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燁 許錦清
摘要:在現代化進程中,傳統壯錦技藝的傳承面臨嚴峻的危機,急需搶救和保護。壯錦作為少數民族的符號,除了使用價值之外,還要思考其文化意蘊。本文從壯錦的藝術特色出發,結合當代發展策略,探討壯錦未來該如何傳承、發展與創新。
關鍵詞:壯錦;發展思路;傳承創新
壯錦形成于宋代,有桂布、僮錦等別稱。壯錦是嶺南一帶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織錦之一,是廣西少數民族文化的瑰寶。壯錦在整個壯族地區占據重要的地位,是壯族民俗文化的縮影。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壯錦,為我們研究少數民族織錦技藝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且不限于廣西,其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織錦提供了活態例證,對繼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曾作為貢品的壯錦,如今卻面臨嚴峻的傳承危機。內在原因是社會生產力的進步打破了壯族人傳統的生活方式,包括社會結構、文化傳統等。在歷史和現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下,社會發展與文化傳承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如何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和延續傳統文化,是我們面臨的一大難題。
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承延續大多靠老一輩言傳身教,艱難的傳承境地使得年輕一代望而卻步,也使得織錦技藝后繼乏人。空談文化情懷不過是紙上談兵,如何實質性地將壯錦再度推廣到大眾的視野中、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文化、促進壯錦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實現壯錦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才是考量壯錦出路的切入點。打造良好的經濟與文化生態圈,對繼承和弘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壯錦的文化藝術特色
壯錦藝術歷經千年發展,已經成為少數民族織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壯錦是在壯族人民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產生的,紋樣精美,大多反映了壯族人的生產、生活、對大自然以及本民族的熱愛,體現了民族文化,凝聚著壯族人民的美好向往,表達出真摯的情感,在滿足生活基本需要的同時,將物質的實用功能與精神需求緊密結合,是承載民族文化記憶的“活化石”。
(一)從文化之美的角度
壯錦的魅力不僅在于它是古老的、承載著民族文化記憶的“活化石”,也在于它呈現出了壯族人民獨特的審美風格,更因為它帶有民族的樂觀精神,凝聚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獨具魅力的民族文化符號。
(二)從造物之美的角度
傳統的壯錦以棉、麻線作經緯線平紋交織,常用于裝飾背帶、背面、背包、掛包、圍裙等,以大小萬字、幾何紋、井字紋、雙魚蓮花紋為主。圖案生動、有趣,充滿民族智慧,獨具民族特色。
(三)從技藝之美的角度
壯錦的織機是百年前就已經定型、再經過不斷改良的小木機,全機由機身、裝紗、提紗、提花和打花五部分組成。壯錦織造工藝復雜,至少需要經過15道工序、160個小時才能織造完成。壯錦織機及工藝不僅為我國少數民族紡織技藝的研究提供了實物參考,也是中國乃至世界紡織史進化過程的活態例證。
二、壯錦設計當代發展思考
傳承近千年的壯錦藝術,是少數民族文化符號的優秀代表之一。根據已有研究分析,無論是從藝術審美,還是從技藝解讀上看,壯錦基本處于信息整理階段,缺乏整體性和系統性。當代壯錦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已進入瓶頸期,壯錦只能出現在書本、博物館里,或者演化成廉價的旅游商品,失去了原有的文化藝術價值。傳統壯錦除家用外,還可作為禮品在特殊日子、重要場合使用,但在平常生活中比較少見。這就需要我們通過現代設計手法,將壯錦日常化、生活化,將壯錦的精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發揚民族文化,還擴大壯錦的社會影響力。
(一)壯錦目前發展的最大問題是不夠現代化
壯錦的適用范圍往往是全身,這種設計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忽視了壯錦的功能性和審美性。壯錦難打理、價格較高,不太適合做成全身服飾。如果做成小面積飾品,如在領帶、圍巾上使用,就會更容易被消費者接受。
(二)壯錦的市場困境
隨著現代紡織技術的迅猛發展,各類新穎織物層出不窮,各大品牌為搶占市場份額,積極宣傳品牌文化,嘗試與其他優秀文化相結合,創新設計理念,但這對采用傳統生產經營模式的壯錦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打擊。由于工藝繁復,傳統手工生產的壯錦耗時長、造價高、產量少、利潤空間小,織錦技藝瀕臨失傳,廣西當地對壯錦的扶持一直著重保護和搶救,但“非遺”不應該只作為藝術品而被束之高閣。即使現在有了機器可代替手藝人生產,但低迷的市場環境、保守的生產理念導致其難以真正被傳承下去,走出壯錦經濟與文化的低谷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三)政府的扶持、保護與資金傾斜
