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溢
內容提要 2020年春節期間,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中國紀檢監察報》立足紀檢監察工作實際,整合優勢資源、精準設置議程、融通報網端微,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有力輿論支持,彰顯出中央重點黨報的政治站位與行業性機關報的專業力量。
1月29日(農歷初五),《中國紀檢監察報》結束休刊提前出報。報紙立足紀檢監察工作實際,以“田忌賽馬”戰術,整合優勢資源、精準設置議程、融通報網端微,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有力輿論支持,彰顯出中央重點黨報的政治站位與行業性機關報以弱勝強的專業力量。
1月24日(除夕)起,國家衛健委開始通報24小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短短4天時間,確診病例從1287例激增至5974例,疫區也從湖北武漢迅速擴散到全國19個省(區市)。隨著數字的不斷攀升,社會輿論對疫情防控的關注度呈現井噴態勢。
作為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機關報,《中國紀檢監察報》專司紀檢監察新聞報道多年,主責主業與疫情防控相距甚遠。但報紙將機關報弱勢轉變為報道優勢,充分發揮體制機制、信息渠道和人員專業等資源優勢,在戰“疫”報道中構建起紀檢監察機關、黨員干部、全社會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多層次報道格局。
體制機制優勢——為實現監督全覆蓋,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在中央黨政機關、國務院各部委及中管企業、中管金融企業和高校均派駐了紀檢監察組(機構),《中國紀檢監察報》與他們長期保持著密切的聯絡溝通機制。1月27日起,在京工作組派出一名工作人員,專門聯系各部委,特別是衛健委、交通運輸部、工信部等抗疫一線部門及其派駐紀檢組,第一時間參加新聞發布會,實時掌握紀檢組履職動態。1月29日至2月2日,5天時間報紙共刊發涉及衛健委、工信部、財政部、交通運輸部、體育總局、發改委、海關等多個部委抗擊疫情的10余篇消息,第一時間傳達中央聲音,助力穩定輿情。比如,1月29日,《中國紀檢監察報》記者專訪工業和信息化部有關司局負責同志,以《口罩產能逐步恢復》為題從口罩短期供求、長期產能、國際采購、應對舉措等方面,詳細解答了公眾關心的“一罩難求”等疑問。
信息渠道優勢——《中國紀檢監察報》在全國各省(區、市)和重點城市設有43個記者站,同時各采編部門各自擁有高達500人的微信群、QQ群等征稿平臺,能夠實現線索搜集、稿件收集、信息反饋直達鄉鎮一級。春節假期,在各地各部門全力投入戰“疫”的情況下,新聞媒體對基層黨員干部,特別是紀檢監察干部參與抗擊疫情的關注并不多。《中國紀檢監察報》將渠道優勢轉變為內容優勢,提前將目光對準沖鋒在前的黨員干部,先聲奪人。1月29日起,工作組在京和離京人員利用征稿平臺聯采聯動,陸續刊發《抗擊疫情工作推進到哪 監督檢查就跟進到哪》《各地紀檢監察干部強化監督檢查 推動防控工作嚴格落實》《深入防控一線主動履職》等一批反映黨員干部,特別是紀檢監察干部沖在一線抗擊疫情的綜合性報道。值得一提的是,2月1日,在6名基層黨員干部的協助下,本報記者獨家采訪了中建三局參與雷神山醫院建設的3名建設者,用他們的親身經歷講述了與時間賽跑抗擊疫情的故事,引發廣泛關注。
人員專業優勢——疫情暴發正值春節假期,《中國紀檢監察報》一大半記者離京探親,分布在包括湖北、浙江、河南等地。《中國紀檢監察報》將不利條件轉變為有利契機,本著確保采訪安全和不添亂的原則,要求離京記者結合當地實際,采取多種方式深入采訪報道。從1月29日開始,報紙眾多離京記者紛紛傳來《我的大年初一》《90后夫妻的請戰書》《我們的城市會好的》《你在醫院我在紀委我們并肩戰斗》等大量鮮活生動的現場通訊。1月29日,農村基層“硬核”防控措施吸引網友目光,《中國紀檢監察報》河南籍記者第一時間采寫《鄉村大喇叭響起來》一文,介紹老家農村打通防控疫情信息的“最后一公里”的舉措。1月31日,《中國紀檢監察報》湖北荊州籍記者獨家報道了當地中心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副主任龔建化,將疫區一線醫務工作者逆風而行、不懼生死、負重前行的感人故事傳達給每一位讀者,傳遞出《等疫情結束我想跟他們擁抱》的決心與希望。
隨著疫情日益復雜嚴峻,突發輿情事件不斷出現。從初期的信息公布不及時到“吐槽”個別政府部門,再到批評失職,公眾的反感和不良情緒的蔓延給主流媒體輿論引導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中國紀檢監察報》總編輯親自指揮,每天召開網上策劃會,安排次日見報稿件,商定下階段報道重點,制定采訪計劃與步驟。報道工作緊緊圍繞黨中央和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工作部署,堅持姓“黨”又姓“紀”的政治定位,按照穩定大局、聚焦主業、回應關切的脈絡精心設置議程,分步驟積極引導輿論,展現出專業的輿論引導能力與危機公關素養。
