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秀蘭

【摘 要】目的:探究達肝素鈉聯合阿替普酶治療產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效果。方法:以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產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90例納入研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給予阿替普酶治療,觀察組給予達肝素鈉聯合阿替普酶治療,對比兩組臨床療效。結果:在治療總有效率上,觀察組高于對照組;治療前,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D-D、FIB、CP、RCAI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肢體周徑、色素沉著評分、潰瘍面積均小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對比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達肝素鈉聯合阿替普酶治療產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療效顯著,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達肝素鈉;阿替普酶;產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5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3-0-02
妊娠期女性生理狀態會發生明顯的變化,血液處于高凝狀態,而在產后,需長時間臥床靜養,在缺乏活動的情況下,人體下肢深靜脈血液流動緩慢,甚至有可能凝結,阻塞血管,無法正常回流,引起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1]這一并發癥若未及時得到有效治療,會產生淤滯性潰瘍、繼發性靜脈曲張等后遺癥,而且,病情嚴重者,血栓脫落,轉移至肺部,引發肺栓塞,會危及患者性命。此次試驗在產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治療中聯用了達肝素鈉、阿替普酶,取得滿意治療效果,現將試驗結果作如下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
以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為研究時間段,將該時間段在我院收治的產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90例納入研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45例。采集患者基本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具體情況為:①對照組。最小、最大年齡分別為22歲、42歲,中位數年齡(28.12±2.43)歲;最短、最長妊娠時間分別為36周、41周,中位數為(39.05±1.26)周;最短、最長病程為1d、6d,平均為(3.61±1.08)d;②觀察組。最小、最大年齡分別為35歲、42歲,中位數年齡(27.96±2.27)歲;最短、最長妊娠時間分別為36周、42周,中位數為(39.21±1.30)周;最短、最長病程為1d、7d,平均為(3.75±1.02)d。對照組和觀察組在年齡、妊娠時間、病程等基本資料上無顯著差異(P>0.05),滿足對比研究的條件。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阿替普酶治療,將20mg阿替普酶注射液注入500ml 0.9%氯化鈉溶液中,以14至20ml/h的速度靜脈滴注。觀察組給予達肝素鈉聯合阿替普酶治療,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達肝素鈉注射液,皮下注射給藥,每日1次,每次200U/kg。兩組連續用藥6d后,對比其臨床療效。
1.3統計學分析
建立Microsoft Excel數據庫,應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對試驗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以百分率(%)表示計數資料,兩組采用x2檢驗進行對比;以(+S)表示計量資料,兩組采用t檢驗進行對比,若P<0.05,表示兩組數據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在治療總有效率上,觀察組為97.78%,高于對照組的80.00%,組間數據對比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治療前,觀察組D-D為(324.61±37.16)ng/mL,FIB為(396.32±47.85)g/L,CP為(1.96±0.35)mPa/ s,RCAI為(1.42±0.56)%,對照組D-D為(325.70±37.35)ng/mL,FIB為(396.52±47.73)g/L,CP為(1.98±0.33)mPa/s,RCAI為(1.43±0.57)%,數據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后,觀察組D-D為(114.28±26.54)ng/mL,FIB為(132.45±23.12)g/L,CP為(1.21±0.22)mPa/s,RCAI為(0.75±0.03)%,對照組D-D為(227.72±25.84)ng/mL,FIB為(223.75±23.81)g/L,CP為(1.58±0.25)mPa/ s,RCAI為(1.04±0.06)%,均高于觀察組,組間數據對比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3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比較
治療前,觀察組肢體周徑為(36.42±2.47)mm,色素沉著評分為(14.76±1.42)分,潰瘍面積為(5.98±0.64)mm2,對照組肢體周徑為(36.45±2.50)mm,色素沉著評分為(14.73±1.45)分,潰瘍面積為(5.95±0.63)mm2,數據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后,觀察組肢體周徑為(31.06±1.70)mm,色素沉著評分為(6.32±1.25)分,潰瘍面積為(1.73±0.35)mm2,對照組肢體周徑為(34.16±1.78)mm,色素沉著評分為(9.48±1.27)分,潰瘍面積為(3.25±0.41)mm2,均大于觀察組,組間數據對比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一種常見產后并發癥,影響不良,確診后應及時治療。阿替普酶為第2代纖維蛋白特性溶栓藥物,其賴基酸殘基可與血栓中的網狀纖維蛋白結合形成纖溶酶原,促使血栓溶解,且安全系數高,常用于溶栓治療中。達肝素鈉為低分子肝素鈉,抗Ⅹa活性強且持久,而且還有增強纖溶及保護血管內皮細胞的作用,抗血栓作用強,但出血危險性小,與阿替普酶聯用,可有效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2]
綜上所述:達肝素鈉聯合阿替普酶治療產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療效顯著;所以,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周臘,梁琴.達肝素鈉聯合阿替普酶治療產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研究[J].現代藥物與臨床,2018,33(7):1798-1802.
[2] 王英芬,謝霖,劉啟宏.低分子肝素鈣聯合阿司匹林治療產后下肢深靜脈軟血栓形成的臨床研究[J].現代實用醫學,2016,28(5):605-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