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長紅

【摘 要】目的:探討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在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患者功能恢復方面的應用效果。方法:本研究自2018年3月開始,總研究時間為1年,選取68名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X組(n=34)和Y組(n=34),X組采用常規護理,Y組在X組基礎上進行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X組和Y組患者膝關節功能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結果:Y組膝關節功能優、良患者占比為91.18%,與X組(占比為67.65%)比較結果顯示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在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患者功能恢復方面的應用效果較好,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早期康復護理干預;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功能恢復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3-0-01
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是臨床常見疾病類型,其會嚴重影響患者的膝關節功能,對患者健康和生活非常不利[1]。隨著微創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成為此疾病治療的常用和有效的治療方式。但為保證此手術的治療效果,術后對患者進行相應的康復護理是非常必要的。本院針對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患者應用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取得較好的應用效果。在此基礎上。筆者下文中選取68名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在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患者功能恢復方面的應用效果,具體研究內容如下所示: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自2018年3月開始,總研究時間為1年。研究對象為68名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患者,共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其中X組34名和Y組34名。其中X組男女患者分別為18名和16名,Y組分別為18名和16名。X組年齡為(36.74±6.08)歲,Y組為(37.24±6.13)歲。X組左膝、右膝受傷患者占比為19:15;Y組為20:14。X組交通傷、墜落傷、體育運動傷患者占比為12:8:14;Y組為13:8:13。兩組各基礎指標比較結果均顯示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本次研究,并取得所有研究者同意。
1.2研究方法
X組給予常規護理,包含骨科常規治療和護理及膝關節功能鍛煉指導等內容。Y組在X組基礎上進行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包含:
術前心理干預:由于疾病的困擾,加之對手術效果的擔心,患者會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和抑郁等情緒。對此護理人員應積極將手術的作用、安全性及相應的成功案例向患者進行告知,以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療信心,并告知患者術后仍需進行長期的康復訓練,保證患者做好術后心理準備[2]。
術前康復指導:在術前引導患者通過聽音樂、讀書、進行深呼吸等方式以緩解患者的疼痛。術前指導患者進行足趾、踝關節、膝關節伸屈練習,直抬腿練習,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等,以便術后患者能夠積極有效的配合相應的康復訓練。
術后早期康復護理:在患者麻醉清醒后,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和腘繩肌等長收縮鍛煉,每天進行500次鍛煉,分5-10次完成。指導患者進行踝泵練習、直抬腿練習、側抬腿練習,此訓練內容每次時間控制在15-20min,每天訓練3-4次,其中直抬腿練習逐漸由被動向主動過度,其中首先協助患者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足跟離床15cm處,保持至力竭,然后慢慢放下,2-3次/日,隨著患者熟練程度提升,讓患者自行完成直抬腿練習。術后第四天應用關節功能訓練機對患者進行膝關節被動活動度練習,其中起始角度為0-10°,每天逐漸增加角度,一般10°左右。每個動作時間控制在2min,每次練習時間為30min,待患者適應相應練習后,每天對其進行2-3次練習。練習一周后,患者被動屈膝角度可達到90°,兩周后可達100-110°。術后2周,指導患者進行終末伸膝鍛煉,每次訓練時間控制在5min,每天進行3-4次訓練,隨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逐漸進行負重練習。
出院指導及隨訪:患者出院前依據患者的恢復情況,指導患者出院后仍按照術后相應訓練內容,遵循循序漸進原則進行相應的康復訓練。并且在患者出院后第1、2、3、6和12月分別對患者進行隨訪并指導患者進行復查,以對其進行進一步的指導[3]。
1.3觀察指標
測評X組和Y組膝關節功能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其中此指標采用的評測依據為Lysholm評分量表,其內容包含跛行、疼痛、交鎖、支撐、腫脹、不穩定、爬樓梯及下蹲等,其中總分值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膝關節功能越好,干預后患者評分數值超過95分表明患者膝關節功能為優,評分數值85-94分表明患者膝關節功能為良,評分數值65-84分表明患者膝關節功能為可,評分數值小于60分表明患者膝關節功能為差。
1.4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數數據(%)采用x2檢驗,計量數據(x±s)采用t檢驗,結果以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情況比較? ?結果顯示,Y組膝關節功能優、良患者占比為91.18%,高于X組占比67.6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3 討論
上述研究表明,對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干預后,膝關節功能優、良患者占比為91.18%,高于常規護理患者(占比為67.6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能夠有效促進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患者膝關節功能的恢復。因此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在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患者功能恢復方面的應用效果較好,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艷秋.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應用早期康復護理效果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8,10(17):174-175.
[2] 許美丹.早期康復護理用于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J].現代養生(下半月版),2017(6):238.
[3] 楊淑容.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17,15(28):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