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俊 王 琳
(1 馬鞍山二中實驗學校 安徽馬鞍山 243000 2 馬鞍山市實驗中學 安徽馬鞍山 243000)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課程,《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倡導探究性學習”,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意在將科學精神和探究思維融入學生的體驗性學習過程,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和能力。《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了“重要概念”的學習,在十大主題中凸顯了50個重要概念[1],意在按照從事實到理論的概念形成規(guī)律,幫助學生理解和構建這些概念,二者都重在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在引導學生構建概念的過程中,尤其是在缺少直觀或深入的事實素材時,圍繞概念要點設計一定的探究性活動,幫助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通過親身經(jīng)歷,獲得直觀、有說服力的事實素材,更有利于提煉概念要點并深入理解其內涵。本文以“細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課中的部分內容“細菌、真菌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huán)”為例,探討概念教學中探究性學習活動的設計。
“細菌、真菌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huán)”是人教版《生物學》8年級上冊第4 章“細菌和真菌”中第5 節(jié)“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中的第1部分內容,描述了細菌、真菌在自然界中最主要的作用——“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huán)”,較為抽象和宏觀,是該節(jié)的重、難點。教材中的“觀察和思考” 活動將該部分內容分為有序的前、后2 個部分:一是“作為分解者的細菌、真菌使動、植物遺體、遺物中的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二是因為這樣的物質變化,“細菌、真菌在物質循環(huán)中有重要的參與作用”。第1 部分內容的理解難點在于:學生對食物腐爛過程中物質變化這一微觀現(xiàn)象沒有深入的體驗;第2 部分難點是“碳循環(huán)”比較抽象和宏觀,需通過聯(lián)系舊知(上一章“動物在生物圈中作用” 和7年級上冊的 “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制造者”),構建物質循環(huán)示意圖,教師可引導學生設計探究性活動,幫助學生在觀察、體驗、分析過程中理解物質變化和物質循環(huán),突破這2 個難點。
2.1 探究性實驗活動1:發(fā)霉饅頭中的物質變化 學生對于“細菌和真菌將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已有一定了解,教材中的“真菌、細菌在物質循環(huán)中的作用示意圖”也明示了分解產(chǎn)物是“水和無機鹽、二氧化碳”,但其理解還是比較淺顯。教師可組織興趣小組進行探究:饅頭發(fā)霉后,發(fā)生了什么物質變化? 設計實驗時,立足學情,重在通過實驗體驗、感受細菌、真菌使饅頭碎屑發(fā)生的物質變化:從有機物淀粉到無機物二氧化碳和水,教師通過問題給出一定提示:1)怎樣驗證饅頭中的物質是有機物? 2)如何接種及需要為細菌、真菌提供怎樣的生長條件? 3)你能驗證哪種分解產(chǎn)物,如何收集和驗證?引導學生設計實驗過程、選擇實驗器材。學生最終設計了2 個實驗:實驗1:饅頭中的有機物被細菌、真菌分解;實驗2:細菌、真菌分解饅頭中的有機物產(chǎn)生了二氧化碳。
實驗1 始于課前2 個月。1)將所用實驗材料和用具都進行高溫滅菌;2)取部分饅頭屑滴加碘液,變藍色,說明饅頭中含有機物淀粉;3)在無菌條件下取磨碎的同一饅頭屑各30 g 放入標號為1 號、2 號的500 mL 廣口瓶中,并分別加入50 mL的清水,使饅頭潮濕(圖1);4)將已接種細菌、真菌的2 號廣口瓶與未接種的1 號均用橡皮塞密封,靜置于溫暖處,定期觀察;5)第63 天后,1 號瓶無變化,2 號瓶中饅頭碎屑已消失,液體量明顯增多(圖2);6)分別取發(fā)生變化的2 號瓶的上清液及下層懸濁液滴加碘液后,不變藍,說明其中已無淀粉。

圖1 剛接種后的裝置圖

圖2 接種第63 天后2 個裝置變化對比圖
實驗2 始于課前3 周,實驗裝置如(圖3),實驗步驟:1)將所用實驗材料和用具都進行高溫滅菌;2)取部分饅頭屑滴加碘液,變藍色,說明饅頭中含有機物淀粉;3)在無菌條件下取磨碎的同一饅頭屑各30 g 放入標號為1、2 號的500 mL 廣口瓶中,并分別加入50 mL 的清水,使饅頭潮濕;4)2 號廣口瓶中接種細菌、真菌后與未接種的1 號均用雙孔橡皮塞密封,連接上關閉閥門的500 mL 分液漏斗和玻璃管,玻璃管末端連接被軟管夾密封的橡皮軟管(圖3);5)將2 個實驗裝置放置在適宜的溫度下并每天觀察;6)第20 天后2 號錐形瓶內腐爛現(xiàn)象明顯,1 號無明顯變化(圖4);7)將2 個實驗裝置中的橡皮軟管另一端接L 型玻璃管,玻璃管的另一端放入裝有等量澄清石灰水的燒杯中,分別打開1 號、2 號分液漏斗閥門,使2 個分液漏斗中的清水進入廣口瓶,觀察燒杯中液體的變化。

