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 周靜 馬武開 申海艷



【摘 要】目的:探討基于微信平臺的自我管理干預在痛風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90例痛風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5例。對照組予常規管理模式進行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基于微信平臺自我管理干預。比較2組患者干預前后服藥依從性、生活質量評分、焦慮抑郁評分及血尿酸水平。結果:干預3個月后,觀察組服藥依從性較好及以上的人數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2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及焦慮抑郁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出院3個月后,觀察組血尿酸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結論:基于微信平臺的自我管理干預可有效提高痛風患者服藥依從性及生活質量,在改善焦慮抑郁情況的同時,有效降低血尿酸水平。
【關鍵詞】 痛風;微信;自我管理;服藥依從性;生活質量;焦慮抑郁
痛風是由于尿酸鈉晶體沉積在關節和其他組織中引起的慢性炎癥性疾病,臨床表現為反復發作的痛風性關節炎、高尿酸血癥及痛風石沉積等,在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同時,有著較大的死亡風險[1-3]。
大部分痛風患者可以通過藥物治療有效緩解疾病癥狀,然而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目前痛風的治療達標率并不理想[4-6]。研究表明,高水平的自我管理能提高慢性病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改善治療結局指標[7]。自我管理即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患者獲取一定的疾病知識及相關技能后,進行自我調整、自我保健,在增強患者主觀能動性的同時,防控疾病,減輕其帶來的社會經濟負擔[8]。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微信作為大的社交平臺被廣泛應用,基于微信平臺的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患者對疾病認知度及治療依從性,降低血尿酸水平[9]。本研究旨在探討基于微信平臺的自我管理干預對痛風患者服藥依從性、生活質量、血尿酸水平等的影響,為痛風管理模式的構建提供借鑒依據,現總結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采取便利抽樣法選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收治的痛風患者9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5例。觀察組男37例,女8例;年齡20~59歲,平均(39.80±10.15)歲;病程1~14年,平均(5.21±4.37)年;平均住院時間(10.81±1.79)d;高中及以上學歷30例,初中及以下學歷15例。對照組男39例,女6例;年齡18~62歲,平均(43.80±10.21)歲;病程2~13年,平均(4.14±3.39)年;平均住院時間(11.34±2.19)d;高中及以上學歷26例,初中及以下學歷19例。2組痛風患者以急性發作期為主,入院前均有痛風相關藥物用藥史,在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按照2015年美國風濕病學會(ACR)制定的痛風診斷標準[10]。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具有完全認知及行為能力;③知情同意且自愿參加本研究;④可通過電話聯系,能夠使用微信并具備微信溝通能力。
1.4 排除標準 ①惡性腫瘤患者;②合并心肝腎等功能不全者。
2 方 法
2.1 研究方法
2.1.1 對照組 患者住院期間根據醫囑進行基礎治療的同時,由責任護士和主治醫生指導進行常規自我管理。①飲食管理。指導患者急性期禁食高嘌呤食物,如動物內臟、海鮮、菌菇等。注意控制體質量,肥胖者應減肥,加強自身飲食管理。②用藥管理。患者入院期間,根據醫囑開具藥物服用提示卡,內容包括用藥時間、次數、劑量及注意事項等。指導患者在服用治療藥物時,不可擅自加減及停用,護理人員向患者講解藥物作用及注意事項。③疾病知識。利用查房及空余時間,向患者講解痛風相關疾病知識,積極采取正確的疾病應對方式。④情緒管理。對情緒壓力較大的患者給予心理指導,鼓勵患者積極向護士或家屬傾訴,樹立積極的疾病治療態度。患者出院后,囑其按時定期復診,由責任護士定時進行電話隨訪,了解居家情況,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疾病管理。
2.1.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基于微信平臺的自我管理干預,具體干預措施如下。①組建微信自我管理干預小組,成員由責任護士、主治醫生、護理研究生組成,責任護士及主管醫生均具有3年及以上風濕病臨床經驗,護理研究生為風濕免疫方向,小組成員要求能熟練應用微信功能,擅于溝通且團隊協作能力較強。②邀請患者入院時加入痛風微信群,并更改備注名為“姓名 + 年齡 + 電話號碼”,方便自我管理干預小組進行群管理及信息推送,每周推送2~3次,內容涉及痛風疾病知識介紹、治療及疾病自我監測等,要求通俗易懂,包括圖片、網頁鏈接和視頻資料等,囑患者及時進行閱讀及學習;干預小組通過微信群了解患者病情動態,對患者自我管理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集中討論,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并通過微信群提醒患者加強自我檢測并及時復診;③建立微信公眾號,由科室主治醫生及護理人員查閱資料后,結合患者需求,由專業人員進行定期推送,每周至少1次,內容涉及痛風飲食、用藥、疾病監測等自我管理方面。