2006年,壯族織錦技藝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后為響應國家號召,地方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支持壯錦文化發展,鼓勵各單位定制壯錦產品作為交流紀念的伴手禮,以此宣傳民族文化。在政府的幫扶下,壯錦也與當地的旅游行業形成聯動,將其用于制作旅游紀念商品,以推廣民族特色。但單靠政企訂單與旅游紀念品是無法快速讓壯錦“走出去,引進來”的,資金的傾斜、政策的優惠則有利于吸引外來企業對壯錦的開發。“長江后浪推前浪”,要鼓勵青年創業,年輕人具有突破性的思維與敢想敢做的沖勁,是突破文化禁錮的的關鍵。
(四)壯錦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將壯錦與現代服飾品設計相結合,廣泛地運用到生活的各個領域,可以通過衍生產品的研發、與多種傳統文化結合、與名家設計相結合、與知名品牌聯名開發等方式來推廣。
《廣西通志》載:“壯錦各州縣出,壯人愛彩,凡衣裙巾被之屬莫不取五色絨,雜以織布為花鳥狀,遠觀頗工巧炫麗,近視而粗,壯人貴之。”傳統的壯錦工藝精湛、色澤艷麗、工整嚴謹,但圖案拙樸、樣式較為單一。作為日常用品的傳統壯錦,主要用于被面、背帶、腰帶、頭巾等生活用品的裝飾。現代壯錦的運用往往是“拿來主義”、生搬硬套,只是簡單地將其運用在全身服裝中,卻忽視了壯錦本身的特點和市場接受程度。
這需要我們深入研究傳統手工藝產品的市場拓展途徑。壯錦不能只是停留在具有觀賞性的工藝美術品層面,還應該積極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為更廣泛的人群、尤其是年輕人所接受。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在拓展產品市場、提升經濟效益的同時,提升社會效益。
“一帶一路”促進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輸出,廣西作為東盟開放的前沿和平臺,其本身所擁有的優秀文化資源與東南亞各國實現交流與輸出,壯錦的發展出現了最好的契機。
想要讓壯錦融入百姓家,首先要讓其商品價值為大眾所認可、推崇,這關乎壯錦與其他優秀民族文化的結合。在以往單一文化的基礎上加入新元素,能讓其受眾面更廣泛,有利于增強民族之間的認同感。俗話說“眾口難調”,原始、單調的文化總不如新事物來得豐富多彩,這需要在保留傳統特色的同時敢于嘗試將不同文化進行融合、大膽創新。
壯錦的連續幾何紋樣在拙樸中帶著幾分趣味,與拜占庭的“馬賽克”畫風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筆者曾嘗試將壯錦與漢服相結合,采用壯錦紋樣中較為典型的“雙魚蓮花紋”作為主體,設計了一系列富有傳統文化內涵的服飾品,成品頗為靈動。在與多數漢服文化愛好者的交流中發現,有很大一部分人對服飾復原抱有執念,但市面上多數所謂的復原不過是將紋樣印刷到紡織品上,空有其形而無其神,可以嘗試將壯錦作為復原其他民族服飾的新材料。
“嬌貴”是多數織錦的共有特性,制作耗時費力的壯錦在步入市場時缺乏價格優勢。人是保護非遺文化的關鍵,現代科技的進步也為文化產業的開發提供了多元的選擇。為了適應市場的需求變化,也可將依附于圖案紋樣的壯錦文化結合不同材料進行創新。在以往研發壯錦產品的基礎上設計新的產品和圖案紋樣,與現代潮流結合,賦予壯錦新的功能使命和元素概念,豐富民族文化內涵。
因為民間的東西比較原始、單一、粗糙,和現代多元化社會相比,容易被人厭倦。為了讓其在保留傳統特色的同時更加豐富多彩,我們正嘗試著讓不同民間文化相互融合。良莠不齊是民間文化的一大缺點,未經篩選整合的事物總會帶有原始的粗糙,與現代多元的社會文化相比,簡樸單一的民間文化顯得尤為單調。嘗試與不同文化元素相互融合、豐富文化內涵有利于衍生產品的推廣與銷售。壯錦文化亦是如此,可以嘗試與名家設計、網紅、買手等合作,與知名品牌聯名開發,更新樣式,生產符合消費者審美的產品。
三、結語
立足壯錦的歷史與傳統,著眼于壯錦的現狀與問題,致力于壯錦的發展,強化織錦者的現代審美與產品意識,同時也要提升高級藝術人才對傳統壯錦的了解與重視程度,并積極將壯錦運用在藝術創作之中,打破人們對傳統壯錦的固有印象,讓壯錦產品更加時尚、更貼合當代人的生活。
基金項目
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2019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現代技術下壯錦設計與研究—以服飾品設計為例”(2019KY0080)
蘇 燁
1986年生,女,廣西桂林人,廣西師范大學設計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服飾創新設計與研究。
參考文獻
[1]錢小萍.中國織錦大全[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4.
[2]邱春林.手工技藝保護論集[M].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8.
[3]張宗登.“雅”的審美范式與價值重構—兼論民間手工藝的價值評判[J].藝術評論,2019(07):164-173.
[4]王曉昕,黃德荃.從“手工藝”到“手工的藝術”:論當代工藝美術手工新價值[J].美術觀察,2015(11):126-127.
[5]樊道智,萬輔彬.少數民族地區傳統工藝振興的困境與出路—以壯錦為例[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24(04):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