穩定大局——危急時刻,黨報報道必須安定人心。疫情暴發初期,謠言四起,加之信息公開的滯后,一些群眾陷入恐慌,社會不穩定因素加劇。特別是1月23日“封城”前500多萬人離開武漢的消息,更讓當地黨和政府部門公信力受到致命打擊。《中國紀檢監察報》第一時間刊發評論員文章《讓黨旗在防控疫情斗爭第一線高高飄揚》,號召廣大黨員干部挺身而出、英勇奮斗、扎實工作,要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積極主動履職,強化政治監督,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凝心聚力。與此同時,《奮戰在抗擊疫情最前線》《疫情面前我們都是戰士》《援鄂醫療隊成立臨時黨支部 讓黨旗高揚在第一線》等展現黨員干部先進事跡的稿件陸續刊發,為增強全國人民萬眾一心抗擊疫情信心營造了良好輿論氛圍。
聚焦主責——防控疫情,紀檢監察專業屬性要凸顯。在確保輿情穩定的基礎上,《中國紀檢監察報》立足職責定位,對紀檢監察干部履職監督展開全方位報道。1月29日起,先后有近40篇通訊對駐體育總局、交通運輸部、國家海關紀檢監察組及浙江、安徽、云南、吉林、北京、海南、江西、四川等16個省(區、市)紀檢監察機關履職監督進行集中式報道,大大激發了各地紀檢監察干部奮力抗擊疫情的斗志。2月1日,報紙刊發評論員文章《為打贏阻擊戰提供堅強紀法監督保障》,要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全力支持配合各部門開展疫情防控工作,加強對公職人員履職盡責、秉公用權等情況的監督,為紀檢監察機關抗擊疫情指明了工作方向。
應對危機——1月29日,中央指導組派出督查組趕赴疫情防控形勢嚴峻的黃岡市督查核查,該市衛健委主任、疾控中心主任唐志紅竟一問三不知。新聞曝光后,引發群眾強烈不滿,社會關切迅速轉向執紀問責主體——紀檢監察機關。應對突發輿情事件,一方面要保障黨、國家和人民利益不受損害;另一方面也要綜合考慮,滿足公眾的知情權,疏導情緒、引導輿論,避免產生次生輿論災害。鑒于唐志紅被火速免職,《中國紀檢監察報》沒有跟進渲染與炒作,而是于次日在頭版刊發評論員文章《在斗爭中經受考驗》,要求各級黨政領導干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干部堅守崗位、靠前指揮,在防控疫情斗爭中經受考驗。一方面回應了社會關切、穩定人心,另一方面也對廣大黨員干部進行鼓舞與鞭策,避免了次生輿論災害的產生,堅決守護了主流媒體的輿論陣地。
1月23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發布消息: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成立新聞傳播中心,負責《中國紀檢監察報》、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客戶端、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的建設管理。此次戰“疫”報道也成為《中國紀檢監察報》全媒體報道首次“大練兵”。在時間緊、任務重、人手少的情況下,報網端微打破部門壁壘,樹立大編輯部意識,工作人員24小時協同作戰,從稿件配置、時機把控、形式互補等方面入手,全力打造全媒體傳播體系。
稿件配置注重受眾細分——報紙、網站稿件的統一歸集、統籌調配,為全媒體傳播創造了更大發揮空間。臨時編輯指揮部根據媒體特性和受眾細分差別,將報紙側重面向紀檢監察干部的深度、獨家報道;網站、客戶端側重面向全社會的寬領域報道;微信公眾號側重受眾關注度較高的熱點問題點對點推送。春節期間,微信公眾號以科學抗疫、感人故事為主,每天在不同時段推送4-5條信息,累計推送30余條。再比如,網站、客戶端實時播發基層查處抗“疫”不作為、亂作為問題的稿件,有效彌補了報紙版面有限的缺陷。
時機把控注重雙向互動——作為優秀黨務政務網站,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受眾廣、影響力大;作為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機關報,《中國紀檢監察報》的權威性、公信力也不容置疑。雙向互動在于打好精準播發的“時間差”。對于大眾媒體都能獲取的中央指示精神、每日疫情等信息,充分利用新媒體時效優勢,先上網后見報,報網相互依托,提高信息到達率。針對獨家采訪、評論文章等原創稿件,則由《中國紀檢監察報》首發,再利用網、端、微平臺擇優二次傳播,實現了受眾數量和廣度的最大化。比如,《中國紀檢監察報》首發的《等疫情結束我想跟他們擁抱》《當警察就要守護一方平安》《與時間賽跑的雷神山醫院建設者》等獨家報道和評論員文章,經網站、客戶端轉發后點擊量大幅提升。

形式互補注重靈活多樣——有了網端微的技術加持,新聞報道得以融合采用文圖、聲音、視頻等多種表現形式,《中國紀檢監察報》以前無法達到的傳播效果在戰“疫”報道中得以實現。比如,網站2月4日播發的短視頻《湖北黃石防疫督察歸來》就是臨時編輯指揮部征集的線索。短視頻的拍攝者就是當地紀檢監察干部,短視頻的平民視角與平實語言增強了戰“疫”報道的互動性與多元化,讓人耳目一新。再比如,報網互動聯合推出的“字里行間”欄目,1月31日第一期《別來無恙:你別來,我無恙》緊密結合防疫形勢,賦予“別來無恙”新的含義——“你別來,我無恙”,頗具創意,被大量年輕網友轉發。
戰“疫”還在繼續,報道永不停息。《中國紀檢監察報》的戰“疫”實踐表明,在競爭激烈的全媒體時代,專業性新聞媒體并非無可作為,只要充分調動一切優勢,同樣可以在主流媒體輿情戰場上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