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耀遠
【摘 要】結腸癌是臨床發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其惡性度較高,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備受臨床醫學關注。左右半結腸發生惡性病變的病理學特征具有顯著差異,通過分析其異質性差異,可合理制定治療策略。但國內外相關指南并未明確二者的病理學差異,難以取得理想預后。為此,本研究將全面剖析左半與右半結腸癌的具體病理學特征,進而探討治療新策略。
【關鍵詞】左右半結腸癌;病理特征;治療新策略
【中圖分類號】R73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3-0-01
結腸癌的發病部位較多,由于結腸各部位的解剖學不同,因此惡性腫瘤的胚胎學與腫瘤細胞敏感性也存有差異[1]。針對不同部位的發病機制,應采取差異化診斷方法,并評價腫瘤病理學特征,進而改善預后。有學者指出:左半結腸和右半結腸的腫瘤細胞具有特定的變化規律,總結其病理特征能夠為臨床治療提供理論依據,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1 病理特征
左半與右半結腸在組織胚胎學中屬于不同胚層,其發育過程為:原始消化管隨胚胎發育而不停分化,后腸會發育為乙狀結腸、降直腸與橫結腸(偏左1/3),共同組成左半結腸,該部位發生惡性腫瘤病變,即為左半結腸癌(簡稱LCC)。中腸會發育為升結腸、盲腸與橫結腸(偏右2/3),共同組成右半結腸,伴有惡性腫瘤時,即為右半結腸癌(簡稱RCC)[2]。左半結腸由腸系膜下動脈供血,其靜脈血可輸注至左半肝,因此易發生左半肝腫瘤轉移。右半結腸由腸系膜上動脈供血,腫瘤易轉移至左半肝。
1.1 二者的組織病理學分析
LCC形態為絨毛狀、長管狀或典型腺瘤,RCC形態為黏液腺瘤與無柄鋸齒狀腺瘤(簡稱SSA)。LCC的腫瘤組織呈息肉樣,發病部位鄰近肛門,可經纖維結腸鏡進行疾病診斷。息肉樣腺瘤發生惡變的幾率低于5%,但在序貫突變的影響下,息肉病程持續10-20年時,便會演變為惡性腫瘤。所以,早期息肉切除治療可減少LCC。SSA屬于癌前病變,伴有明顯的異型增生,會導致腸壁隱窩,使腸管局部性擴張。相比于息肉樣腺瘤,RCC屬于黏液腺瘤,其惡性度高,腫瘤生長快,腫瘤突變的風險性高,易發生腹膜轉移。其具有高侵襲性,主要與黏蛋白分泌量過多有關,預后不佳。
1.2 二者的分子生物學分析
結腸癌的發病過程需要多步驟共同作用與誘變,是腫瘤初始誘變與持續性促進的共同結果。有學者將結腸癌的發病機制成為腺瘤至癌序列的演變過程,并制定相關模型,結果發現腫瘤的發展階段和某種突變具有相關性。觀點提出:抑癌基因:APC發生突變,是導致結腸癌的根本性因素,這會形成腸壁隱窩或是腺瘤[3]。而后,原癌基因:KRAS突變,抑癌基因:p53與SMAD4發生突變,加速腫瘤進展,使腺瘤快速生長,癌細胞大量繁殖,增強腫瘤的轉移與侵襲能力。多種基因的相互作用誘導結腸癌疾病發展,但不同發病部位的基因表達譜有明顯差異。疾病類型中,散發型KRAS發生突變的幾率為23.8%-42.4%,而RCC的突變率為57.4%,高于LCC的40.3%。說明臨床治療可根據腫瘤部位選用不同的治療機制。
2 治療新策略
原發腫瘤部位可直接影響治療預后,1990年,有研究證實結腸癌發病部位對臨床轉歸有顯著影響性[4]。而LCC的無進展生存期與總生存期均長于RCC?,F階段,兩種結腸癌類型的治療方案主要有以下幾點:
2.1 全身化療
全身化療是該病的傳統療法,其多用于晚期結腸癌患者,此時患者的腫瘤組織無法切除,需要通過化療縮小腫瘤體積,進而實施手術治療。其化療方案為氟尿嘧啶(簡稱5-FU)或卡培他濱聯合5-FU,也可將5-FU聯合奧沙利鉑或伊立替康。轉移性結腸癌的化療方案將伊立替康作為用藥基礎,方案為FOLFRI,伊立替康聯合5-FU或亞葉酸鈣(簡稱LV),或將奧沙利鉑作為用藥基礎,方案為FOLFOX,奧沙利鉑聯合5-FU或LV,也可進行卡培他濱聯合奧沙利鉑進行化療。有數據表示,RCC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較低,但全身化療仍被作為晚期結腸癌的首選療法。在化療藥物的不斷研發,化療方案的不斷更新下,結腸癌患者的生存期得以延長,生活質量得到提升,說明全身化療有效[5]。
2.2 分子靶向治療
分子靶向治療的常用藥為貝伐珠單抗與西妥昔單抗,單一或是聯合使用均有顯著療效。貝伐珠單抗治療RCC的效果優于西妥昔單抗,而LCC患者的西妥昔單抗治療效果更佳。其療效取決于KRAS基因的實際突變程度,當KRAS表現為野生型時,西妥昔單抗的反應性最高。對于晚期結腸癌,應將西妥昔單抗聯合一線或是二線化療藥物,可提高患者的耐受度,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臨床研究證實,RCC與LCC的分子生物學與病理學特征有明顯差異,可將其作為2個完全不同的異質性實體進行研究,從而制定最佳療法,實現個體化治療[6]?,F階段,全身化療與分子靶向治療是結腸癌的常用療法,且治療方案日趨精準化和完善化。此外,免疫治療成為近年來的熱點話題,其可提高結腸癌患者的存活率,最大化保證其治療舒適度。
參考文獻
[1] 胡雪娥,史麗蕓,孟春玲, 等.左右半結腸癌生物學特征的差異及常用病理標志的臨床意義[J].中國臨床研究,2018,31(12):1669-1673.
[2] 李曉雪,婁長杰,陸海波.左右半結腸癌生物學差異及生存預后[J].現代腫瘤醫學,2017,25(9):1508-1512.
[3] 邢煒,付靜,劉潛, 等.左右半結腸癌臨床病理及微衛星不穩定性差異觀察[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7,17(7):971-974.
[4] 侯磊.不同部位結腸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與生存狀況研究[J].飲食保健,2018,5(19):16-17.
[5] 李樂樂,林沛楠,孫婧, 等.青年結直腸癌患者臨床及病理特征分析[J].中華結直腸疾病電子雜志,2017,6(4):310-315.
[6] 朱信強,黃海龍,蔣學通, 等.左右半結腸癌臨床病理特點差異分析[J].中華普外科手術學雜志(電子版),2019,13(5):465-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