2.2 觀察指標
2.2.1 服藥依從性 采用MORISKY服藥依從性問卷(MMAS-8)進行評價。該問卷由MORISKY等[11]在1986年研制,Cronbach's α系數為0.81,重測信度為0.95,共有8個條目,1~7題備選答案為是、否,分別記為0分、1分,其中第5題反向計分,第8題根據不同備選答案,分別記為不同的分數。量表滿分為8分,< 6分為依從性差,6~7分為依從性較好,> 7分為依從性好。
2.2.2 生活質量評價 采用1991年浙江大學醫學院社會醫學教研室翻譯的中文版SF-36簡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782~0.822,重測信度系數在0.720~0.986,可用于痛風患者健康生命質量評估[12]。量表包括36個問題,8個維度,采用Medical outcome trust記分方法,每個維度的得分范圍為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狀況越好。
2.2.3 焦慮抑郁情況 采用焦慮抑郁量表(HADS)進行評價。該量表由SNAITH和ZIGMOND[13]于1983年發表,Cronbach's α系數分別為0.79,0.80,主要用于測定患者焦慮和抑郁狀況。此量表包括焦慮和抑郁兩個亞量表,各占7個條目,每個條目按0~3分的等級計分,單數問題針對焦慮,雙數問題針對抑郁,得分范圍為0~21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心理健康情況越嚴重。
2.2.4 血尿酸 2組患者分別于入院時、出院時及出院3個月后,測定血尿酸水平。
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秩和檢驗或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結 果
3.1 2組患者服藥依從性比較 干預3個月后,2組服藥依從性較好及以上的患者均增加(P < 0.05),且觀察組服藥依從性較好的患者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3.2 2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干預3個月后,2組患者SF-36評分較干預前均顯著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3.3 2組患者焦慮、抑郁評分比較 干預3個月后,2組患者焦慮、抑郁評分與入院時比較均有所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且觀察組焦慮、抑郁改善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3.4 2組患者血尿酸水平比較 出院時,2組患者血尿酸水平較干預前均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出院3個月,2組患者血尿酸水平與干預前比較均顯著降低(P < 0.05),且觀察組血尿酸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4。
4 討 論
自我管理是患者持續性監測和增進自身健康的行為。通過疾病自我管理,可提高患者疾病認知和自我監控,改善健康狀況[14]。痛風為長期、反復發作的炎癥性疾病,極大地損害患者健康,并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其長期性特點,使得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并不理想,直接影響疾病的發生、發展,因此,患者有效的自我管理十分重要[15-16]。研究顯示,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目前痛風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處于中等水平。通過自我管理教育提高痛風患者認知水平及治療依從性,是延緩痛風發展的關鍵因素[17-19]。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也成為醫療衛生體系的新工具。研究顯示,移動應用程序在監控患者疾病行為的同時,幫助患者更好地了解疾病,深受痛風患者的喜愛[20]。微信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交流與學習工具,方便、快捷,使用人數眾多。基于微信平臺的自我管理干預,為醫護人員與患者之間提供了交流通道,在增進護患之間信任的同時,極大地節省了人力資源,近年來得到了廣泛的應用[21-23]。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干預3個月后觀察組服藥依從性、生活質量評分、焦慮抑郁評分及血尿酸水平均優于對照組,表明基于微信平臺的自我管理干預可改善痛風患者服藥依從性,提高生活質量,降低血尿酸水平,促進了患者的心理健康。基于微信平臺的自我管理干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痛風患者需要及時學習并掌握疾病知識及護理技能,提高疾病自護能力,從而更好地防治疾病。
綜上所述,基于微信平臺的自我管理干預具有方便快捷、患者接受度高等特點,為患者疾病知識的學習與自身情況的反饋提供通道,從而進一步改善服藥依從性,提高生活質量;然而,部分老年患者對于電子信息設備使用不夠熟練,難以納入觀察組,使得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來應加強相關人群的疾病管理研究,以對痛風患者進行更好的疾病管理。
參考文獻
[1] SABRINA MN,KRISTIAN Z,LARS EK,et al.Nutritional recommendations for gout:An update from clinical epidemiology[J].Autoimmun Rev,2018,17(11):1090-1096.
