其他材料均不適合大型不規則器械包裝。單獨采用無紡布或棉布都存在一定的問題,棉布保質期短,7-14天,一些不常用的器械反復滅菌造成耗損,無紡布包裝不規則器械,在裝卸搬運過程中宜破損,為此我供應中心專門采用棉布和無紡布混合包裝,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試驗材料:棉布為全棉40支紗制成的布塊,去漿漂洗,無紡布為50g/m2正規醫用無紡布,包內物品包括治療巾15塊、清洗干燥的彎盤15個、14cm巾鉗15把、14cm彎止血鉗15把。滅菌檢測用化學指示卡,自含式生物指示劑管,普通營養瓊脂培養基平板等為進口產品,滅菌器為MAST810脈動真空滅菌器,為國內產品。
試驗方法:滅菌包制作,包裝材料為里層2塊棉布塊,外層1塊無紡布塊,在彎盤內放置巾鉗和止血鉗各1把,包內指示卡1張,并置于包裝內包好,包外粘貼膠帶及六項信息卡標簽,一式15包。
滅菌與儲存: 將15個試驗包與其他手術器械一同放入滅菌器內達到滿載,同時在最難滅菌的部位放置滅菌挑戰包,按常規滅菌設定程序和條件完成滅菌處理。滅菌結束將生物指示劑培養48h,觀察結果為滅菌合格。然后將15個試驗包放入無菌物品存放間,前3個月每月抽樣1次作細菌培養,后3個月每周抽樣1次,進行細菌培養,連續觀察6個月。
采樣培養:在層流潔凈實驗室內,用無菌棉簽沾取試管內液后,在檢品上反復涂擦10次,然后將采樣棉拭子頭剪入肉湯管內,取10ul液體接種于營養瓊脂平板,培養48h,觀察結果。
2 結果
結果表明,每次抽檢1個試驗包,共15次培養全部達到無菌生長。結果指示,用棉布和無紡布保障的器械在無菌物品存放間室溫<24oC可儲存180d保持無菌。
3 討論
在實際工作中,特別是無硬質容器的消毒供應中心,對大型不規則器械在包裝材料的選擇上確實存在很多問題,如將棉布與無紡布兩種包裝材料相結合,既能牢固包裝不規程器械,又能使保存期延長,達到節約清洗、消毒及滅菌成本,延長器械的使用壽命,保證無菌器械包完好無破損的效果。結合手術室實際工作需要,根據以上實驗數據,提示棉布與無紡布混合包裝不規則器械具有可行性。
據王鵬遠等研究證明,2層棉布包裝無菌物品儲存有效期限達到180d[1]。文麗等研究證明,棉布、無紡布混合包裝無菌器械可以在無菌物品存儲間內任何季節條件下儲存6個月的結論[2]。本研究結果支持使用棉布和無紡布混合包裝無菌不規則器械可以在符合WS310標準的無菌物品存儲間內儲存3個月的結論。
參考文獻
[1] 王鵬遠, 段蓮花, 文紅仙, 等.棉布與無紡布混合包裝無菌物品保存期限的比較[J].中國消毒學雜志, 2009, 26(2):214.
[2] 文麗, 周建明, 等, 棉布與無紡布混合包裝無菌物品保存有效期觀察[J].中國消毒學雜志, 2015, 32(8):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