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婷婷

【摘 要】目的:分析血液科護理臨床帶教中運用“微信群”的體會。方法:抽取在我院血液科實習的52名護士作為實驗對象,參照抽簽法分為甲組和乙組,各26名。甲組以常規帶教為主,乙組以微信群互動帶教為主,對兩組出科成績、自我效能、滿意度評分予以比較。結果:甲組理論、操作成績及自我效能、滿意度評分與乙組之間有明顯差異,數據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血液科護理臨床帶教中應用“微信群”的新型帶教方式有利于顯著提高護理帶教質量,值得臨床借鑒和大力推廣。
【關鍵詞】血液科;護理臨床帶教;“微信群”
【中圖分類號】G434;R4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3-0-02
血液科屬于內科學的分支,其主要負責對各種血液病進行治療。隨著近年來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細胞遺傳學、免疫學等多個學科的逐年發展和完善,血液病的治療技術及治療效果也得到了顯著性提升,其不僅可以確保患者生命安全,還能改善其生存質量[1]。鑒于此,血液科臨床護理帶教工作具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實習護士需要接受全面培訓方能更好的服務于患者。微信作為目前應用范圍較廣的交流溝通渠道,其在臨床帶教中同樣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抽取在我院血液科實習的52名護士作為實驗對象,分析血液科護理臨床帶教中運用“微信群”的體會。現對具體過程作以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抽取在我院血液科實習的52名護士作為實驗對象,參照抽簽法分為甲組和乙組,各26名;帶教老師共為5名,教學時間均在5年以上,且分別對兩組實習護士予以臨床帶教。甲組男4名,女22名,年齡范圍20-23歲,平均值(22.5±0.6)歲;其中專科10名,本科及以上16名;乙組男3名,女23名,年齡范圍20-24歲,平均值(22.7±0.8)歲;其中專科12名,本科及以上14名。比較兩組護生一般資料相關數據的差異,P<0.05,有本次對比價值。
1.2方法
對照組常規帶教涵蓋的內容:帶教老師以病例介紹的方式將有關護理問題提給實習護士,對護理期間針對性護理對策進行講解,并對最終效果加以評價。護士聽講解的過程中做好記錄,并對帶教老師設定的問題及時作答,將此過程中的相關注意要點進行記錄,以護理大綱為依據開展臨床護理。乙組在甲組的基礎上通過“微信群”進行互動帶教,涵蓋的內容:(1)確定帶教老師:要求其必須具備過硬的專業水平、超強的溝通能力和責任心、職業素養優秀、護師以上職稱。(2)創建微信群:帶教老師在實習護士入科后創建屬于血液科新入科護士的專門的微信群,并將所有參與實習的護士加入到群中。(3)任務分配:帶教教師以各學年科室的教學安排為依據,同時綜合實習護士的護理學、三基訓練等各項規定對相應的課件進行制定,同時對臨床應急演練、PICC護理操作等要進行錄像,上傳到微信群中,供實習護士分享,同時對每天的預習內容、學習內容、復習內容等進行分配,不定期抽查,以促使實習護士可對臨床護理操作盡快熟悉和掌握。(4)教學實施。帶教老師可在周一、周三、周五晚間7點-9點在線開展針對指導、實時問答教育等教學工作,前者是以護士具體狀況和需求點為準繩,調整最佳教學計劃,后者通過護士提出的問題和反饋結果,做出詳細回答。同時,帶教老師還可借助微信群督促護士完成作業,再借助對護士教學知識、技能要點掌握情況的評估,便于為其提供預習或復習計劃。(5)教學反饋。可將周日晚間7點-9點設定為“教學反饋日”,通過對日常教學過程中護士問題點的總結,以小組的方式鼓勵其對問題予以探討交流,若護士觀點正確且獨特則應予以鼓勵,若存在錯誤觀點則應及時糾正,再明確錯誤觀點的形成誘因,輔之臨床課題的探討,調動護士學習情緒,落實“微信群”在線互動的意義。
1.3觀察指標
出科前以考試的方式評定兩組的理論和操作成績、發放滿意度調查問卷和自我效能感量表,其中理論和操作成績是以《外科護理學》教材為準,以百分制評估護士成績情況;滿意度調查問卷以帶教老師的教學方法、溝通能力、專業水平、尊重學生與否、為人師表如何等為主要內容,百分制,評分越高說明滿意度越高。自我效能感量表是以GSES量表為準,共有1個維度,下設10個分項指標,各指標劃分為4個等級,即完全正確、多數正確、尚算正確、完全不正確,分值分別為4分、3分、2分、1分,總分為40分,得分越高說明護士的自信心越高[2]。