[2] FU T,CAO HX,YIN R,et al.Associated factors with functional disability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gout:a case-control study[J].BMC Musculoskelet Disord,2017,18(1):429.
[3] KUO CF,SEE LC,LUO SF,et al.Gout: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all-cause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J].Rheumatology(Oxford),2010,49(1):141-146.
[4] 龐雨冰.痛風達標治療影響因素及疾病活動評估的臨床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9.
[5] SCHEEPERS LEJM,BURDEN AM,ARTS ICW,et al.Medication adherence among gout patients initiated allopurinol: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 Researc Datalink(CPRD)[J].Rheumatology(Oxford),2018,57(9):1641-1650.
[6] 龍美麗.痛風病人護理研究進展[J].全科護理,2014,13(12):1061-1062.
[7] 張丹丹,雷曉慶,周惠娟,等.基于信息技術的自我管理干預對2型糖尿病患者效果的Meta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20,35(5):418-425.
[8] 劉凱,石天奇,姜艷.痛風患者自我管理內容及評價研究的現狀[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7,34(20):61-63.
[9] 常向鴿,祁盈盈,胡霜凝.基于微信平臺的健康教育在痛風患者中的應用[J].河南醫學研究,2019,38(23):4409-4411.
[10] 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2016中國痛風診療指南[J].中華內科雜志,2016,55(11):892-899.
[11] MORISKY DE,GREEN LW,LEVINE DM.Concurrent and predictive validity of a self-reported measure of medication adherence[J].Med Care,1986,24(1):67-74.
[12] 吳海燕.基于認知行為理論對痛風患者護理依從性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20,18(4):108-110.
[13] 孫洪芬,黃麗君,牟金香,等.醫院焦慮抑郁量表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篩查價值的研究[J].天津護理,2019,27(1):56-59.
[14] BONNER A,GILLESPIE K,CAMPBELL KL,et al.
Evaluating the prevalence and opportunity for technology use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patients:a cross-sectional study[J].BMC Nephrology,2018,19(1):28.
[15] 劉磊,呂小希,于一云,等.痛風治療藥物新進展[J].內科理論與實踐,2016,11(6):401-404.
[16] 馮健華,楊敏.出院后痛風患者診斷治療依從性的相關因素分析[J].重慶醫學,2017,46(5):604-606.
[17] 張凡.痛風患者自我管理現狀及影響因素的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7.
[18] 趙瑞麗,楊洪喜,郭立雙.延續性護理對痛風出院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質量影響的研究[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8,39(2):228-231.
[19] 張遂連.微信在痛風性關節炎出院患者延續性護理中的應用[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6,5(10):64-66.
[20] NGUYEN AD,FRENSHAM LJ,WONG MX,et al.
mHealth app patient testing and review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designed for self-management of gout patients:descriptive qualitative studies[J].JMIR Mhealth Uhealth,2018,6(10):e182.
[21] 鄧慧,王美青,季紅,等.基于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的微信教育對糖尿病腎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8,24(1):76-80.
[22] 程遠尊,祁夢君,張賢賢,等.微信集群干預對糖尿病前期病人飲食及血糖控制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8,32(12):1882-1885.
[23] 葉玉玲,戚建鋒,王文琴,等.微信平臺健康教育在痛風患者中的應用[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8,7(8):70-72.
收稿日期:2020-06-06;修回日期:20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