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涂博文
內容提要 湖北省將建設縣級融媒體中心作為一項重大改革,堅持一體化思維,實施“移動優先”策略,從政策環境、制度設計、內容生產、技術更新、人才培養等多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嘗試,形成了一些規律性認識,明確了今后工作的重點,為其他地方加快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提供了借鑒。
2018年8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一年多來,湖北省把加快建設縣級融媒體中心作為鞏固基層宣傳思想陣地的重要抓手,積極調動發揮基層主動性、創造性,著力推進全省60家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有序鋪開,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一些思考。
湖北在前期工作中采取的主要做法包括:樹牢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
一是改進政策供給。湖北省委宣傳部和各縣市黨委宣傳部門都將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作為夯實主流輿論根基、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治理應對基層宣傳思想陣地“水土流失”、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項重大工程。省內各縣市黨委政府立足縣域實際,用足用活政策,研究出臺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和措施支持本地縣級融媒體中心加快改革、深度融合,賦予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最重要、最直接的核心資源。在資金投入上,各地普遍采取了“公益二類管理,一類財政保障”的方式,徹底化解了基層媒體曾經“等米下鍋”的尷尬。在機構編制上,各地基本上都做到了相比原縣級廣電臺人員編制略有增加,進一步加強了領導班子的配備,增加了一定比例的領導職數。
二是強化平臺支撐。湖北首創“以省帶縣、借梯上樓”的建設模式,建成長江云省級平臺并持續迭代,形成“標配頻道、共享專題、全媒行動、聯動直播、創意表達”五種形態的傳播方式,根據不同需求實現個性化定制、差異化發展。采取“1+N”模式引導各地縣級融媒體中心接入長江云平臺,助推縣級媒體“跨地組合、區域聯動、成片開發”,夯實組織再造、流程重組、機制創新的根基。目前,長江云已實現省市縣三級全覆蓋,湖北17個市州及所轄縣(市)120個以“云上”系列命名的官方客戶端全部建成上線。一些民族地區、貧困地區、邊遠地區借助省級平臺,共享全省的技術、流量、內容、用戶等各類資源紅利,凸顯了“后發優勢”。長江云還著力打通數據平臺,按PGC(機構媒體)+OGC(政務部門)+UGC(自媒體)模式打造內容數據庫,依托廣電收視數據、廣電網絡和IPTV用戶數據、長江云平臺用戶數據等打造用戶數據庫,打造信源統一、入口唯一、分級處理的信源數據庫。
三是優化資源配置。面向全省引導各地將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看作一場打破傳統媒體格局的重大改革,針對各融媒體中心大多由原縣級廣電臺轉化而來的實際情況,強調“跳出廣電建融媒”,摒棄“媒體融合就是報刊、廣播、電視、新媒體簡單相加”的錯誤觀念,不僅僅關注集中辦公、物理融合,更注重有效推進實質上的流程再造、業務融合。許多縣市在啟動機構改革的同時就按照融媒體新聞生產和傳播規律采取“大中心制”的辦法,規劃設立了統一的指揮調度中心、采編制作中心、運營維護中心、保障服務中心等,從部門設置、工作機制上實現策劃、采編、發布、經營、管理一體化。不少縣市都根據新的部門設置,優化調配力量分布,改革重塑工作流程,經過一段時期的磨合,多數基層新聞工作者已基本適應了融媒體的生產方式。如赤壁市融媒體中心除了自有的8個平臺外,還負責管理維護31個市直部門和17個鄉鎮(辦、場)政務信息網站。市民通過云上赤壁問政欄目“下單”發布訴求,問政平臺第一時間給相應部門“派單”,部門及時“接單”解決問題,市紀委監委跟蹤“督單”,全市90多家單位部門入駐,回復率100%,處理辦結率98%。
