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0年1月26日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未來編輯部”校園媒體發出“抗擊新冠肺炎|南大學子防疫觀察”系列的第一篇作品開始,不少學生稿件得到相當高的社會關注。參與這個項目的南大新傳的指導老師們,也每每被兄弟高校的同行詢問:“你們是怎么組織這次活動的”?
作為參與這次教學實踐項目的一員,我很愿意分享幾點個人感受,并期待與大家一起探討,在數字化時代,直面重大突發社會事件的新聞實踐教學有哪些可能的創新之處。
優秀的新聞人才應該具備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敏銳的新聞意識、專業的采寫能力和不斷應變的韌性。任何模擬情景下的演練,都比不上復雜社會現實中真刀真槍的實踐。但是“真實踐”的難度也可想而知,就拿此次疫情觀察實踐項目來說,正值假期,學生老師們都星散各地,如何組織?疫情之下,學生們各方面的安全是第一位的,如何保障?稿件真實性、可讀性、尺度分寸,如何把關?實踐項目如何可持續地開展下去?等等,這些問題我們也是在“做中學”,逐漸反思和總結的,并沒有什么先見之明?,F在看來,南大新聞傳播學院的幾位老師能領著一個逐步壯大的學生觀察小分隊,持續推進這個疫情觀察系列實踐項目,可能與下面三個因素有關。
第一,新聞敏感和社會責任意識是最好的“動員令”。南大新傳的周海燕教授是最早倡議這個項目的老師,武漢一封城,她就考慮如何找一些已經回到湖北的同學來觀察和記錄這一重大事件。周老師的想法與學院幾位老師一拍即合,大家十分默契地自動組隊,開始為這樣一個純粹自發的、不在任何教學大綱和課程名單上的“編外”項目貢獻力量。到目前為止,每位老師的工作量已不亞于上了一門正式的課程。
更讓人欣慰的力量來自學生。最初的疫情觀察小分隊僅招募人在湖北的同學,此后隨著疫情擴大,我們討論后決定從2月5日開始,小分隊的參與者不再限于湖北同學,只要想在此時親身參與觀察記錄當下中國最重大社會事件的同學,都鼓勵和歡迎。2月5日那天,幾位指導老師將疫情觀察小分隊的微信二維碼轉發到我們教過的新聞課程群中。我們在轉發時介紹說這個項目是“同學們自愿參加,老師們義務指導。特殊時刻,讓我們用專業的力量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僅僅幾個小時,小分隊成員就從20多人猛增到了166人。也許是因為我們很幸運地碰上了一批好學生,但我們深信,年輕的學子們并不都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我們在動員組織學生們,反過來,學生們也在用他們的態度、行動鼓勵和鞭策著老師們。
第二,組織是行動的有力保障。如上所說,“抗擊新冠肺炎|南大學子防疫觀察”實踐項目完全是意料之外的,但是它能一路運作下來,首先離不開學院一個已經長期存在的“組織”——“未來編輯部”。“未來編輯部”既是南大新聞傳播學院的一門有特色的板塊式教學實踐課程(在這一課程設計中,“未來編輯部”下的每個校媒都是一門納入學分的“第二課堂”實踐課程),也是由學院多個校園媒體的成員、各校園媒體指導老師構成的組織。在這個組織里,每一個學生媒體都有自己一套長期摸索的運行機制,有鮮明特色,但大家又遵循共同的規范和統一的管理。參與“未來編輯部”校媒實踐的同學們,有內部的良性競爭,但更多是彼此合作和相互學習;參與“未來編輯部”的指導老師們也在多年的共同工作中加深了解,配合默契。
可以說,正是因為我們有“未來編輯部”這樣的常設組織,才使得我們能夠在重大突發事件下相對從容地動員組織學生、調動各種資源、分擔各項工作。僅從我們到目前為止保持該項目日更1-2篇的發稿量看,從定選題、指導寫作、改稿、初審、終審、排版、美編、推送,如果沒有6位老師分擔指導工作,沒有多個“未來編輯部”旗下校園媒體輪流承擔排版和首發任務,這樣的工作量足以把人壓垮。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這次重大疫情下的聯合實踐,凸顯了“未來編輯部”這樣的常設新聞教學實踐組織的重要性。在學院的高度重視下,“未來編輯部”現在已不僅是幾個專業課老師、校媒的聯合,更是內嵌在學院新聞專業一流本科建設體系之中的重要部分。“未來編輯部”的背后是全院師生的參與和付出,是從學院領導到后勤服務提供的一整套強大保障。從這次疫情觀察系列實踐的操作情況來看,臨時性的重大行動既檢驗組織的力量,又可創新優化組織建設,保持組織活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此次疫情實踐的特別行動,也給“未來編輯部”組織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很多事后可思考可總結的素材。
