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建設智能化編輯部是新華社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訊社,全面提升全媒編輯能力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的關鍵舉措。當前,新華社打造智能化編輯部的初步探索包括:人工智能技術在五大環節深度應用,首次實現新聞生產全環節智能化創新;建設五大支撐體系,初步形成全流程技術創新體系;打造六套開放兼容的智能化系統,機器人家族不斷壯大;自我顛覆,打造智能化編輯部2.0版。
人工智能被譽為開啟未來的鑰匙。人工智能時代,新聞事業如何演進?人工智能可以在訓練中不斷進化,在交互中不斷學習成長,以人腦般的處理方式,加上人腦不具備的海量存儲分析和分析算力,大大拓展了人類視窗,讓我們見所未見、能所未能。
中央高度重視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和應用。中央政治局專門就人工智能發展現狀和趨勢舉行第九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入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特點,加強人工智能和產業發展融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探索將人工智能運用在新聞采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中,全面提高輿論引導能力。
智能化編輯部是一場新聞生產與傳播的智慧革命,是為未來新聞事業設計的一幅藍圖。2018年1月9日,新華社社長蔡名照同志在新華社2018年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要求,“要加快推進人工智能在采編業務中的應用,建設以智能技術為基礎、以人機協作為特征、以大幅提高生產傳播效率為重點的智能化編輯部。今年要以新媒體中心為試點,整合全社人工智能資源,升級‘現場云’資源聚合平臺,利用‘媒體大腦’平臺的智能采集、用戶分析、圖像識別、語音合成等功能,推進在策劃、采集、編輯、加工、分發、反饋等全流程應用,探索智能化編輯部的標準和范式?!?/p>
按照新華社社長蔡名照同志設計和社黨組部署,在辦公廳、總編室、技術局、機關管理服務中心、新華智云公司等指導幫助下,新華社新媒體中心黨委班子帶領全體干部職工,奮力拼搏,勇于創新,加快推進智能化編輯部試點建設工作。2019年12月12日,智能化編輯部建成并投入運行。
智能化編輯部是首個將人工智能技術創造性應用在新聞領域的新聞編輯部。它以智能技術為基礎,以人機協作為特征,對新聞生產進行全環節、全流程、全系統再造,旨在大幅提高新媒體產品創意創新能力和生產傳播效率。
建設智能化編輯部是新華社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訊社,全面提升全媒編輯能力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的關鍵舉措。
智能化編輯部將智能軟件系統和智能硬件設備創新應用到新聞采編發各環節中,效率提高3到5倍。
在采集環節,利用“媒體大腦”攝像頭新聞機器人和“鷹眼”智能監測系統,超早期記錄突發事件、發現新聞熱點。記者應用“現場云”移動采集系統和智能手機、AR智能眼鏡、智能錄音筆等智能硬件隨時發起“現場新聞”全息直播,并同步采集文字、圖片、短視頻等全媒體形態新聞素材。
在生產環節,利用智能寫稿機器人“快筆小新”“媒體大腦”、AI合成主播、時政動漫平臺等智能化工具和平臺,對新聞素材進行自動分類和標引,智能化生產全媒體產品。全程人機協作,人工審簽。
在分發環節,面向新華社的媒體用戶和新華社客戶端終端受眾,基于用戶畫像技術,個性化精準推送。
在接收環節,基于“萬物互聯”,實時將信息傳遞到智能載體,讓用戶無時、無刻不新聞。
在反饋環節,依托智能版權評價系統,精準評估傳播效果。
智能化編輯部通過一次采集,N次加工,多元分發,讓新聞生產提速、提量、提質、提效,打通了在線新聞生產的“最后一公里”。