四是抓住新聞主業。融媒體中心的本質屬性是媒體,核心業務是新聞生產傳播。各地突出融媒宣傳創新,既聚焦重大主題,也關注本地活動、特色亮點和身邊事,制作接地氣、有溫度、好傳播的新聞產品,實現產品從可讀到可視、從靜態到動態、從一維到多維的升級轉化。綜合運用多個終端,打通多個平臺,努力構建分眾傳播、分類覆蓋的格局,重點按照“一地一端”原則精心打造“云上系列”移動客戶端,著力豐富信息含量、創新報道呈現、增強互動聯系、改進用戶體驗,達成“新媒體首發、全媒體跟進、融媒體傳播”的效果。高度重視到達率、接受度。如秭歸縣融媒體中心創新探索“融媒指揮中心+移動直播車+TVU4G無線傳輸背包+無人機”全域可視化巡航模式,為新聞傳播和應急指揮探索了新路徑,并與39個單位簽訂政務新媒體托管協議,負責500余個欄目4萬余條政務信息發布,2019年發稿量增長8倍多。
五是豐富應用服務。按照“媒體+政務+服務”的定位,在做大做強媒體這一核心功能的同時,積極做精做優政務服務、生活服務等其他基本功能。在省級層面,著力打通長江云平臺同鄂匯辦、楚天云等其他綜合服務平臺的有效連接,積極協調解決核心數據分享、流量入口分配等核心問題,推動與社會民生聯系緊密的省級職能部門帶頭入駐平臺,為各地縣級融媒體中心開展服務提供支持。在縣市層面,引導各地認真分析群眾需求,依靠拓展公共服務領域效果增強用戶黏度。如保康縣融媒體中心運用大數據分析歸集群眾需求,在中心一樓大廳設置線上線下“互動空間”,為群眾提供新聞爆料、網上辦事、生活繳費等服務,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百米”。鶴峰縣融媒體中心2019年組織全民越野登高賽、茶商大會、全民廣場舞、全縣紅歌合唱比賽、少兒才藝大賽等大型直播40余場,累計收看人數過1000萬。
六是突破瓶頸制約。制約主要集中在“兩缺”:缺人才、缺技術。在缺人才的問題上,一方面,堅持因地制宜、務實求效,不盲目追求“高大上”,不強調“為我所有”,更重視“為我所用”。靈活采取多種手段引進、借用、聘用服務期限不等的專業人才,通過項目合作、服務外包、技術轉讓等方式打通阻礙基層媒體融合發展的技術壁壘;另一方面,下大氣力培養造就自有人才隊伍,充分發揮考核評價體系指揮棒作用,徹底重建一整套貫徹一體化思路、適應網絡媒體特點、滿足融合傳播需要、體現移動優先導向的綜合考評體系。赤壁、房縣、大冶等地重點改革選拔任用機制、激勵分配機制,拿出真金白銀、真情實意吸引人才、激勵人才、留住人才。
在缺技術的問題上,強調不單純求新求快,不“領跑”而“跟跑”,不刻意追求原創更重視學習先進,引導各地學習借鑒“新款”“熱款”“爆款”,力爭將好產品背后的好點子、好技術、好形式研究透、學到手,靈活地用到自己的產品策劃制作當中。同時,堅持“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苦練內功,促進自身技術人才隊伍加速轉型升級。鶴峰、宜都、羅田等多地紛紛積極到國內先進兄弟縣市考察學習,邀請省內外優秀技術專家團隊開展專題培訓近百場,組織幾十批骨干人員到中國傳媒大學、人民網等高等院校和中央主要媒體實習實訓。
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是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湖北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仍有短板,下一步需要下大氣力在以下四個方面尋求突破。
一是加大政策保障力度的發力點。政策保障要對路、管用,就要針對癥結、對癥下藥。在實踐中發現,現在迫切需要明晰縣級融媒體中心的機構定位,應當堅持用“二類管理、一類保障”的辦法兜住底數、放開手腳,鼓勵更多有條件的地方通過自身努力不斷緩解基層媒體的生存壓力,改善經營狀況,為縣市媒體在輿論場中贏得空間、贏得地位松綁助力。
在數據資源上向基層媒體傾斜,下大力統籌協調相關服務部門、窗口單位開放數據接口,以融入全縣綜合治理,提升縣級融媒體中心的綜合性和服務性。推動各地大力破除體制機制壁壘,制定出臺實在管用的專項政策,推進縣級媒體機構、資源、人員深度整合,推動各類傳播資源、社會資本有效聚合。統籌研究適應地方需要的人才培養和保障機制,突破人才引進方式,建立“人才候鳥”機制,建立完善人才引進、薪酬管理、采編考核、創客孵化等創新激勵機制,重點支持解決優秀人才的身份和待遇,形成更多可借鑒、可延伸、可落地的運作模式,確保人才用得成、留得住、干得長。
