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

【摘 要】目的:研究護理風險管理在冠心病介入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22例冠心病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11例)和對照組(11例)。對照組為風險管理前進行常規(guī)護理患者,觀察組為實行護理風險管理患者。觀察兩組患者發(fā)生護理風險情況、醫(yī)院績效考核分數和患者及家屬滿意度。結果:與對照組(72.73%)相比較,觀察組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率為18.18%,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人員醫(yī)院績效考核分數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及家屬護理滿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冠心病介入治療進行護理風險管理,可以有效的減少護理風險時間發(fā)生率,提高科室護理效率和水平,能夠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應用和推廣。
【關鍵詞】護理風險管理;常規(guī)護理;冠心病介入治療
【中圖分類號】R65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3-0-01
冠心病一種臨床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病發(fā)時,會出現心肌缺血、壞死或者缺氧等。發(fā)病時,患者突然感到心慌、氣短、胸痛、出汗等癥狀。臨床上采用心導管技術對患者的冠狀動脈進行疏通,提高心肌供血和供氧的方式進行介入治療[1]。冠心病介入術手術操作風險比較高,術后并發(fā)癥多,因此需要術后精心的護理。護理風險管理,不僅對患者入院的潛在風險進行管理,還會保護患者家屬及護理人員的人身安全。本研究對22例患者進行研究,探討護理風險管理在冠心病介入治療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22例冠心病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11例)和對照組(11例)。觀察組,男6例,女5例,年齡56-82歲,平均(65.2±6.5)歲;發(fā)病時間0.8-12小時,平均(2.5±0.6)小時;對照組,男8例,女3例,年齡55-81歲,平均(65.8±6.3)歲;發(fā)病時間0.6-12小時,平均(2.4±0.5)小時。兩組數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對比。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法。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宣教、飲食護理、術后康復護理和用藥護理等常規(guī)護理。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進行護理風險管理干預。管理內容如下:完善管理制度,對醫(yī)院護理工作資料進行總結,找出其中的不足,分析導致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的原因。并針對護理風險,制定相應的制度,預防措施、應急方案、處理方法等。建立風險質量監(jiān)督小組,對護理工作進行監(jiān)督。嚴格護理服務流程,對于一些不合理的護理流程和手術流程進行改善,保證手術工作和護理工作具有規(guī)范性、銜接性和系統性。對與風險有關的院區(qū)環(huán)境進行改善,針對手術區(qū)域的設備、工作流程和責任分工進行明確。合理分配醫(yī)護人員,做好醫(yī)護人員的后勤保障工作,保證他們有充足的工作精力。質量監(jiān)督小組定期到手術區(qū)域、病房進行檢查,保證風險管理落到實處。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發(fā)生護理風險事件例數、醫(yī)院績效考核分數以及患者及家屬護理滿意評分。績效考核分數和護理滿意評分滿分均為100分,分數越高說明指標越優(yōu)。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x±s)表示,檢驗值為t;計數資料用(%)表示,由x2檢驗,若P<0.05,則數據對比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出現風險事件比較,觀察組有1例管道脫落,1例穿刺點出血,風險事件發(fā)生率為18.18%;對照組有2例管道脫落,3例穿刺點出血,2例術中躁動,1例過敏反應,風險事件發(fā)生率為72.73%。觀察組風險事件發(fā)生率明顯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4.800,P<0.05)。
2.2兩組醫(yī)院績效考核分數及患者、家屬滿意度評分比較,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其本身血液循環(huán)出現障礙,供血不足,會造成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壞死[2]。冠狀動脈阻塞的原因是患者冠狀動脈內的脂質沉積,導致出現粥樣斑塊,阻塞血管,造成血管管腔狹窄,患者出現心絞痛等癥狀。冠心病發(fā)病急,對患者生命有威脅,及早進行手術救治,可以顯著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和預后質量[3]。
由于冠心病手術和護理中存在著很多潛在的風險,需要加強管理。護理風險管理,是對現有的護理模式進行有效的管理。通過對以往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制定合理的管理計劃,將潛在的風險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并針對緊急事件采取應急預案,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冠心病介入中的風險。
本研究中,將護理風險管理前的護理工作與實施護理風險管理的患者進行對比,結果顯示:與對照組(72.73%)相比較,觀察組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率為18.18%,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人員醫(yī)院績效考核分數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及家屬護理滿意分數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對冠心病介入治療進行護理風險管理,可以有效的減少穿刺點出血、術中躁動、管道脫落、過敏反應等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率,提高科室護理效率和水平,能夠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馮麗琴. 冠心病介入術中應用護理風險管理的效果分析[J]. 基層醫(yī)學論壇, 2017, 21(24):3226-3227.
[2] 虞春蘭. 護理風險管理干預對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護理質量及滿意度的影響效果分析[J]. 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 2019, 16(02):36-37.
[3] 婁邦秀. 護理風險管理干預對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護理質量及滿意度的影響[J].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7, 36(4):54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