人工智能已經是一種開源性的基礎設施,目前人工智能的發展更像是在一個平臺上的接力賽。沒必要再從邏輯的原點出發做基礎性研究的重新發明,而應在這個平臺上添磚加瓦,蓋出新的大廈。
智能化編輯部持續追蹤人工智能技術前沿成果,創造性地研發新聞應用場景,初步形成全流程技術創新體系,主要包括智能技術體系、智能產品體系、智能硬件體系、數據支撐體系和機制制度體系等5大支撐體系。
這些體系實現了原始創新和應用創新。AI合成等人工智能技術第一次成功應用于新聞報道,引領世界媒體創新發展潮流。
這些體系體現了跨領域融合創新和邊緣交叉創新。人工智能+5G+媒體讓多學科、多領域跨界融合,實現了多元集成、有機嵌套。

▲ 智能化編輯部大屏。

▲ 智能化編輯部創新產品。
智能技術體系包括我國第一個媒體人工智能平臺“媒體大腦”、全球首個合成新聞主播“AI合成主播”、全國最大的新聞直播平臺“現場云”、時政動漫平臺以及正在建設的“鷹眼”智能監測系統和UGC突發視頻發現生產系統。
智能產品體系立足于“技術+創意”理念,依托智能技術體系,生產文字、圖片、AI主播視頻、短視頻、地圖新聞、數據新聞、衛星新聞、VR、AR、MR等30余個品類的智能化產品。
一是使用智能技術系統生產的產品。主要有媒體大腦MAGIC產品、AI合成主播視頻、現場云直播及時政動漫短視頻等。這些產品已經常態化、機制化、規范化量產,應用于日常報道。
二是通過數據+智能技術加工的產品。主要有衛星新聞、數據新聞、地圖新聞等。衛星新聞通過對衛星數據進行智能化加工處理,推出“60萬米高空看中國”系列創意短視頻,瀏覽量超30億。數據新聞形成十大門類,涵蓋出行、電商、夜經濟等30多個領域。2019年推出187個產品。地圖新聞基于地理位置應用,智能發現識別并互動體驗,推出H5《致奮斗在脫貧戰場上的你》產品,創同類產品打開量記錄。
三是以全新視覺效果呈現的產品。主要有3D模型新聞、VR、AR、MR等,為用戶提供沉浸式、體驗式、交互性報道,讓人“身臨其境”。

□ 智能化編輯部生產流程圖。
智能硬件體系包括5G手機、5G背包、AR智能眼鏡、智能錄音筆、“5G+8K”超高清轉播車等。這些智能硬件已經成功應用于2019年全國兩會、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第二屆進博會等重大主題報道中。
數據支撐體系基于大數據協作平臺,接入30余家平臺海量數據,智能中臺清洗、加工、打造數據總匯。
機制制度體系不斷完善。建立全媒智能指揮中心,整合資源,統一指揮。建立“項目制+工作室”模式,靈活孵化創意。探索建立首個智能化生產規范標準。
在五大支撐體系中,智能技術體系是智能化編輯部的基礎設施。其中,六套比較典型和成熟的生產系統已經或即將深度應用于新聞生產中。
“媒體大腦”融合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具有智能采集、智能語音、人臉識別、版權監測、MGC(機器生產內容)等功能,智能化生產視頻,使新聞場景下的應用和服務更加智能化,去年推出25個媒體機器人。例如數據金融機器人,可以分析財經新聞文本,自動生成金融短視頻,自動歸納關鍵點。
AI合成主播是全球首個智能播報機器人。它實質上是一個栩栩如生的仿真數字播報員,只要輸入文本,就能24小時不眠不休地播報新聞。背后是4項核心技術支撐,分別是根據語義進行的語音合成、唇語合成、表情合成和動作合成。AI合成主播引起國際媒體廣泛關注,驚呼人工智能時代真的來了。應塔斯社要求,2019年6月初,新華社為他們打造了全球首個俄語AI合成主播“麗莎”,在圣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上首次向世界發布。
現場云讓記者拿起手機就能發起直播,記者可以進行文字、圖片、視頻、直播流、動圖、VR、超鏈接等多種類型的報道,這些報道實時、全面、深入、生動地展現新聞現場全貌?,F場云機構用戶達3600多家,每天發起600余場直播,可同時在新華社客戶端和用戶自有客戶端展示。
時政動漫平臺包含智能手繪識別等多項核心技術,克服動漫生產耗時耗力、技能門檻高等局限,讓用戶像做PPT一樣快速高效生產動漫短視頻。原來一條5-6分鐘的動漫至少五六天,使用這個系統沒有繪畫基礎的人大概五六個小時就可以生產出來。目前已獨立制作3863個動漫短視頻。新華社40多個部門、分社的編輯記者使用。