第三,項目再小也要講“規范”。承蒙《中國記者》編輯熱情約稿和兄弟院校的同行老師們給予的鼓勵肯定,但在我們自己看來,這個項目本質上就是一次普通的新聞實踐教育,也許是因為疫情,放大了它受關注的程度。我們“未來編輯部”的指導老師,多年來在指導學生媒體實踐時有一個共同的意識,那就是要“規范規范再規范”。尤其是當校園媒體也成為互聯網上的一個節點時,也許在很多人的手機里,它們正和權威媒體一樣被訂閱和關注著。這是時代給予新聞實踐教育的機遇,但同時也是一份更加沉重的責任。這次防疫觀察實踐項目,因為疫情本身的特殊性,我們從一開始就“嚴令”所有參與同學要遵守各地防疫要求,一律不采用面對面采訪,可用電話、線上采訪等方式進行。這是開展本次在線實踐活動的前提,盡管這會使得觀察記錄的范圍和深度都有所局限,但保護學生安全這一條,在所有的價值排序中天然是第一位的,這是所有指導老師的共識。
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則要盡可能讓學生實踐“像那么回事”。從第一次發稿開始,我們就考慮要有統一的欄目名稱、欄首語、封面圖和題圖、排版格式、發布時間等等可見的視覺規范。此外,還有更多不可見的流程規范。比如,為了提高學生稿件的可用率,一個很重要的流程就是每天要有在線選題會,同學們先報題,討論通過了再寫稿。每天上午10點,當天值班的指導老師會在線主持選題會,鼓勵同學們報題,老師們一起提建議,盡量讓這個選題的角度既有被觀察和記錄的價值,又有可操作性。選題會上,往往會激發碰撞出不同的角度和觀察點,有時候幾位同學的小合作也就此達成。另外一個重要的流程規范是審稿和校稿。由于這個小分隊學生成員的年級不同,還有南大不少外院系的同學熱情參加,大家所受的專業訓練不同,老師們的審稿任務可謂異常繁重。為提高效率,我們設立了公共郵箱,所有同學的初稿投入公共郵箱后,老師們從中挑選稿件一對一指導,被挑中的稿件就轉入“已認領”郵箱,剩下的尚待認領的稿件可供其他老師不斷查看。這也是我們在工作中想出來的小技巧,這樣一個小小設定,省去了許多在群里相互詢問的功夫,提高了工作效率。當稿件越來越多,防疫觀察系列的持續時間也超過我們原先估計(原先以為最多14天吧)時,分工合作就更顯重要了。我們從一開始就有排班制度,老師們一人一天值班,值班老師除負責召集上午的在線選題會外,還負責當天的稿件發布工作,從所有已編輯好的稿件中挑選當天要發布的稿子終審,并向學院領導班子報備。審校完成后,稿件交給四個“未來編輯部”旗下的校園媒體公號:新記者、核真錄、新天地、新潮排版并聯合發布。指導老師們輪流值班,四個校園媒體的主編們也在輪流值班。說實話,疫情之下,我們和所有人一樣,心情時有起落,這套在實踐中快速生成并不斷修訂的“規范”,起到了穩定劑的作用。甭管晚上刷新聞刷到幾點,第二天按流程,活照干。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未來編輯部”旗下的幾個學生媒體在過去幾年中拿到過50多個各類校園新聞實踐類獎項,也慢慢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校園媒體品牌。這次疫情觀察實踐項目,是“未來編輯部”的第一次大規模聯合作業,在這種緊密合作中,我也深深地被我的同事們打動。海燕老師的勇氣、永志老師的經驗、白凈老師的認真、佳雯老師的銳氣、羽豐老師的細膩,這樣的表述并不準確,事實上他們每個人都兼有上述所有優點。從一個個選題的交流碰撞中,從一次次細致的改稿中,甚至從他們如何和同學們開玩笑,從他們溫和地激勵學生的方式中,都讓我學到很多。我相信,參與這個項目的166位同學也是一樣,只要留心觀察別的同學的報題和稿件,一定可以默默成長。
脫離真實的社會環境,新聞教育就沒有生命力。就像我的同事莊永志老師在群里鼓勵同學們說的那樣,投入到對這一重大事件的觀察和記錄中,將讓我們“永志難忘”。如果多年以后再來回看這一段時光,我想,這也將是我和同事們在新聞教育生涯中“永志難忘”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