二是加強建設指導和規范管理。緊密結合縣域實際,通過平臺的全面融通、資源的全面優化、運營的全面對接,避免“形”似而“神”不似的“假融合”,避免缺乏市場競爭力和傳播影響力的“倒融合”。省級層面仍應繼續加強對各地的宏觀指導,不斷健全指導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系統化、“一攬子”規范性文件,用制度把一些好做法、好經驗固化下來、推廣開來,防止“人走茶涼”。堅持管建同步、管建并舉,注重把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同縣級媒體結構調整、優化布局、改革創新結合起來,同加強輿論環境整治結合起來,同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結合起來。對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功能定位、發展方向、建設路徑等有清晰的認識,有充分縝密的調研和規劃,量力而行、持續發力。建設之初不能盲目上項目、鋪攤子,努力打造媒體融合發展的生態系統。避免形成資源浪費、低效失效的“面子工程”,虎頭蛇尾、尾大不掉的“爛尾工程”,功能無序疊加、內容無限擴充、建設無休無止的“胡子工程”。
三是推動省級平臺提升支撐保障能力。持續加強對省級平臺的投入扶持力度,按照“區域性、生態級、樞紐型”融媒體建設思路,通過組織、流程、機制、產品、生態、價值、優勢再造,持續打造一個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省級新型主流融媒體平臺。
加大對省級平臺建設的跟蹤指導,重點提升平臺的管控能力、運營能力,提高平臺安全性、可擴展性和智能化水平,積極幫助支持省級平臺不斷完善政務服務和綜合服務功能,改進用戶體驗。發揮特色,推動省級平臺率先把“媒體+政務”“媒體+服務”“媒體+問政”“媒體+旅游”“媒體+電商”等理念落到實處。繼續推動共享“云稿庫”“中央廚房”,破除媒體界限和部門藩籬。繼續引導各縣級媒體立足縣情實際接入省級平臺,遵循統一的技術標準,共享免費迭代升級的紅利;遵循統一的平臺標準,使縣級媒體跨地組合、區域聯動、成片管理成為可能,為縣級融媒體中心的組織再造、流程重組、機制創新筑牢根基。
四是發揮地市一級在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中的積極作用。當前,對縣級融媒體中心未來的發展方向已經形成了基本共識,各地改革建設方興未艾,然而地市一級主流媒體的融合發展和下一步改革應當說仍沒有形成統一思路。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當前地市一級主流媒體參與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愿望十分強烈、定位卻顯尷尬、訴求時有矛盾、合力尚未形成。
由于各地綜合實力、社會發展條件的不同,不少地市對此有不同的理解,有的打算自建地市級平臺,讓下屬的各縣級融媒體中心先接入地市級平臺,再整體接入省級平臺,省級平臺給予地市級平臺充分的管理授權;有的希望省里下沉核心數據資源,允許條件較好的地市級媒體參與省級平臺建設,甚至脫離省級平臺另外搭建平臺,形成一省多平臺良性競爭的局面;有的坦陳發展靠后的地市主流媒體生存已十分困難,無暇顧及基層媒體改革發展,急于“甩包袱”“卸擔子”。對此,應抓緊統籌研究、通盤考慮省市縣三級媒體融合發展問題,進一步明確地市一級在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中的定位,從國家和省級層面幫助指導各地理順上下關系,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加強對地市主要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宏觀指導,積極帶動各地找準前進方向,看清改革路徑,解決實際困難,共同助力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