圖3 探究細菌、真菌分解有機物是否產(chǎn)生二氧化碳實驗裝置

圖4 接種第20 天后2 個裝置中的饅頭碎屑
興趣小組演示實驗結果(步驟7),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2 號裝置中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說明瓶中產(chǎn)生了較高濃度的二氧化碳,從而在直觀體驗的基礎上更深入地理解:細菌、真菌分解有機物,產(chǎn)生了二氧化碳,同時也理解了腐生這一生活方式的內涵。此外,本探究性實驗活動是包括微生物培養(yǎng)、無菌操作、氣體收集、物質驗證等多個實驗及操作于一體的綜合性活動。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提高了探究能力,還體驗了無菌操作對于微生物實驗的重要作用,體會到設計和操作實驗的嚴謹性。
2 個探究性活動的設計,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得概念構建的要點信息:細菌、真菌的分解實質——將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更深入地理解了細菌和真菌的作用,同時感受到科學探究的價值和樂趣。
2.2 探究性分析活動2: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huán)中的作用 學習“物質循環(huán)”的基礎是理解物質在經(jīng)過生物體后發(fā)生的變化,學生在7年級時學習了綠色植物光合作用中的物質變化,在前一章“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學習中,對“物質循環(huán)”也有了初步的理解,在本節(jié)課的上一環(huán)節(jié)的探究性實驗中,理解了在細菌、真菌的分解作用中物質的變化。有了這些知識基礎,讓學生自我梳理出物質循環(huán)過程,比僅觀察“細菌、真菌在物質循環(huán)中的作用示意圖”理解得將更為深入。該部分內容可通過聯(lián)系已學知識,創(chuàng)設情境問題,引導學生以“碳”元素為例,通過分組合作構圖,自主探究“碳”在生物圈中循環(huán)過程,進一步理解物質循環(huán)這一概念。
情境問題:通過前一章學習知道了動物“促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作為分解者的細菌、真菌在物質循環(huán)中起到什么作用? 教師用屏幕圖示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圖5),學生分組就此圖嘗試畫出物質循環(huán)圖。教師問題提示:①有機物中一般含有“碳”元素,植物體內有機物中的“碳”是從哪里來的? 屏幕展示小資料:“據(jù)浙江省林科院專家測算,杭州市1 hm2森林一年可吸收13 t 二氧化碳,釋放10 t氧氣。按此折算,杭州市森林面積106.1 萬hm2,一年可吸收1 380 萬t 二氧化碳,約釋放1 000 萬t氧氣。”(回顧已學知識:綠色植物體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為有機物。)②進入植物體的“碳”又去向哪里? (已學知識:食物鏈,動、植物的呼吸作用。)③動、植物的遺體、遺物一般會腐爛,其中有機物中的“碳”去了哪里? 引導學生在合作構建物質循環(huán)圖的過程中,梳理“碳”的循環(huán)路徑,理解“物質循環(huán)”這一難點。
屏幕展示圖5,請學生小組合作,用筆在印有圖5的學案上追蹤“碳”的流動軌跡并分組展示,在全體學生討論、交流中不斷修改、完善,構建“碳”的循環(huán)圖。教師進一步通過問題串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碳”的流動有終點嗎? “碳”的流動軌跡有何特點?“碳”是在什么物質之間反復流動的?之后再輔以動畫展示:“碳”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捕食、分解等作用和行為下不斷流動的動畫循環(huán)圖(圖6)。物質循環(huán)的理解最重要的就是對“循環(huán)”的理解,利用多媒體動態(tài)顯示循環(huán)過程,不僅變抽象為直觀,一目了然,還能起到“畫龍點睛”的學習效果,有效地縮短了學生的認知過程,更有利物質循環(huán)概念的構建,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教學效果。
在理解物質循環(huán)的基礎上,通過問題“如果這個循環(huán)圖中沒有了細菌、真菌,循環(huán)將會如何? ”用假設的方法引導學生深入分析細菌、真菌在物質循環(huán)中的作用。細化設計問題串:沒有細菌和真菌后,動、植物遺體、遺物中的“碳”還能參與循環(huán)嗎? 能參與物質循環(huán)的“碳”的量將會如何變化?最終,通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捕食進行的“碳”循環(huán)會受到影響嗎? 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思考和討論。之后,教師出示缺少細菌、真菌的循環(huán)動態(tài)圖(圖7)。用類似“反證”的方法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大多數(shù)細菌、真菌“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huán)”這一重要作用。

圖5 情境構圖

圖6 “碳”循環(huán)圖

圖7 假設無細菌、真菌后的物質流動圖
以上設計,從學生的自主梳理、合作構圖,到教師動態(tài)循環(huán)圖的展示、深入討論和交流,都是在探究性問題的引導下,逐步突破學生理解的難點,水到渠成地達成教學目標。學生在構建物質循環(huán)圖的過程中,自然感受到:在生物圈中,多種多樣的生物通過其獨特的、多樣的生命活動,使物質在不同生物及環(huán)境間發(fā)生流動,形成了奇妙的物質循環(huán),進一步體會到“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最后通過概念圖(圖8)的方式,引導學生梳理該部分主要內容,建立概念間的邏輯關系。

圖8 概念圖
探究性學習為概念學習提供了方法支撐,幫助學生更有效地形成概念,并構建了概念間的邏輯聯(lián)系與結構,使學習“過程與方法”和“知識目標”的落實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在引導學生構建概念的過程中,有效融入探究性思維,設計一定的探究性問題,能幫助學生在設計和實施實驗、分析實驗現(xiàn)象并得出結論的實踐過程中,獲得更直觀、更有說服力的事實素材,有利于提煉出概念要點并深入理解其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