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慧卿

【摘 要】非遺文化的傳播和普及一直是近年來大多數學者思考內容及研究方向,鄭州市非遺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趙利濤在鄭州市中原文化會客廳的公益講座中談道,“非遺文化遺產的保護,是要人們處理好保護與經營開發之間的關系”,他認為之所以歷經千百年仍舊在被傳承,那么這一定是可以原汁原味保護的經典。傳承人的本職工作,不是創新而是傳承。隨著社會的發展,為了更好地保護非遺,一定要將非遺文化的發展分為兩類:一類負責傳承,一類負責創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堅持獨特性保護原則和以人為本的原則,要保護好自己的特色,而不是被別人同化。
【關鍵詞】非遺文化;文化傳播;創新發展
中圖分類號:G122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4-0201-02
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作為人類文明歷史長河的重要見證,非遺文化在我國乃至國際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制定相關法規”“加大經濟投入”“加強國際間交流”等關鍵詞表明,在國家層面相關政策的保護與支持下,傳統文化繼承人、保護部門和愛好者群策群力,于是各地相繼建立非遺文化保護機構,地方各種類型的傳統文化產業市場也隨之興起,但同時不少文化遺存卻因為缺乏推廣不力、溝通欠缺等原因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怎樣利用現代創新性思維使非遺文化傳播中的問題得以較好的解決,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傳播與普及是本文的探究方向。
一、非遺文化傳播現狀調查分析
在對非遺關注度日益提升的良好態勢下,也呈現一些對非遺發掘與保護的誤區,通過大量的走訪調查發現,過度開發和盲目開發的狀況常有發生,例如現代手法打造粗劣的文化旅游建筑,又例如因劇情需要對歷史事實大量改編捏造、脫離創作背景等,使本已遠離現代生活的非遺文化更加受到觀眾的唾棄;但通過呈現的數據,不難看出社會群體對于本土文化的熱愛并不因現代化的高度普及而減少,反而隨著社會生活的高度現代化、生活節奏的日漸變快,而使人們產生了一定的精神空虛與不安定感,使人們更加向往復古潮流。
(圖1.1《關于傳統文化的問卷調查》中“您是否愿意您的孩子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繼續發揚光大?”)
(圖1.2《關于傳統文化的問卷調查》中“您更偏向哪種傳統文化的學習方式?”)
由圖1.1.和圖1.2可以看出,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的日益提升,使國人的民族文化自信自豪感逐漸加強,人們越來越愿意去追尋屬于中華民族真正的瑰寶,并期許民族文化可以生生不息地向后輩傳承,希望其與現代科技接軌,更好進入人們的生活。
轉關產業本身,整體的發展還過于保守,傳統文化產業的各個競爭者采取的主要競爭手段,大多以開設文旅研學路線(其中不乏大量昂貴價格、劣質體驗的研學組織)、各類傳統文化教育的講座、活動等為主。各個競爭對手采取的營業方式還相對原始和初級,處于探索階段,模式較易復制。
二、文化傳播模式探究
青年群體作為國家富有生機的群體,究其內心對于遠離生活、充滿神秘的非遺文化具有強烈的求知欲與探索興趣,青年群體具有更加開拓的思維與見解,搭乘著新時代科技飛速發展的快車,有義務和職責將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精髓內涵以系統化、理論化,并加以實踐將其發揚光大,基于上述調查與反思,筆者認為在優秀非遺文化創新傳播途徑探究的道路上有如下建議:
(一)尊重歷史,聯手非遺文化藝人
優秀的傳統非遺文化藝人對非遺技藝本身有著較強的操作經驗,他們對自己所堅守的技藝本身的情感、經驗、技巧等都遠遠超于其他人。因此所有的文化傳播都應該在尊重所傳播文化本身的基礎上發展,所有的推廣方式都應該或多或少有非遺文化藝人本身臺前或幕后的參與,因此在文化傳播過程中的創新是必須攜手優秀的傳統非遺文化傳承人,及時地采風走訪,推廣傳統非遺藝人自身和其產品的同時完成對文化傳播與項目運營。此類方面,筆者認為以譚維維為代表的現代流行樂歌手就是將自己擅長的流行樂與傳統的華陰老腔結合,直接將傳統藝人推向舞臺,歌手用自己的方式致敬民間藝術,這種傳播形式尊重了傳統藝人,又帶動了華陰老腔這一民間藝術的發展,這樣的傳播模式是值得借鑒學習的。
(二)多樣化形式,堅持非遺文化進校園
“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年是國家的希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更離不開青年的奮斗,青年應該了解中華民族歷史,秉承中華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高等教育學府是青年人才的聚集處,高校師生具有較高的知識素養和多維度的思維和意識,非遺文化進校園不僅使青年一代加深了民族文化認同感、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更有助于將自己所學的科學知識與優秀的傳統非遺文化巧妙結合,并借助高校的高精尖設備儀器,創新地傳承和發展優秀文化。例如借助師范類專業生為藝人打造相關的藝術或技藝教程;藝術類專業可積極組織學生對傳統藝術開發相關的劇本編寫與專業相關的作品呈現;工科類專業與現代科學技術相對接,將傳統藝術以更加高科技的方式呈現等。同時,“優秀傳統文化鑒賞”“傳統技藝手工課”“非遺文化體驗課”“非遺文化體驗周”等等,高校與中小學的非遺文化進校園的多樣化授課形式可以進一步發掘,全力有效地促進對非遺文化進校園的推進工作。
(三)與時代對接,科技相連
2019第九屆中關村國際青年藝術季,“5G時代下的科技催生藝術產業新興業態高峰論壇”中學習了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會產業發展部部長胡娜發表的演講后,筆者學習到文化產業發展與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緊密相連,社會的發展和國家政策的需求表明,新時代會對此有更為直接的要求;在文化傳播方面,搭乘5G 快車,借助傳播主力——互聯網,促使互聯網人從多角度出發思考不同的傳播方式,如新興起的volg、短視頻、直播等方式,舞臺藝術作為藝術呈現形式的一種重要形式,也可滲入科技、優秀的小眾非遺文化的內容等。
三、結語
探究非遺文化的科學有效的傳播模式,對于整個社會而言非一日之寒,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經濟全球化下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而優秀傳統的非遺文化作為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載體,卻是古老且發展緩慢的。在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下,政府出臺的系列相關法律法規為傳統非遺文化的傳播,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國民的文化自信心、認同感以及對傳統文化的肯定,更為我國傳統文化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與此同時,一直堅守著家風民風的人民也更加有動力打磨打造更加精致的傳統非遺作品;這樣的天時地利人和,正呈現出非遺文化傳播的大好光景,在搭建了相關的藝人平臺與市場推手之后,非遺文化的傳播需要的是全社會人民的共同推力和需求。
文化的傳播模式隨著科技的進步與人類文明的進步會更加多姿多彩,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文化悠久、民族文明厚重深遠,在文化的傳播模式中,不同行業的學者會不斷進行探索。相信中華民族偉大、優秀的非遺文化在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定會朝著更好、更遠的方向傳播發展。
參考文獻:
[1]孫偉.讓民族傳統文化薪火相傳——論高校藝術教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 民族藝術研究[J],2011.04.033,166-171.
[2]宋俊華,王明月.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現狀與問題分析 文化遺產[J],2015年第6期 1-10.
[3]丁智才.民族文化產業視域下少數民族非遺文化的生產性保護——以壯族織錦技藝為例 云南社會科學[J],2013年第5期,100-105.
[4]高小康.如何為非遺的“生產性保護”劃出紅線.人文雜志[J],2013年第9期 60-63.