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逢春,尹 懿
(廣東省韶關市粵北人民醫院,廣東 韶關512000)
虛寒型慢性消化性潰瘍及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是臨床常見的慢性病,具有反復發作、病程長的特點,其形成原因與胃黏膜保護作用減弱、幽門螺桿菌感染、胃酸分泌過多等有關,潰瘍形成后常伴有疼痛、反胃、惡心、嘔吐、胃灼熱等癥狀,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溫中健脾法是目前臨床治療虛寒型慢性消化性潰瘍及慢性非特異性潰瘍常用的中醫治法。本研究選取68例虛寒型慢性消化性潰瘍及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患者,探討溫中健脾法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4月在韶關市粵北人民醫院治療的68例虛寒型慢性消化性潰瘍及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患者,根據收治時間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4例。對照組虛寒型慢性消化性潰瘍23例,慢性非特異性潰瘍11例;女15例,男19例;年齡35~71歲,平均(49.46±5.41)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2年,平均(1.16±0.37)年。觀察組虛寒型慢性消化性潰瘍24例,慢性非特異性潰瘍10例;女16例,男18例;年齡37~70歲,平均(50.62±5.39)歲;病程最短4個月,最長3年,平均(1.28±0.45)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虛寒型慢性消化性潰瘍及慢性非特異性潰瘍的診斷標準者[1]:長期反復發生節律性、周期性慢性上腹部疼痛,用堿性藥物可緩解;上腹部局限性深壓痛。②認知和精神正常者。③患者及家屬知曉治療方法,自愿參加本研究。④無腹部手術史者。
1.3 排除標準 ①有腹部惡性腫瘤疾病的患者。②心、肝、脾、肺、腎等功能障礙患者。③依從性差的患者。④有藥物過敏反應患者。⑤病歷資料和信息不完整患者。⑥妊娠或哺乳期患者。
2.1 對照組 給予西藥治療。慢性消化性潰瘍患者口服鹽酸雷尼替丁膠囊(廣東恒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1173,0.15 g/粒),每次1粒,每日2次。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患者口服柳氮磺吡啶腸溶片(上海福達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840,0.25 g/片),每次1 g,每日3次。在患者治療期間,可根據實際病情在臨床醫生指導下逐漸增加藥物用量,待患者病情好轉后減少藥物用量,共治療30 d。
2.2 觀察組 給予溫中健脾方藥治療,選用歸芪建中湯聯合黃連理中湯加減治療。處方:黃芪、白芍各20 g,山藥、當歸、蒲公英各15 g,薏苡仁12 g,桂枝、黃連片、白花蛇舌草、干姜、黨參片、白術、甘草片、白及各10 g,紅棗6顆,每日1劑,水煎取汁500 m L,分早晚2次溫服。共治療30 d。
3.1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①根據中醫證候積分量化表評價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包括畏寒肢冷、腹脹、食少、神疲懶言、倦怠乏力、泄瀉或大便稀溏、喜暖喜按、脘腹隱痛等,積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癥狀越嚴重[1]。②臨床療效。治愈:患者畏寒肢冷、腹脹等臨床癥狀消失,中醫證候積分降低≥95%,潰瘍面積和周圍炎癥完全消失;顯效:患者畏寒肢冷、腹脹等臨床癥狀明顯改善,70%≤中醫證候積分降低<95%,潰瘍完全消失,但仍存在輕微炎癥;有效:患者畏寒肢冷、腹脹等臨床癥狀有所改善,30%≤中醫證候積分降低<70%,潰瘍面積縮小≥50%,存在輕微炎癥;無效:患者畏寒肢冷、腹脹等臨床癥狀及炎癥無明顯改善,中醫證候積分降低<30%,潰瘍面積縮小<50%[1]。③統計兩組患者用藥后不良反應發生率。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觀察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虛寒型慢性消化性潰瘍及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

表1 兩組虛寒型慢性消化性潰瘍及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4 8.60±3.79 1.96±1.02△▲對照組 34 8.55±3.80 2.58±1.17△
(2)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1.18%(31/34),高于對照組的70.59%(24/3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虛寒型慢性消化性潰瘍及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3)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治療過程中,觀察組未出現不良反應;對照組出現嗜睡2例,口干、便秘各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1.76%(4/34)。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隨著近年來人們生活和工作壓力日益增加,嗜食生冷、熬夜、過度疲勞等不良生活習慣增多,虛寒型慢性消化性潰瘍及慢性非特異性潰瘍發病率逐年增長。目前,臨床多采用西藥治療,如鹽酸雷尼替丁膠囊、柳氮磺吡啶腸溶片等,用藥后雖能改善患者的潰瘍癥狀,但長期使用會出現多種不良反應。
中醫認為,虛寒型慢性消化性潰瘍及慢性非特異性潰瘍的發病原因與脾胃虛寒、脾失健運、濕郁化熱導致的氣滯、痰濕、瘀血、脾胃損傷有關。脾陽虛寒則潰瘍遷延不愈,脾失健運,痰濕內停,郁久化熱,日久可能有癌變風險。臨床可采用溫脾補氣、燥濕清熱的方法治療。本研究采用歸芪建中湯聯合黃連理中湯加減治療,方中黃芪升陽氣,托瘡生肌;當歸、干姜、紅棗補脾益氣;白術溫中健脾;白芍、黨參調和肝胃;桂枝溫中散寒;甘草補中和胃,調和諸藥;蒲公英、黃連清熱利濕;山藥益氣養陰,補脾肺腎;薏苡仁利水滲濕,健脾解毒,散結消腫;白花蛇舌草消痛散結,清熱解毒,利尿除濕;白及止血收斂,消腫生肌。上藥聯合使用,可發揮標本兼治、溫中健脾、清熱祛濕的功效。研究顯示,白及、山藥、薏苡仁等藥物能形成保護膜,增強消化道上皮的抗損傷功能,有利于潰瘍愈合[2];蒲公英有抗潰瘍、抗癌作用,能抑制炎癥反應[3];白花蛇舌草能增強抗炎作用[4]。薏苡仁與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同用,有預防痰凝、血瘀、毒聚,抑制癌腫的功效[5]。
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觀察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不良反應率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知,溫中健脾法治療虛寒型慢性消化性潰瘍及慢性非特異性潰瘍,能明顯改善患者畏寒肢冷、腹脹、食少、神疲懶言、倦怠乏力等癥狀,且用藥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溫中健脾法治療虛寒型慢性消化性潰瘍及慢性非特異性潰瘍的臨床療效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無藥物不良反應,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