1.4統計學分析
所有研究中的數據處理均運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完成,其中的(x±s)行表示,使用t檢驗,當P<0.05的情況下,可充分證明有顯著性差異。
2 結果
甲組理論成績、操作成績及滿意度評分、自我效能評分均低于乙組的理論成績、操作成績及滿意度評分、自我效能評分,數據的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3 討論
對新入職的護士或剛從學校畢業的護生而言,臨床實習和規培階段是必不可少的過渡階段,這不僅要求強化理論知識的掌握及操作能力的提升,還需要更好的了解和認知成為一名真正的護理人員應具備的條件。血液科作為臨床重要科室之一,其臨床護理帶教質量會直接影響到護士的護理水平和能力。創建微信群并在護士入科時第一時間讓其加入到群中,即可得到帶教老師理論知識、專科技能操作的正確指導,還可將護士積極主動學習的能動性、自主性充分調動起來,進一步提高學習效果。血液科臨床護理帶教中微信群的應用,通過以某一病例為依據開展討論和分析,讓護士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意見,充分運用所學知識,并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實現資源共享,促進護士共同進步,切實提高血液科臨床帶教水平和整體教學質量[3]。
針對上述內容,可將血液科護理帶教中“微信群”運用的體會總結如下:
(1)微信優勢。現代生活背景下,手機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產品,實習護士更是人手一部,且在便于攜帶的前提下,有利于對學習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即在護士入科時可通過科室微信群的構建,借助專科理論、技能操作等資料的發放,在調動護士積極性和學習熱情的同時,減輕其對血液科的錯誤認識,增強學習效率。(2)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入科實習過程中,既是對專科知識的鞏固,更是對臨床實踐的整合,以便能夠保證臨床實習工作的穩步施行。(3)良性互動。帶教老師可借助微信群,組織實習護士討論某類問題/病例,便于護士對自身觀點的闡述,再依據線上線下咨詢的方式,預防差錯事件,增強其學習真心;有利于護士自行構建學習小組,以相互鼓勵和相互監督的方式,提高自身溝通能力,還可增強課余時間利用率。(4)實踐機會多。因實習護士自信心的增加,能夠在有效溝通患者、家屬的前提下,施行靜脈穿刺/靜脈采血等操作,在增加自身實踐機會的同時,強化帶教質量。(5)合理利用資源。微信群作為血液科實習護士的共同資源,不僅可及時向帶教老師反饋自身的問題,還可聯合其余科室資源,達到團隊協作和節約人力的目的。
在本組實驗中,甲、乙兩組理論成績、操作成績及滿意度評分、自我效能評分行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由此表明,血液科護理臨床帶教中應用“微信群”的新型帶教方式有利于顯著提高護理帶教質量,值得臨床借鑒和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 周燕.“微信群”在血液科護理臨床帶教中的臨床運用體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7,(12):112-113.
[2] 吳妙妙.“微信群”在血液科護理臨床帶教中的運用與體會[J].醫藥前沿,2014,(29):321-322.
[3] 張云萍,陸一春.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微課資源建設現狀及在外科護理學中的應用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8,36(16):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