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明玉,吳一湘,韓瑞娟,周美美,李瑞淼,劉立民
隨著全身腫瘤的發病率增加,以及惡性腫瘤患者經積極治療后生存期顯著延長,眼內轉移性腫瘤的發生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特別是腫瘤的眼內轉移可發生在原發癌被發現之前,近30%的患者可僅表現為眼部癥狀,結合眼內腫物病理檢查及全身影像學檢查才發現原發腫瘤[1],因此,及時辨別該類患者,掌握其臨床特點,可為改善患者的生存率與生活質量提供依據。現將臨床工作中發現的眼內轉移性腫瘤總結如下。
本組病例采用回顧性分析,對河北省眼科醫院2012年1月—2018年1月診治的16例眼內轉移性腫瘤患者進行探討,主要包括患者的臨床表現,眼部與全身相關影像檢查,以及腫瘤的特點,治療和預后等方面。
2.1 一般情況 16 例患者均以眼部癥狀為首發癥狀。其中男10例,女6例;右眼8例,左眼8例。年齡34~83歲;病程1~6個月。
2.2 眼部檢查 根據患者就診時所述,9 例患者以視力下降為主要癥狀,5例以眼部疼痛為主要癥狀,2 例以眼前黑影為主要癥狀。視力情況:0.3 以上3例,0.1~0.3 者 9 例,0.1 以下 4 例;散瞳后詳細檢查眼底均發現存在病變,10 例病變為灰黃色(圖1),3 例病變因合并出血表現為暗紅色,3 例因明顯視網膜脫離、滲出,掩蓋腫物;其中5 例出現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未發現虹膜及睫狀體腫物生長。
2.3 眼部影像學檢查
2.3.1 超聲檢查 16 例患者均行超聲檢查,超聲顯示病變均為實性,腫物回聲相對均勻,形狀不規則,邊界相對清楚,其中11 例伴有局限性視網膜脫離(圖2),其中3 例可見明顯視網膜脫離,僅2 例無明顯視網膜脫離。超聲多普勒顯示6例血流豐富,9例可見少量點狀血流信號,1例未發現明確血流信號。
2.3.2 眼眶CT檢查 16例均可發現眼內病變,病變與眼環相連,但無明確特異性,10 例可見明確腫物存在,腫物形狀不規則,密度相對均勻(圖3);其余6例僅可見局部球壁增厚。
2.3.3 眼眶MRI 檢查 11 例行眼眶MRI 檢查,腫物部分于T1WI與T2WI均為等信號影,形狀不規則,病變均可被不同程度強化,但因腫物周邊為出血或局限型視網膜脫離不強化(圖4)。
2.3.4 眼底血管造影 6 例行眼底血管熒光造影(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FFA)和吲哚菁綠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病變區域顯示為遮擋背景熒光,早期表現為弱熒光;隨時間延長可出現針尖狀強熒光或熒光滲漏(圖5)。
2.4 全身情況 入院時9 例患者全身狀況相對較好;7例患者體質虛弱,其中3例有輕度惡病質體質。
2.5 隨訪情況 隨訪3個月~2年,患者均發現全身病灶,考慮肺癌6 例,消化系統腫瘤6 例,乳腺癌3例,子宮內膜癌1例。9例因全身病變已死亡;7例目前隨訪均在6 個月以內,全身狀況較差,其中3 例已出現明顯惡病質。
隨著惡性腫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長,轉移癌的發生概率也相應增加;加之人們保健意識逐漸增強,醫學影像學檢查及病理學檢查技術的進步,首診于眼科的脈絡膜轉移癌檢出率大大提高。
3.1 眼內轉移性腫瘤的發生機制與病理特點 脈絡膜血供豐富,血管吻合交通支多,血管床面積較大,血管出口管徑較小,血液流速慢,瘤栓進入脈絡膜血流后容易停留形成轉移病灶,因此大部分脈絡膜轉移性腫瘤發生于眼球赤道以后的部位,而很少穿過血-眼屏障侵犯視網膜。臨床報道,86%~89%的眼內轉移性腫瘤發生于脈絡膜,約9%發生于虹膜,約2%發生于睫狀體[2-3]。由于本組樣本例數有限,未發現虹膜與睫狀體轉移患者。國內外研究報道,眼內轉移性腫瘤最常見于乳腺癌,約占40%~53%,肺癌約20%~29%,胃腸道惡性腫瘤約占4%,前列腺惡性腫瘤約占2%,腎臟惡性腫瘤約占2%,皮膚源性惡性腫瘤約占2%,唾液腺癌、甲狀腺癌、睪丸癌、卵巢癌以及泌尿系統上皮來源的惡性腫瘤導致的眼內轉移均有報道,但十分罕見[4]。本組中,肺癌與消化道惡性腫瘤占多數,可能與當地腫瘤疾病譜有關。