這個體系具有自我學習、持續進化的能力和包容開放的特點,能兼容最新人工智能成果。機器人家族還在不斷擴大。
正在建設“鷹眼”智能監測系統。系統接入社交媒體后臺數據,能第一時間捕捉到快速上升的熱點,即還沒有上熱搜,也沒有廣泛傳播的新聞線索。與同類系統一般通過爬蟲技術獲得公開數據不同,系統接入平臺獲得底層數據。發現線索的速度要比同類系統快2到3倍。
正在建設UGC突發視頻發現生產系統。快手每天有4000萬條的視頻數據,其中90%左右的視頻因為沒有新聞牌照無法發出。系統接入其數據后臺,進行智能化加工處理,可以快速生成大量短視頻產品。

▲ 智能化編輯部創新產品。
人工智能時代,我們從事的工作會被替代嗎?從目前的實踐來看,不會。但是我們必須勇于自我顛覆,自我革命。
不斷推進“技術+創意”,打造創新高地。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說:“人工智能是人類文明有史以來面對的最大威脅?!笨删幋a型工作將面臨人工智能的降維打擊,但也可為許多工作提供新的杠桿,比如富有創造性的工作和技能。
盡管新聞工作是一項富有創造力的工作,但也有大量重復性的部分。智能化編輯部能幫助編輯和記者從素材分類、標引、標準化剪輯等可復制的勞動中解放出來,騰出精力去從事技術創新、主題創意和情感表達等勞動,同時也提供了更有力的杠桿和支點。
打造“技術+創意”高地,是建設智能化編輯部2.0版的重要目標之一。我們以“AI+5G”雙輪驅動,緊緊追蹤技術創新的最新成果,重新審示和賦能創新和可視化能力,不斷研發新的傳播應用場景,例如衛星新聞等。
不斷迭代升級、擴容。持續優化AI合成主播并進一步擴容,下一步將選擇5-10名新華社中外文采編人員,以此為基礎打造新華社的AI合成主播超市?,F場云嘗試向C端突破。在現場云上可以批量化生成本地域的個性化、智能化終端,運用智能算法,少量的人即可運維,可以幫助解決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缺人力、缺技術、缺后臺、更缺前端的難題。時政動漫平臺正在進行在WEB端主體程序開發和優化、模板及素材的繪畫、會員系統開發、頁面美術設計等方面進行開發優化,將推出新華時政動漫短視頻平臺V1.0版本,向新華社各部門重點推廣應用,形成動畫資源池。計劃1年內增加150—200套左右的模板供用戶使用。
不斷擴大生產系統輻射范圍。通過學習培訓,新媒體中心編輯記者全員熟練使用媒體大腦MAGIC系統、現場云以及時政動漫平臺等系統,應用于日常報道中。基于智能化成果,推出新華社中文客戶端7.0版,引入智能語音控制、自定義主播、基于圖形識別的內容推薦等智能化技術,實現智能識別用戶語音指令進行播放控制,并通過藍牙耳機實現智能語音交互等功能。
進一步推動“媒體大腦”、現場云、AI合成主播、時政動漫平臺等智能系統以及AR智能眼鏡、智能錄音筆等智能硬件向全社輻射使用。
加快建設智能化演播室。進一步深化智能化演播室的需求設計,進一步完善智能化、沉浸式、多功能內容生產的需求設計,與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同步規劃建設,打造基于移動互聯網和5G的智能化視頻創新研發基地和最具沉浸式體驗效果的生產展示空間。
一年多來的創建歷程,也是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我們深刻地體會到,這是一次創新之旅,更是一次探索之旅、發現之旅。每一項技術開發都是一次艱難的攀登。有望斷天涯路的苦惱,有衣帶漸寬的付出,更有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豁然。更有自豪,在國際同業競爭中,我們曾被人家的創新驚得目瞪口呆?,F在,至少我們在人工智能的應用創新方面,已經遙遙領先。我們為設計者的眼界和遠識擊節叫好。有這樣一張藍圖,作為實施者,干起來難也不難,累并快樂。
人工智能是如此迷人。智能化編輯部致力于不斷拓展人類心智,讓人工智能成為每一個新聞人的力量。
我們已站在未來的黎明。謹以此,向媒體融合的偉大部署致敬,向智能化編輯部的設計者、建設者致敬,向同向同行的同路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