3.2 眼內轉移性腫瘤的臨床特點 眼內轉移可發生在原發癌被發現之前,當發現單側或雙側眼內后極部,無黑色素性扁平狀腫物時應詳細詢問病史,并進行全身檢查,以排除轉移性腫瘤。本組病例均以眼部癥狀為首發癥狀。
有研究認為左眼脈絡膜轉移性腫瘤發病率較右眼高,是由于瘤栓需經頸總動脈上行進入眼動脈,左側頸總動脈從主動脈弓直接發出,而右側頸總動脈則需經過無名動脈,該區域血流速度快,不利于瘤栓停留[5]。但近年大量多中心長期臨床研究表明,該病雙眼發病率并無明顯差異[6]。本組16例患者均為單眼發病,右眼8例,左眼8例,無明顯差異。本組病例顯示患者多因視力下降、眼前黑影飄動而就診。5例患者因眼痛就診,考慮與腫瘤廣泛侵犯,導致眼底缺血,出現新生血管青光眼所致,此外,眼內轉移性腫瘤壞死、鞏膜浸潤或侵犯睫狀神經也可導致眼部疼痛[7]。典型轉移癌為乳白色或灰黃色扁平或局限性隆起的病灶,病灶無色素或少量色素沉著,邊界欠清,形狀不規則,表面可見結節,多伴有視網膜滲出及視網膜脫離。本組中3 例已出現明顯視網膜脫離,11例超聲顯示伴有局限性視網膜脫離,僅2例無明顯視網膜脫離。
3.3 眼內轉移性腫瘤的影像學特點及分析 眼內轉移性腫瘤在超聲上通常表現為與球壁相連的實性占位性病變,扁平或輕度隆起,基底較寬,內部回聲不均勻,聲衰減不明顯,腫物表面不平整,呈波浪形,伴視網膜脫離[3-4],脈絡膜黑色素瘤常表現為半球形、蘑菇形實性占位,邊界清晰,前方回聲增強,后方回聲衰減,內部回聲均勻,可鑒別。本組中15 例超聲多普勒可見不同程度的血流信號;僅1 例未見明顯血流信號,考慮與腫瘤壞死有關。此外,定期復查超聲,測量腫物厚度及大小可在長期隨訪中作為治療效果的評價指標之一。
眼底血管造影脈絡膜轉移性腫瘤為遮擋背景熒光,FFA、ICGA在早期(動脈期)均表現為弱熒光,隨時間延長可出現針尖狀強熒光或熒光滲漏,考慮與病灶呈扁平狀生長,視網膜色素上皮層破壞較輕有關。而脈絡膜黑色素瘤隆起較高,常突破Bruch膜,視網膜色素上皮層破壞廣泛,血供豐富,FFA表現為斑駁狀高、低熒光混雜[8];而脈絡膜血管瘤早期即出現濃密的強熒光,可鑒別。
眼內轉移性腫瘤在CT表現為扁平狀腫物,或眼環后部局限性,或彌漫性增厚,腫物呈軟組織密度影,密度不均勻。在MRI 常表現為后部眼球壁局限性或彌漫性增厚,或呈扁平狀占位,形狀不規則,邊界較清楚,病灶T1WI呈等信號,T2WI呈高信號或等信號,信號不均勻。本組中11 例行MRI 檢查,T1WI與T2WI呈等信號。脈絡膜黑色素瘤呈半球狀腫物,或突破Bruch膜在玻璃體腔形成蘑菇狀腫物,在MRI呈T1WI高信號,T2WI低信號,可與脈絡膜轉移癌相鑒別。
3.4 眼內轉移性腫瘤的治療與預后情況 臨床研究發現,眼內轉移性腫瘤患者的病死率與肝臟或肺部受累的程度相關[9]。患有乳腺癌的患者在1 年時的存活率為65%,發現脈絡膜轉移癌后的5 年時存活率為24%,患有肺癌的脈絡膜轉移患者1 年生存率為46%[3]。盡管在臨床中經常被忽視,但視功能喪失、眼疼是眼內轉移性腫瘤患者的主要問題,視力受損將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并且這種損傷是不可逆的。選擇治療方案時需要權衡醫療干預對其可能造成的痛苦和受益情況,使患者能夠保持最高的生活質量。重要評估指標包括全身健康狀況,預期壽命,眼內病變的位置和程度,視覺癥狀和患者偏好。治療前需完善全身檢查和眼部檢查,測量腫瘤大小、位置并評估其是否威脅視盤或黃斑區視網膜。在總體健康情況允許時,應采用全身治療與眼部治療組合的方案,當全身情況差甚至危及生命時,應首先進行全身治療。局部治療包括眼球摘除手術,局部放射治療,眼內注射抗新生血管生長藥物及眼底激光等治療。迄今為止,放射治療仍然是脈絡膜轉移癌的首選局部治療方法,對于僅位于眼部的孤立病灶的治療,累及全身其他器官病例的局部輔助治療,均獲得了長期的良好效果。
近30%的患者可僅表現為眼部癥狀,術后結合眼內腫物病理檢查及全身影像學檢查等才發現原發腫瘤[1]。因此,眼科醫生必須熟悉眼內轉移性腫瘤的臨床特征和治療原則,以便及時治療原發性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